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漢武帝是一代雄主,統率大漢王朝抵禦匈奴的威脅,與單于們進行了一場場艱苦的拉鋸戰。在衛青霍去病這對勇将輔佐之下,漢軍大獲全勝,匈奴一度"漠南無王庭"。可就在這兩位名将相繼離世後,漢武帝的晚年卻屢次戰敗,甚至連續四戰全線潰敗。究竟是何原因,導緻這位睿智英武的君主在失去謀臣猛将後,戰績一落千丈?年富力衰抑或謀臣無策?還是匈奴的新一代将領太過英勇?種種疑問留待破解,漢武帝晚節為何不如當年英勇?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初戰告捷,匈奴潰不成軍

滾滾黃沙撲面而來,漫天塵土遮蔽天日。漢軍的前鋒騎兵沖鋒陷陣,殺出一條血路。趙破奴坐騎疲頓,大軍七疲八陣,眼看就要被匈奴的8萬精騎團團圍住。他知道,若被包圍在受降城外,漢軍将萬劫不複。于是,趙破奴獨自離隊覓水,卻陷入了匈奴人的圈套,被當場生擒。2萬漢軍元氣盡失,最終集體繳械投降。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消息傳回長安,漢武帝震怒非常,怎料親自任命的勇将,竟然功虧一篑,全軍覆沒。他決定親自督戰,立時下令調集大軍,與匈奴決戰到底。

四年後,天漢二年,漢軍主力李廣利3萬騎兵自朔方出擊,與匈奴右賢王激戰數日,雙方陷入膠着。與此同時,漢武帝的心腹李陵也在浚稽山率5000精銳步兵奮勇殺敵。憑借巧妙的大車群陣,李陵幾番将匈奴8萬精騎打退,令單于喪膽。

然而,就在勝利在望之時,一個臨陣脫逃的軍候竟向匈奴告密,導緻李陵的虛實盡露。匈奴大軍蜂擁而上,李陵終難敵武裝到牙齒的騎兵,在彈盡糧絕之下,不得不繳械投降。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這一役,漢軍折損慘重,李廣利3萬人馬損傷大半,李陵5000人馬更是幾近被匈奴滅絕。雖然漢軍殺敵過萬,制造了重創,但主力已不複存在,連年征戰又添新傷,眼看漢匈大戰已陷入了膠着泥淖之中。

二、蹉跎歲月,戰事膠着難分

自李廣利、李陵戰敗投降之後,漢武帝并未就此罷兵,反而進一步調撥軍馬,加緊了對匈奴的圍剿。然而,自此之後的十餘年間,漢軍卻屢屢無功而返,戰事陷入了膠着狀态。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再次親征匈奴,卻遭到了匈奴的襲擾和勾連,折損了大量糧草武裝。公元前94年,漢朝出兵再次攻打匈奴,同樣因為糧草不繼而無功而返。

就連漢軍主力的征西域之戰也是進展維艱。公元前88年,張骞出使西域,遭匈奴攔阻,幾乎喪生。公元前81年,李廣利出兵大宛,兵馬暫且調回,導緻新疆地區軍閥混戰。

而就在這段時間裡,漢朝的内憂外患也接踵而至。公元前92年,皇太後大宛氏駕崩,宮中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鬥争,導緻原本擔任太子太傅的衛青之子平阿侯受到牽連,被貶為番阿侯。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87年,河南地區又連年水患,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産。公元前86年,河西走廊發生大規模騷亂,漢軍不得不将兵馬調往鎮壓,導緻對匈奴作戰的力量遭到削弱。

這一切都表明,内外交困的漢朝正在陷入一個危機之中,皇權也開始出現動蕩。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更多的皇室宮阙陰謀和内亂有可能浮出水面,蠱惑人心,分化軍心。

有鑒于此,漢武帝竭盡全力穩固中央集權,以避免元氣渙散。他在門閥中樹立權威,嚴懲肆意妄為、橫行不法的貴族世家,同時也斡旋宦官向上級忠誠,奪取了更多的實權控制。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雖然如此,在長年陷入戰事膠着的漢軍内部,已經暗流湧動,朝政日漸動蕩。皇權的持續動搖,必将極大影響漢軍的戰鬥力,使得漢朝與匈奴的決戰越發艱難。

三、決戰力挽狂瀾,屢戰屢敗

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發動總攻,力圖一舉扭轉被動局面。公元前73年,他遣派大将軍甘英、左冠軍趙充國并力率領數十萬漢軍出征漠北。兩路大軍會師之後,浩浩蕩蕩直逼匈奴王庭。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不料,這支漢軍主力竟在漠北遭遇了匈奴的狙擊包圍。甘英被匈奴活捉,趙充國則損失慘重,僅剩萬餘人馬苟延殘喘。漢軍這一役折損四分之三有餘,嚴重挫傷了決戰的信心。

漢武帝不得不重新集結兵馬。公元前72年,他改派前将軍冒頓單于和張骞親征漠北。然而,這兩位有經驗的老将剛抵達塞外,就遭到了匈奴騎兵的瘋狂襲擊,被迫放棄了進攻計劃。

公元前71年,老将軍陸賈率軍與匈奴決戰,卻被匈奴人騙進陷阱,終于被活捉。翌年,車騎将軍公孫敖領軍再度出塞,不料再次遭匈奴狡猾襲擊,全軍覆沒。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連年敗績令漢軍将士心境劇變,忿恨橫生。部分将領已有動搖,懷疑漢武帝政策是否失當,朝綱亦陷入混亂。即便漢武帝下令極刑嚴懲臨陣脫逃者,軍心也漸趨渙散。

這一切的根源,在于匈奴新一代統帥的智勇雙全。作為單于繼承人,冒頓單于不僅身懷絕世武藝,更擅于謀略,詭計百出。他明白漢軍雖有人多勢衆,但騎射能力遠不及匈奴。是以,他采取遊擊戰術,避實就虛,誘敵深入後頓伺其銳氣漸失時将其擊破。面對漢軍強橫的步兵,他更是運用驕闊環視等精銳騎兵陣法,讓敵人無可乘之機。

在一次次慘烈的敗績之後,漢軍士氣已如風中殘燭,幾近崩潰。他們忿恨于主帥們的拙劣指揮,也憤怒于皇上的錯誤決策。此時的朝野已是滲風漏雨,陰謀和腐敗遍地開花,權力之争幾乎要颠覆整個統治階層。正是這些内憂外患,使漢軍在這場決戰中節節敗退。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四、權傾朝野,英雄遲暮

在連年的戰敗之後,漢武帝的皇權已然動搖,全國上下充斥着對其統治的不滿和猜忌。這種情況下,宦官們逐漸卷入了朝政的核心,開始左右皇帝的決策。

當時最有權勢的是曾受漢武帝賞識的宦官郭攸之。作為皇帝的心腹,他不僅被委以重任,更是直接參與了軍事決策的制定。然而,權力終将使人肆意妄為。郭攸之利用職權為親信打點加官晉爵,更是濫發軍饷,導緻内廷腐敗叢生。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與此同時,為滿足私欲,郭攸之還不斷向漢武帝進言,要他重用更多的宦官掌柄軍權。這些宦官們彼此勾心鬥角,陰謀重重,權力之争已難能可貴,朝政亦日漸動蕩。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漢武帝的親信也開始動搖了。比如大将軍陳馀,他在早年時效忠漢朝,立下不少功勞。但幾年來漢軍連綿戰敗,再加上宦官當道的局面,使他失去了對漢朝的期待。

為了反抗這種局面,陳馀勾結了一些軍閥,私下與匈奴通諜,準備裡應外合造反。不久,他就動員私兵殺死了幾名重臣,搖搖欲墜的局面險些失控。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軍中其他将領也被這股腐敗潮流同化。他們紛紛铤而走險,攫取私利,視朝廷号令如同虛設。人心漸離,軍紀散漫,就連一些久經沙場的勇将,也沾染上了權欲熏心的惡習。

在元氣大傷、内憂外患的大漢,已漸漸失去了戰勝匈奴的力量。即便漢武帝想要親征,也隻能吭哧半句,無法發号施令。國家像一艘失去方向的航船,漂浮在曆史長河中,漸行漸遠。

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漢武帝衰老以後,無法很好地控制朝野,反而被蛀蟲侵蝕權柄。他英勇無畏的一生,就這樣在宦官與陰謀的包圍之下,走向了黯淡無光的晚年。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五、餘波未平,皇權告終

漢武帝晚年雖然英勇掃地,但權力的流失已是不可阻擋。在宦官和陰謀的蛀蝕下,他的皇權逐漸名存實亡。這種局面直接導緻了後來漢朝的分裂和戰火不息。

公元前60年,漢武帝終于駕崩,太子劉伯薦繼位為漢孝文帝。然而,新帝即位之初,内憂外患的困境依舊如影随形。權力真空造成了宦官和外戚更加肆無忌憚。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當時最有權勢的是宦官郭勝之和外戚王莽。他們不僅掌控了朝政,更是紛紛妄圖竊國。一時間,權欲熏心,陰謀羅生,連年征戰之苦加劇了災難的發生。

公元前54年,漢朝再一次遣兵攻打匈奴。然而兩年之後,大軍竟陷入當年失利的地方被擊潰,全軍僅剩數千人。一連串的敗仗,使王莽逐漸有了背叛的意圖。他不斷收買親信,謀劃奪嫡。

公元前51年,漢朝再次出兵内陸,攻打匈奴北部。不料軍中暗藏奸細,被當場擊敗。後來王莽更是縱容奸人坐大,并奪取了發兵權,全然否定皇權。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公元前48年,漢孝文帝去世,新帝劉賀繼位。當時朝野大亂,王莽更是壟斷兵權,嚣張跋扈。二年後,王莽謀反篡位,自立為"新"朝,結束了西漢王朝。

此後數十年間,王莽和漢室宗親在全國範圍内展開了一場持久内戰。由于農民起義的推波助瀾,王莽終于于公元23年被趕出長安,新朝幾近瓦解。

随後,劉秀作為農民軍的總司令,最終在公元25年一統天下,建立了東漢王朝。漢武帝晚年權力的喪失,終于種下了漢室覆滅的禍根。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這場持續70餘年的戰亂,無疑是漢武帝晚節不保的結果。若非他在仙逝之初便将皇權親守,勘勘自有資格的親信托付朝綱,定能避免國家分崩離析。可惜英雄遲暮,權傾朝野,一代英主的結局竟如此無疾而終。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漢武帝打了一輩子匈奴,為何失去衛青霍去病之後,晚年連打敗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