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6月7日傍晚,嫦娥六号按照既定的飛行方案成功傳回。
當嫦娥六号沖入大氣層後,速度達到了31馬赫,這種速度幾乎無人能夠承受。
在空中飛行,時速超過30馬赫也是可以讓飛彈穿透目标的最強攻擊速度。
如果用嫦娥六号來給世界上各國發動攻擊,按照嫦娥六号爆炸能夠波及到50公裡的範圍,那麼有了31馬赫的超強速度,幾乎能夠讓其覆寫到整個歐洲。
更可怕的是,嫦娥六号還是“短程飛彈”,飛不遠就能擊中目标,而且嫦娥六号還能精準打擊。
也就是說,嫦娥六号能夠在世界各國防空系統不甚嚴密的情況下進行全球性無障礙打擊。
現在就算嫦娥六号有如此高的速度和攻擊能力,其爆炸範圍又有50公裡,實際上并不能夠對幾乎不甚嚴密的歐洲進行打擊。
但是嫦娥六号能夠在歐洲上空飛來飛去甚至都能夠直接飛到内蒙古的大草原上了,這意味着全球範圍的無障礙精準打擊已經完全沒有問題。
飛行概況。
嫦娥六号從月球帶回來的時間為6月6日傍晚18:35。
此時嫦娥六号的速度為11.3千米每秒,高度為2.9千米。
當嫦娥六号沖入大氣層後,速度下降。
14:24時,嫦娥六号的速度降到了31馬赫,飛行高度為140千米,這時嫦娥六号就開始水漂,進入了歐洲的領空。
14:25時,嫦娥六号的速度下降到了20馬赫,這時嫦娥六号再次入了領空,13:34時,嫦娥六号成功在内蒙古大草原着陸。
嫦娥六号的這一飛行中,總共跨越了12000千米的空間,飛行的路程也非常之遠。
這次嫦娥六号的傳回也一帆風順,沒有發生任何問題,是一次非常完美的飛行。
水漂的威力。
咱們都知道,水漂是嫦娥和悟空等人從天宮一号上離開的時候,天宮一号上“石蓋”會大口噴水,将他們吹飛到地面上。
但是這裡提到的嫦娥六号的水漂,隻不過也就是進入到大氣層後又進入到太空中的意思,嫦娥六号并不是要在太空中創造水漂,而是要在地球上着陸。
但是為什麼會在大氣層和太空之間來回波動呢?
這是因為當嫦娥六号離開月球到達地球的時候速度很快,從月球上傳回地球隻用了幾天時間,幾乎沒有減速,傳回時的速度直接沖入了大氣層。
當嫦娥六号沖入大氣層的時候,由于速度太快,空氣不能及時從前方的嫦娥六号身上流過去,被壓縮形成了等離子。
等離子的産生還使嫦娥六号的身體周圍溫度飛速升高,瞬間就升到了非常高的溫度,甚至還被烤焦了。
在等離子的作用下,嫦娥六号獲得了巨大的動力,被推遠了一段距離後,動能耗盡等離子消散,嫦娥六号就受到空氣阻力減速,速度也在此反彈,并且這些空氣還将嫦娥六号向上頂飛,最終導緻嫦娥六号再次進入太空出去飛。
這就是嫦娥六号第一個“水漂”。
不過嫦娥六号的“水漂”并不隻有一次,因為每次被大氣層頂飛都會浪費一點速度,是以在嫦娥六号着陸之前,它總共經曆八次“水漂”。
錢學森彈道。
嫦娥六号能夠在大氣層和太空之間進行來回穿梭,這充分展現了錢學森彈道的有效性。
彈道的首要目标就是飛得遠、落得遠,這點兒錢學森彈道做到了。
錢學森彈道其實是錢學森提出的一套彈道理論,其内容包括抛物線飛行、靈活滑翔和漂移。
抛物線飛行的理論是錢學森在1949年提出來的,這是針對飛彈的飛行理論。
隻不過咱們常見的太空發射飛行都是采用了典型的彈道飛行,嫦娥六号就采用了抛物線彈道飛行,甚至還能飛得這麼遠,這一點嫦娥六号和射程為2000千米的“兩彈一星”飛彈相比也是毫無差距。
但是咱們都知道,火箭的大多數動能是用來打破地球的引力,進入太空的,是以進入太空後飛彈的動能就很少了,是以嫦娥六号能飛得這麼遠也證明了錢學森的理論之準确無誤。
錢學森的理論不僅适用于飛彈,還适用于飛船等其他物體,這一點就展現在嫦娥六号身上。
靈活滑翔的理論是錢學森與馮卡門在1945年進行學術交流後提出來的。
當時兩人是在美國進行留學的歸國學人,由于身份特殊,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關注。
美國當時還在進行原子彈開發的研究,錢學森和馮卡門等人被派到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進行研究。
在那裡,錢學森和馮卡門與其他科學家交流學術,他們注意到了美國剛剛進行的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
當時氫彈爆炸後的溫度達到了數百萬度,使得周圍的空氣受到加熱而産生了等離子,形成了一個瞬間的熱堆。
這個熱堆不僅能照亮幾乎所有的美國,而且能夠通過空氣将子彈都從空中打下來。
錢學森發現,這種現象和火箭沖入大氣層後的狀态有些相似,是以就和馮卡門商量起來。
有了當時原子彈試驗“點石成金”的經驗,他們倆決定利用已有資料,根據方程來研究火箭在大氣層中的運動。
幾天後,二人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
他們發現,隻要調整火箭的入射角,就能夠讓火箭在大氣層中進行靈活滑翔,進而延長飛行的距離,而且還能夠增加火箭落點的不确定性。
這一點就是錢學森後來所提出的彈道飛行理論,也就是所謂的水漂。
有了這樣一個落點範圍不确定的火箭,就能夠讓目标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攻擊,這就是所謂的“無障礙”。
這一點也在二戰中被廣泛應用,而且還讓同盟國在戰争中取得了很大的優勢。
嫦娥六号的“水漂彈”。
嫦娥六号飛到歐洲上空時,速度達到了31馬赫。
這一點就展現了錢學森當時所提出的飛彈攻擊的理論,也就是飛得遠、落得準。
31馬赫的速度相當于12.6千米每秒,這種速度還是非常之快的,幾乎能讓飛彈直接穿透目标。
如果嫦娥六号能夠攻擊的話,這種速度相當于每小時45000千米,幾乎能夠讓它覆寫到整個歐洲。
更可怕的是,嫦娥六号能夠精準打擊目标。
這一點需要用到錢學森的另一個理論,也就是漂移。
所謂漂移,就是在抛物線飛行中存在着一個旋轉的力,導緻飛彈在飛行的過程中會發生抖動,這就導緻計算出來的落點不準确,最終就産生漂移。
這一點正是受到了地球自轉等因素的影響。
在嫦娥六号的飛行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大的漂移,有六次水漂。
這一點也展現出了錢學森的彈道理論有多準,也有漂移這一不确定性,還能夠增加落點不确定性。
正是這些理論的作用,嫦娥能夠在飛行過程中發生很大的漂移,才能飛到歐洲上空,最終在内蒙古大草原着陸。
可以說,嫦娥六号從月球帶回來的第一筆,就是這一套錢學森彈道理論。
結語
錢學森的彈道理論還是非常之牛的,咱們不管是在民用航天還是在軍事等等領域都在用。
當然了,錢學森的理論不也隻能用在火箭和飛彈等物體上,也可以用在高速交通等其他領域。
大陸太空探索的發展也是很快的,咱們也有超高音速飛彈,當然嫦娥六号的傳回更是更能夠讓所有人對大陸的超高音速技術刮目相看,在全球範圍内也能大放光彩。
正是因為錢學森的理論的作用,嫦娥六号能夠在大氣層中進行水漂,最終在内蒙古大草原精準着陸,這一點也是可以為大陸在未來的空天領域的技術發展探索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