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财說
“中國必須建立自主可控的通用大模型底座,這是實作通用人工智能與國際對标的關鍵。”
近期,有API(應用程式接口)開發者陸續收到OpenAI下達的“斷供”通知郵件。據悉,自2024年7月9日起,OpenAI将開始阻止來自非支援國家和地區的API服務,其中包括中國内地及中國香港。
“斷供”通知攪動市場神經,讓國内大模型行業的競争态勢增添新的變數。打擊最重的無外乎是曾以OpenAI技術為基礎的“套殼”開發者團隊。
但也有人看到了機會,OpenAI對中國地區API封禁的同時,國産大模型市場掀起一波搶灘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出各自的“遷移”計劃。
6月26日,科大訊飛宣布推出“訊飛星火API普惠政策”,包括星火Lite版本永久免費,星火Pro版本免費試用1個月,星火Max版本免費贈送1億tokens,首次公開釋出的星火4.0 Ultra版本首單買一送一,同時提供技術專家1V1支援服務。
事實上,訊飛星火大模型還有一個“王炸”優勢,即從V3.5版本開始,均是基于中國首個純國産算力底座“飛星一号”訓練而成,原汁原味的“中國制造”。據悉,“飛星一号”是科大訊飛聯合華為打造的基于昇騰生态的自主可控大模型算力底座平台。
說到底,這是一場國産大模型奮力追趕國際一流的通用大模型的追逐賽。
大模型競技賽
以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為代表,人工智能發生了方向性改變,從辨識式AI走向生成式AI,後者底層技術即大模型,在全球迅速掀起一場大模型技術競賽。
進入2023年後,國内掀起一波炒作泛AI概念的熱潮。自2023年初開始,科大訊飛股價一路暴漲至80.68元/股的曆史峰值,市值一度攀升至1700億元。
緊抓風口的科大訊飛,也在2023年逐漸将研發重心向AI方向靠攏,甚至宣布all in大模型。2023年5月,科大訊飛正式推出“星火認知大模型”,并持續對其進行更新疊代更新。
2024年6月27日,訊飛星火已更新至V4.0版本。劉慶峰在釋出會中表示,訊飛星火V4.0在文本生成、語言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數學能力等方面,已整體超越GPT-4 Turbo。
不過,在“國家隊”奮力追趕的同時,GPT也在不斷更新進步。近期,OpenAI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透露,GPT-5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釋出,在特定任務中達到“博士級”智能水準。
可以預示的是,GPT-5推出後,行業又将迎來又一次重大飛躍,國産大模型的追趕還将繼續着。
劉慶峰在更新釋出會中也提到,GPT-5一旦釋出,差距會被拉到一年左右,因為人家算力更多、資料更多、模型更大。“但我們有信心繼續快速追趕。”
何為悲劇源頭?
勇敢者的遊戲還将繼續,但在訊飛星火V4.0更新釋出會召開前夕,科大訊飛卻正被輿情風波籠罩。
近日,科大訊飛有員工加班猝死的消息在社交媒體流傳。據網絡流傳的消息,離世的員工系科大訊飛進階測試,下班後在家突發不适,家屬撥打120送醫後經搶救無效去世。後經科大訊飛内部通報資訊,員工去世消息為實。
事實上,這已是科大訊飛近一年裡第二位因心梗猝死的員工。2023年8月,有媒體從科大訊飛公關部獲悉,一位員工在家突發不适,家屬送醫後确診心梗發作,最終搶救無效去世。
同樣的悲劇頻頻發生,引發網友熱議。有科大訊飛員工表示,“科大訊飛非常卷,加班是文化,半夜12點公司說有事都要去加班到淩晨。”
近些年,大廠員工過勞緻死已非孤例事件,所引伸出的是企業為了增強效益,給員工增加任務名額增加工作時長等問題。
除過度加班外,近些年網際網路圈還有另一個熱議詞——裁員。
科大飛訊也不例外,截至2023年末,科大訊飛在職員工總計14356人,較2022年末減員690人。其中銷售人員減少283人,技術人員減少373人,财務人員減少5人、行政人員減少96人、管理人員減少9人。
所有的偶然都有背後的必然。裁員、裁業務、裁福利,是為降本,加班、加任務、加名額,是為增效,“勒緊腰帶過日子”變成了不分領域、不分階段的企業級共識。
而身處“銷金窟”AI賽道的科大訊飛,這一現象隻會更加明顯,随着旗下大模型産品不斷更新更疊,業績壓力如今凸顯。
最差淨利表現
2021年時,科大訊飛曾提出“2025年實作千億營收”的業績目标。之是以有這樣的決心,主要源于彼時的科大訊飛已連續10年營收增長超25%,這樣的表現在整個A股上市公司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然而進入2022年後,科大訊飛這一高增長卻戛然而止,近兩年營收規模幾乎原地踏步。2022年,科大訊飛營收為188.20億元,增速驟降至2.77%,2023年雖有所回升,但依舊為個位數增長,同比增長4.41%至196.50億元,距離千億營收目标僅完成不足2成。
2024年第一季度,科大訊飛找回了一些體面,營收同比增長26.27%。但相較于2025年千億營收目标需要的增長,26%的增速顯然不太夠。
2021年,科大訊飛提出2025年千億營收目标時,對旗下業務也規劃了具體目标。
其中,教育闆塊預計實作營收300億元,醫療養老闆塊預計200億元,開放平台及消費者闆塊預計200億元,汽車業務、營運商、智慧城市三個方向各100億元。
但結合2023年财報資料,科大訊飛教育闆塊實作營業收入58.52億元,開放平台及消費者闆塊實作營業收入61.85億元,營運商相關業務實作營業收入20.96億元,智慧城市闆塊實作營業收入39.33億元,智慧汽車闆塊實作營業收入6.96億元,智慧醫療闆塊實作營業收入5.40億元,均與目标值有不小差距。
除營收“失速”外,科大訊飛的盈利能力也同樣令人擔憂。
在2022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63.94%至5.61億元後,2023年科大訊飛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7.12%至6.6億元,看似回升明顯,但主要依賴政府補助的“潤色”。
2023年,科大訊飛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為4.04億元,占當期淨利潤比例的61.21%。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科大訊飛扣非淨利潤同比減少71.74%至1.18億元,是近十年最低水準。
這一狀況延續到2024年一季度,當期政府補助金額為0.40億元,相較2023年同期減少59.57%。政府補助金額的減少,讓科大訊飛當期擴損進一步擴大。2024年一季度,科大訊飛淨虧損3.00億元,相比同期5790萬元的虧損額擴張明顯,亦是科大訊飛上市15年以來最差的一季報表現。
回顧往期财報可以發現,科大訊飛依賴政府補貼“撐門面”已久,至今市場上仍存在科大訊飛是否為一家“補助型企業”的質疑聲。
結合往期資料來看,自2016年開始,科大訊飛政府補助占據淨利潤的比例就占據高位。2016年至2022年,科大訊飛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别為1.28億元、0.77億元、2.76億元、4.12億、4.26億、4.39億、4.73億元,分别占同期淨利潤比例的180.28%、104.16%、50.83%、50.24%、31.23%、28.21%、84.31%。
可以看出的是,即便靠外來補貼進行“輸血”,但随着科大訊飛不斷加碼研發投入的背景下,公司造血能力不足的問題或難以遮蓋。
科大訊飛在2024年一季報中表示,虧損主要源于公司積極搶抓通用人工智能的曆史新機遇,在通用人工智能認知大模型等方面堅定投入。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在大模型研發以及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和産業鍊可控,以及大模型産業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約3億元。而2023年“星火”相關的直接研發投入更是超過了20億。
劉慶峰表示,2023年為“星火元年”,研發投入加大、市場投入較少,而2024年則是“星火燎原”,研發投入加大的同時,也會加大市場投入。顯然,持續資金注入仍然是科大訊飛2024年戰略的主旋律。
“未來,公司圍繞基礎大模型的投入可能在研發投入中的占比會變成30%,應用的投入占比會增加,圍繞基礎大模型的研發投入規模依然會随着産業落地規模的增長而增長。”
下一步呢?
正所謂大浪淘沙始見金。在曆經2023年“百模大戰”的殘酷洗禮,2024年國産通用大模型進入下半場,如今能留在賽場的,都是具備硬核實力的“高能玩家”。
除訊飛星火外,文心一言、通義千問、騰訊混元、Kimi、豆包等國産大模型同樣在不斷追趕着,有着與ChatGPT抗衡的能力。
不過,在模型能力、算力挑戰等難題均有顯著突破時,國産大模型在商業化落地層面卻始終存在巨大鴻溝。
2024年,大模型開始真正進入商業化落地元年,國内幾家頭部科技公司紛紛開始加快大模型落地應用布局,在金融、汽車、營運商、政務等多個領域率先開始實踐。
劉慶峰曾透露,科大訊飛的訊飛星火大模型已在汽車、家電、機器人等多個行業實作領先落地,成為這些領域的第一品牌。
劉慶峰為訊飛星火規劃了3條商業化路徑。第一是賦能C端硬體,第二是在教育、醫療、汽車等場景實作應落地,也就是B端的服務賦能和大模型定制等,第三是訊飛開放平台,賣API服務。
總的來看,随着訊飛星火的疊代更新,大模型成效初顯。但持續不斷的大額投入,使公司如今盈利能力成困,至今仍需外部“輸血”纾困。
更緊迫的是,科大訊飛資金緊張。
2024年一季度,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3.84億元,上年同期為-16.68億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貨币資金為26.78億元,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到12.40億元。回看2021年-2023年,科大訊飛的貨币資金分别為58.70億元、43.46億元、35.63億元,燒錢速度可見一斑。
Wind資料顯示,科大訊飛曾多次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約104.80億元,上一次定增發生在2021年。随着整個行業步入商業化元年,科大訊飛勢必要迎接一場“硬仗”。那麼,下一步要如何走呢?
敬告讀者:本文基于公開資料資訊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内容撰寫,全球财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資訊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确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内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