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冰川思想庫

2024-06-28 13:16冰川思想庫官方賬号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收着基民的管理費,沒能跑赢市場不說,基金淨值比指數跌幅還深,縱使找出千萬種理由,道歉再多次,失職的帽子總還是要扣在基金經理的頭上的。

撰文丨周隆斌

在銀行、證券業,“反向讨薪”已經見怪不怪,如今,這把火也燒向了基金行業。

6月初,基金行業内有消息傳出,有頭部公募基金要求員工将去年薪酬超過290萬元以上的部分退回。

财聯社記者近期求證了解到,确實有部分央企系公募基金實施限薪舉措,且自2022年起超出标準的退薪工作已于本周啟動,但退薪标準并非上述的290萬元,而是達到一定标準後,部分退回。

消息一出,不少基民拍手稱快。

要說這屆基民,真的是太難了。有基民詢問:

最近因為時間比較閑暇,連續三天打開查詢了基金,每次打開都少幾百。第一次買基金,不太懂,想問一下大家,基金查詢是需要手續費嗎?

“家裡有錢花不完,中歐基金找葛蘭,腰纏萬貫沒人分,易方達裡有張坤。”前兩年還是醫藥女神的葛蘭如今變成了葛大媽,頂着“YYDS”(永遠的神)頭銜的張坤也跌落了神壇。

我身邊也有不少同僚買了基金,之前他們還時常詢問我對市場行情的看法,最近則閉口不提任何有關基金的事情。一問才知道,虧損太多已經不想看了,隻當沒有這筆投資。

甚至有同僚戲稱,“拿着這筆錢去買股票,每天扔個硬币,正面買入反面賣出,都不見得虧損這麼多,真不知道基金經理們憑什麼拿那麼高的工資。”

01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金經理們每天動動手指就可以調動着上億資金在市場中搏殺,年薪上百萬隻是基金經理的入門門檻。

實則不然。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在城鎮非私營機關中,平均工資前三的行業為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别達到了23萬元、19萬元和17萬元。

可見,計算機、網際網路行業早些年的财富光環要比基金經理們更勝一籌,隻不過近兩年網際網路企業四處傳出優化、降薪的聲音,就連銀行、保險、證券三大金融行業也頻頻調薪。

大家都向後退了一步,隻有基金行業還身在原地。如果多數基金淨值表現還不錯,基金經理們的高薪還顯得不是那麼突兀,可事實卻并非如此。

3年前(2021年二季度末),正是基金行業意氣風發之際,當時達成百億基金規模成就的基金數量足足有74隻。有的基金經理年薪甚至接近億元,但那隻是極少數的個例,大多數基金經理薪酬在100萬—500萬元之間。

3年的時間一晃而過。今年一季度的統計資料顯示,這74隻基金平均虧損高達43%,有55隻基金的規模已經跌出百億門檻。僅2023年一年,以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為主的權益類基金産品就“幫”投資者們虧損了8900億元,上一年虧損幅度更是超過了1萬億。

平心而論,要說基金收益為負,真不能全怪基金經理草包。A股長期待在估值窪地,滬指和3000點纏纏綿綿,市場整體缺乏機會,賺不到錢情有可原。

然而,收着基民的管理費,沒能跑赢市場不說,基金淨值比指數跌幅還深,縱使找出千萬種理由,道歉再多次,失職的帽子總還是要扣在基金經理的頭上的。

基金經理業績表現不堪入目,再要拿高薪不光基民不答應,基金公司首先就不同意,調整(主要是降低)基金經理的薪酬無可厚非。

可是,要求基金經理退回已經取得的薪資真的合理嗎?

02

銀行業“反向讨薪”有法可依。

早在2010年原銀監會就印發了《商業銀行穩健薪酬監管指引》,其中第十六條表明:

商業銀行應制定績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規定,如在規定期限内其進階管理人員和相關員工職責内的風險損失超常暴露,商業銀行有權将相應期限内已發放的績效薪酬全部追回。

商業銀行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裡面如果明确了績效薪酬追溯扣回條款,當員工違反條款規定時,商業銀行自然可以依據合同約定進行薪酬追回。可是,在基金行業内,本次涉及退回薪資的公募基金此前并沒有設立明确的追索扣回機制。

公司需要高薪招攬人才的時候,各種獎金、激勵政策發錢發得不亦樂乎;公司業績表現不佳就翻臉不認人,一拍大腿開始追讨薪資。金融是信用發展的結果,信用是金融的本質。客戶正是因為信任才願意将資金交給基金公司打理,可基金公司對自己人都毫無誠信可言,更遑論對于客戶?

有朋友說,這次基金業的“反向讨薪”風暴中,有基金公司退錢要按稅前退,原來500萬元年薪到手300萬元,如今退錢的時候也要退500萬元。這意味着基金公司不光否定了基金經理之前的全部工作成果,就連企業應該依法納稅的部分都要員工來承擔。

基金公司這種缺乏契約精神的方式一旦被預設,未來完全可能依樣畫葫蘆延伸到各行各業。

尊重協定,履行承諾,這些遠比向基金經理要錢更為重要。

03

基金公司現在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制定合理的薪酬體系,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可以學一學。

“股神”巴菲特在早年的投資生涯中,主要從事合夥制私募基金。他為基金制定的費用模式是:每年投資回報率在6%及以下,收益全部歸客戶所有,他們不收取任何管理費用。超過6%的部分,巴菲特他們分享25%。

這樣一來,巴菲特團隊的利益就可以跟客戶深度綁定,再加上基金業績表現優秀,巴菲特的基金規模越做越大。

我也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的信徒,畢業後曾在多家基金公司任職交易員。交易員是基金公司培養基金經理的崗位,其操作的資金由公司配置設定,但資金額度通常比基金經理的要低。

我輾轉任職的多家基金公司中,甚至包括一家規模達到百億的頭部基金公司。3年多的交易員經曆讓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兒:無論規模大小,基金公司想要的都是那種能在短期内賺取暴利的交易員,而非看重交易員穩定的盈利能力。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本文作者作為基金公司交易員時曾經的工作場景(作者供圖)

這一度讓我十分困惑,高收益的另一面必然是高風險。頂級遊資“趙老哥”8年1萬倍,10萬變10億是股票市場中的傳奇人物,可所謂的“傳奇”都是無法複制的,絕大多數追求短期快速盈利的投資者最後都已銷聲匿迹。

後來我才發現,多數基金實行“旱澇保收”政策,不管基金是否盈利,管理費都照收不誤。

公募基金經理們的薪資構成相對簡單,主要是底薪+管理費分成。私募基金相對靈活,還要再加上基金超額收益的提成。這就意味着,影響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穩定收入的,是基金規模而非基金業績。

不妨誇張地說一句,一個基金經理獎金、收入的高低,隻跟他的老闆開心與否有關,而跟基民基本無關。

04

想要依靠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獲得基金規模提升,實在是難上加難。沒有人能将基金業績做成像曾經有着“華爾街傳奇”稱号的基金經理麥道夫那樣,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直到2008年,期間40年的時間基金每年穩定盈利10%左右,在全球赢得了“投資必賺”的口碑。

為什麼麥道夫這麼成功的基金業績紀錄停留在了2008年呢?因為那一年麥道夫的基金面臨巨額贖回,而該基金本身是一場龐大的龐氏騙局,麥道夫執掌的基金收益率完全來自他自己編造的神話。

相比之下,短期獲得暴利的難度要小很多,押中某一熱點行業即可。是以,依靠淨值曲線快速上升攬客,成為基金行業内的常态。一些基金公司同時發行數十隻産品,分别投資于不同行業,一年後擇優留取,打造為爆款基金,通過大力宣傳向投資者募資,将真正優秀的基金産品所掩蓋。

正因為基金經理的個人收入沒有與基民的命運(或說收益)緊密捆綁在一起,這也是當下基民們對基金經理高薪産生強烈不滿的根本所在。

說白了,如果能為基民帶來長期收益,基金經理就算拿再高的薪水,我相信基民也都是樂于接受的。總不能基金經理(掌櫃的)天天吃香喝辣,而基民(東家)天天喝西北風去吧?

是時候該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大刀闊斧地改革基金行業的薪酬配置設定機制了。

我們國内的基金經理普遍以巴菲特作為榜樣,投資能力能否相提并論先放一邊,學習巴菲特的基金管理模式或許才是第一步。

檢視原圖 614K

  •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 我輾轉多家基金公司,發現一個秘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