天天看點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1962年,一批部署江浙一帶的空軍雷達兵,跋涉4000多公裡抵達西藏這片雪域高原,靠着肩扛背挑,将第一批雷達裝置運上甘巴拉這座海拔5374米的雪山之巅。伴随着第一部雷達的開機運轉,祖國西藏結束了有空無防的曆史。1994年,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号。在授稱30周年之際,我和同僚朱延瑞坐上了從廣東深圳出發前往西藏拉薩的飛機,跨越幾千公裡,完成探訪空軍紅色地标巡禮第四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的任務,進行一場從海拔0米到海拔5374米的報道。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遠眺甘巴拉英雄雷達站

第一次登上山巅

來到西藏的第二天,我們一早就挑戰登上了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适,我們見到了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的張素然。在甘巴拉站陣地,他為我們講述了甘巴拉精神代代傳承的故事。張素然說,進入新時代以來,甘巴拉始終傳承紅色基因,最早起源于“鋼釺打不進,人也要紮根”的甘巴拉精神,在新一代甘巴拉人身上展現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不斷提升實戰能力,來诠釋甘巴拉精神的新時代意義。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張素然接受深圳衛視記者采訪

甘巴拉,藏語意為“不可逾越的高山”。在這裡,我們和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的張素然交換了“特殊的禮物”——甘巴拉石和一瓶來自深圳海邊的細沙,來自海拔5374米的祝福和來自海拔0米的緻敬在此彙聚。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張素然與深圳衛視記者交換禮物

第二次登上山巅

與甘巴拉站碑合影、在“空軍紅色地标巡禮”定制書簽上簽名、講述自己眼中的甘巴拉……第二次登上山巅的每一項活動都令人由生敬意。早就聽說這裡的自然條件惡劣:酷寒,最低能達零下35℃;狂風,8至10級大風每年要刮9個月;缺氧,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非常難耐。軍齡30年,在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堅守了28年的“兵王”王勝全說,曾經有一個戰士睡覺的時候,頭不小心挨着牆,第二天早上起來時,他的頭發就被冰給凍住了,完全無法起身。但現在的條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時的敲冰化水,到現在的保暖式地下水窖等等,在新一代的甘巴拉人身上,他看到了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王勝全和日夜守護的雷達裝備

我們在采訪過程中,還遇到了一場山頂“盛夏冰雹”,可大家參與的熱情卻格外高漲。在海拔5374米的陣地上,雄壯的國歌響起,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大家迎着勁風和冰雹,肅然伫立,向着國旗緻敬,向着雪山緻敬,向着甘願奉獻青春、守衛祖國的官兵緻敬。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在陣地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

第三次登上山巅

第三次登上山巅,我們打算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站陣地,和駐守在這裡的雷達兵們唠唠家常,沉浸式感受他們“紮根冰峰守山頭”的精神。這一天,我們聽到了雷達兵戰士們最樸實的聲音:

“我是從新兵連結束後,來甘巴拉一個月的時間了,感覺甘巴拉有家的感覺。對于未來的話,争取傳承好甘巴拉精神,做一個合格的甘巴拉人。”

“我是主動來甘巴拉的,因為感覺當雷達兵的話,肯定要來這種地方。”

“我們專業的老班長總是說,最危險的地方讓他去。前段時間因為風大光纜被吹斷了,他們一修就是一整晚,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去,他們的精神一直在影響着我們。”

“我是一名炊事員,老班長說菜就是要色香味俱全,配菜的标準也很高,菱形片的就必須得切成菱形片,該是什麼樣就得配成什麼樣。下站之後,每到吃飯時,要提前10~15分鐘左右把飯菜全做出來,速度這一塊也必須得提起來。”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新兵第一課

站在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授稱30周年的曆史節點,回望雷達兵成立74載的光輝曆程,這次特殊的報道任務讓我收獲頗豐。5374,不僅是海拔高度,更是精神高度。甘巴拉不僅是空軍紅色地标,更是雷達兵的精神坐标。作為空軍紅色地标巡禮的第四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再次為我們展現了“鐵心向黨,紮根奮鬥”強大意志。為了英雄的旗幟永遠飄揚,為了甘巴拉精神永放光芒,他們向着如期實作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标加速轉型沖鋒,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嶄新篇章。

三上雪山之巅,我明白了什麼是甘巴拉精神丨記者手記

作者丨秦琬盈,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編輯丨聶倩玉,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