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用養魚的水種菜,為蔬菜提供營養,蔬菜淨化水後,又可再次養魚,魚和菜形成生态循環關系。

近日,區農投集團投資建設的魚菜共生基地在武漢維農種苗有限公司正式投用。

視訊加載中...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走進魚菜共生基地,超級大桶令人震撼,直徑8米、高1.5米的養殖桶内,魚苗正在歡快遊蕩。

基地負責人段世琪介紹,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集蔬菜糧食等作物的栽培和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态系統,并結合現代計算機控制技術,實作魚菜共生管理的自動化智能化。魚的排洩物可為蔬菜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蔬菜淨化後的水又可傳回為養殖水。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魚菜共生基地微生物池。

基地先抽取地下水存入原水箱,原水經微濾機過濾後進入微生物池,再通過毛刷與生化球清潔、紫外線消殺等工序,符合用水标準後進入養殖桶。基地内16個養殖桶通過地下管道相連,養殖桶内裝有曝氣推水器,可加速桶内水流動,防止水變質發臭。

養魚的水中有魚糞及餌料等殘留物,也有蔬菜需要的氮、磷、鉀等豐富營養。糞便集污器利用虹吸原理将魚糞等排走,随後,轉鼓微濾機、微生物反應器上場,對水進行實體過濾與生物過濾,地下管道将淨化後的養魚水送往蔬菜種植區。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蔬菜種植區的茄子茁壯成長。

蔬菜種植區與養殖區僅一門之隔,14排生菜、白菜等快生菜栽培床并排而立,養魚水在這裡派上了大用場。

種菜尾水則進入回水箱,再次經過過濾、淨化、紫外線殺菌等流程,符合養殖條件後,再次流通到養殖桶,完成循環。

段世琪算了筆賬,相比傳統種養方式,魚菜共生系統的經濟效益、生态效益都大大提高。

傳統土塘養魚,一畝魚塘最多可養殖3000斤鲈魚,用水量為1000噸,而一個直徑8米的魚菜共生養殖大桶僅需80噸水,可養殖5000斤鲈魚。生菜、奶油白菜等快生菜生長速度可提高10%。基地每月僅需補充4次水,一年可收獲1.5茬魚、10茬菜。

養魚不用頻繁換水,種菜不用額外施肥,廢物排放實作最小化,吃着“天然食材”長大的魚和菜的口感也更好。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魚菜共生基地處處能見到高科技的身影。

在基地控制機房,從業人員打開魚菜共生智慧物聯網系統,顯示大屏瞬間出現水溫、pH值、溶解氧、亞硝酸鹽等參數,攝像頭還可監測到魚兒在水中的狀态。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養殖區域大桶應用了多項高科技。

段世琪介紹,智慧系統具備水質移動巡檢、增氧關聯調控、成長性分析、微觀氣象預警、大資料水質分析等功能,每個養殖桶内都安裝有傳感器與攝像頭,實時監測和控制水質。

記者采訪時,系統報警聲響起。原來氣溫較高導緻水中溶解氧較低,段世琪馬上通過手機一鍵打開增氧機。

“傳感資訊異常時,系統立即将警報發到聯網手機。”段世琪介紹,魚菜共生物聯網系統配置遠端通信功能,通過驅動裝置可控制水流速度、水溫、魚餌喂食速度、喂食量、增氧、補水、通風等。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通過手機可以設定自動投餌時間。

正好到了喂食時間,記者看到,智能投餌機通過養殖區域的電動軌道勻速移動至養殖桶上方,餌料投下,魚兒蜂擁而至。

魚菜共生智慧物聯網系統可全天自動服務,這減少了人力投入,降低了勞作強度,同時可降低魚死亡率,實作增收。

“瞄準傳統産業所需,以新質生産力推動傳統産業提檔更新。”區農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還将在魚菜共生基地養殖鳜魚、羅非魚等名優魚,種植苦菊、芝麻菜、奶油白菜等特色蔬菜,進一步通過科技賦能提高産值。

此外,區農投集團還将整合植物工廠、食用菌種植基地、種苗培育基地等資源,聯合開展産學研項目,協同發力挖掘農業新質生産力,推動東西湖區農業高品質發展。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産量還提高了!

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報道支援 - 區農投集團、武漢維農種苗有限公司

文 - 王露

圖、視訊 - 但峰

通訊員 - 方懿 徐陽 舒玉霞

責編 - 汪加貝

編審 - 汪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