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數十年,上億居家養老人群每年帶來的是10萬億量級的市場。
面對這塊巨大的蛋糕,保險公司依托已有的健康服務體系,正在積極打造“保險+居家服務”生态圈,結合不同銷售服務場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健康養老服務,以“客戶+服務”雙輪驅動賦能保險主業。
然而,缺乏足夠的專業服務人員、支付端缺口巨大、行業相關服務标準尚待建立等問題,成為險企建構居家養老服務閉環的掣肘。
在政策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平安聯合相關機構,建構“護聯體”、“住聯體”模式,打造居家養老以及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标準。
盡管“保險+居家養老”模式需要險企長期持久地投入,但可以預計,随着市場需求的爆發,居家養老相關服務模式将成為人身險市場規模增長的重要引擎。
來源 | 《中國保險家》雜志
保險企業在居家養老領域的布局正在提速。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年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97億,占全國人口的21.1%,與2010年相比上升7.84%。
正式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未來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上億的中國老人如何養老,成為中國經濟社會層面都必須做好的命題作文。對于養老方式,各種調查統計資料都不約而同指向同一個方向,那就是“居家養老”。
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不足老年人口總量的1%。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生活狀況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5.6%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為家人,2.8%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為保姆、小時工等家政人員,二者比例相加高達98.4%,這也意味着居家養老是中國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
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資料,85%的老年人非常明确地表達一定要居家養老,7%的人沒想好,剩下6%的人考慮住機構。顯然,居家養老是絕大多數中老年人優先選擇的養老方式。
其實,我們看到國外的一些資料,包括芬蘭、德國,都是90%以上的老年人想在自己的家裡養老,這是一個基本的主動選擇的思路。
事實上,目前中國已基本形成“9073”養老服務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群養老,3%左右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在“9073”格局下,如何打造“保險+服務”的生态圈、精準滿足客戶需求,建構以家庭為核心、社群為依托、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的居家養老新模式,也成為保險機構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居家養老難啃的“藍海”
按照國際标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屬于輕度老齡化,達到14%屬于中度老齡化,超過20%則屬于重度老齡化。2021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200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2%,表明中國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階段。
中國老齡化速度也是全球最快的國家。預計在2035年之前,65歲及以上人口會超過全國人口的21%,進入到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65歲老年人占比從7%到14%再到21%,大概用34年的時間。而在歐美大部分的國家,都用了100年左右的時間。
事實上,2022年之後的15年,60後和70後進入退休期,帶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退休潮”,每年都會有超過2000萬人退休。在“未富”和“未備”的情況下,中國極速老齡化給整個社會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截至2021年底,中國2.6億老年人中約1.9億患有慢性病,占比超70%,此外還有約4500萬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超15%。
《中國養老服務藍皮書(2012-2021)》預計,到2025年中國失能總人口将上升到7279.22萬人,2030年将達1億人。
龐大的帶病“變老”人群,無疑将帶來巨量的養老照顧、醫療服務等需求(圖表1)。根據艾媒2022年養老産業報告,2021年中國養老産業市場規模為8.8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22.3%,預估未來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15%,遠高于GDP的增速。
● 居家養老照護的痛點
居家養老需求雖多,但相關服務供給不足,尤其是在專業護理人員、高品質服務等方面,依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痛點。而且,随着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對智慧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包括智能家居、遠端醫療、緊急救援等,但目前這方面的服務供給還不足。
從現實情況看,當下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性程度不高,仍偏向基礎的家政服務。護理人員學曆偏低、專業化水準不足,與日趨迫切的醫養結合、健康養老需求相比,沖突凸顯。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在養老服務行業就業的人數僅有100萬人,且多數是沒有經過系統教育訓練且年齡在50歲左右的臨時工,具有專業知識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人員僅有5萬人。養老護理人才的缺口規模已達到500萬人,這對居家養老服務整體水準的提升形成了巨大掣肘。
業内人士認為,收入低、工作條件艱苦、工作内容繁重、缺乏上升通道等是年輕人離開,以及高學曆專業人員不願意進入養老服務圈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現有養老體系不夠完善,教育、教育訓練體系不健全,不能滿足未來的職業發展需求。
如何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社群居家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提高薪資待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身于養老服務産業,造就一批高水準的養老護理人員,是相關養老服務機構面臨的共同難題。
從支付端看,目前老年人群基本保障平均水準較低,城市老人的平均月收入為2377元,農村僅為832元,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明顯不足。
随着“60後”銀發群體代際的變遷,具有更高支付能力的老人數量在增長,但整體數量的增長以及較低支付能力群體所占比例更高導緻整體支付缺口在逐漸增大,供給側的短缺也加重了這一問題的發生。支付端的創新以及更完善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建設是重要的解題抓手。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逐漸成熟和推廣,為養老産業支付端的創新打下了良好基礎。
長護險初步架構支付模式
中國長護險制度發端于2016年,人社部正式釋出《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上海、廣州、青島等15城率先開展長護險試點工作,探索中國特色長護險政策體系。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後,會同有關部門對試點進行了跟蹤評估,于2020年穩妥有序地将試點擴大到49個城市。
2020年,國家醫保局和财政部出台《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擴大長護險試點範圍,并針對保障範圍、籌資方式等做出指導性架構。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相繼出台差異化長護險試點政策,結合各地收入水準、物價水準、老齡化現狀等,明确包括失能等級評定、繳費管道、保障金領取等在内的具體試點執行标準。
同時,為建構多層次長護險保障體系,中國政府鼓勵商業性保險參與長護險經辦,并出台相關政策,以強化對商業保險參與長護險行為的監督(圖表2)。
在政策層面,國家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長護險産品的開發。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中明确提出:健全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完善管理服務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産品。
2023年4月,中國銀保監會釋出《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決定自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試點期限暫定兩年。
對此,有業内人士分析認為,“壽險轉長護險”試點充分利用存量壽險産品開展轉換業務,對于已持有壽險保單的失能老年人,可由此緩解照護資金支出壓力。與此同時,也有助于減少長護險籌資的壓力,并且有助于商業保險公司重視長護險相關産品的設計與開發。
鑒于目前長護險對醫保基金的依賴較大、籌資管道過于單一等發展痛點,業内專家建議,應通過發揮商業保險的助力作用,彌補财政支援力度的不足,賦能長護險多元化高品質發展。
事實上,商業保險在整合資源上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通過搭建平台、股權投資,将第三方護理機構、護理器械、護理人員與長護險進行結合,有助于實作長期護理生态圈的建立。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認為,長護險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離不開商業保險的助力。商業保險一方面全面參與社會長護險的經辦管理;另一方面不斷疊代推出商業長護險産品,為多層次護理保障體系建設貢獻了積極力量。
據介紹,盡管中國商業護理保險産品早在2005年就開始推廣,遠遠早于國家層面2016年啟動的社會長護險試點,但2021年商業長護險的産品規模約為132億元,僅占健康保險保費的1%。
根據金鼎資本許之怿分享的資料,長護險試點的49個城市有774萬失能老人,其中長護險覆寫了172萬老人,平均年客單價為1.6萬,計算得到總市場規模為275萬。2030年,預計中國失能老人将達到10000萬,長護險覆寫3000萬老人,按照年客單價1.6萬計算,得到長護險養老服務的市場規模為4800億元。這裡沒有考慮部分醫療費用、商業保險費用、自費來源,以及其它延伸業務收入。
● 商業長護險缺口巨大
随着政策性長護險試點的逐漸深入,國家與政府愈發意識到老齡社會下失能人群及相關家庭對照護及服務需求的多樣性及全面性,強調建立多層次長護體系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導商業保險企業提供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療服務、長期照護等廣覆寫、多元度的商業長護險産品。
然而,目前商業性長護險市場僅有百餘款相關産品,不僅與其他類型保險産品數量相去甚遠,而且産品同質化現象突出,多數産品隻提供護理金給付責任,未提供與失能人群需求更為契合的護理服務,保障範圍仍舊有限。可以說,中國商業性長護險無論是産品豐富程度還是滲透率均存在較大的增長空間。
根據保險行業協會及瑞士再保險測算,2021年中國城鎮地區對銀發群體長期護理服務總需求約為1.4萬億元,而由家庭支出和政策性長護險及補貼構成的保障端卻不到5000億元,存在9217億元缺口。近萬億的保障缺口,留給商業性長護險廣闊的想象及發展空間(圖表3)。
下一步,商業保險公司有待進一步挖掘潛力和凝聚戰略資源,繼續深耕細耕長護險領域,并推動長護險制度早日全面落地。
業内專家表示,保險公司一方面應全面參與社會長護險的經辦,在提升經辦管理專業性的同時,加強對長期護理風險的認識與儲備;另一方面應不斷推進商業長護險産品的開發和更新,逐漸拓展護理保障上下遊産業鍊,開發出群衆認可、價格可接受、配套服務權益的相關産品,為建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越來越多的頭部商業保險公司成立了專門的長期護理保險管理部門。對于長期護理保險,行動比計劃更有效,在實踐中不斷琢磨,遠勝于固步自封。隻有各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力與作用,商業護理保險才有希望,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才有着落,老齡化社會的養老護理需求才能更好地滿足。
養老政策體系逐漸完善
根據羅守貴《中國養老行業發展報告2021》,2013-2021年,中國總共釋出了334項養老政策。其中,養老照顧服務(85項)、老年社會保障政策數量最多,其次是老年醫療衛生服務、老年用品設施、養老科技、養老金融服務、養老教育教育訓練等。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108項養老照顧服務政策,78%的政策為2013年以後出台,說明政府對養老照顧服務行業越來越重視。在養老照顧服務上,政策大力支援“社群居家+醫養結合”,支援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圖表4)。
在諸多政策中,由政府主導的長護險,被認為是醫療、養老等之外的社會保險“第六險”,目前已成為市場主體探索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基礎建設。而2023年底推出的《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範》國家标準,更是為長護險以及“保險+居家養老”模式創新打下制度基礎。
● 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國家标準
2023年10月,《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範》國家标準(GB/T43153-2023)正式釋出。這是中國針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釋出的首個國家标準,為合理界定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範圍、規範供給主體資質條件及供給流程内容要求等提供基本依據,對于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标準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該國家标準是在全面總結各地實踐做法和已有标準成果基礎上,适應老年人需求和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需要編制而成的。在全面總結各地實踐做法基礎上,标準主要内容分為5個部分,包括“術語和定義”、“總體要求”、“服務内容”、“服務流程及要求”、“服務評價與改進”。
其中,“總體要求”明确了服務組織、服務人員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服務應達到的基本要求;“服務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基礎照護、健康管理、探訪關愛、精神慰藉、委托代辦、家庭生活環境适老化改造等7項服務,涵蓋了居家養老所需的主要專業化服務内容;“服務流程”明确了從咨詢接待、老年人能力評估、簽訂服務協定、服務準備到服務實施等一系列程式性要求;“服務評價與改進”明确了服務評價形式及對評價發現問題改進回報的要求。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主任甄炳亮在釋出會上介紹,釋出實施國家标準,一方面可通過推動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建設,提升老年人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認可度,帶動老年人消費信心和消費意願提升;另一方面可為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内部管理提供有效的技術規範支撐,發揮标準引領和強化自律作用。
民政部相關人士表示,未來也将适時針對具體服務内容制定相對細化的配套标準,進一步增強标準的指引性和可操作性,推動有效提高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的精準度和精細化水準。
險企布局“提速”
毫無疑問,居家養老作為最主要的養老場景,必然成為潛力巨大的藍海賽道,也是養老産業鍊上各方全新的發力點。
作為養老産業的重要參與方之一,保險公司憑借在人壽、健康、養老、投資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必然在未來的居家養老産業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
而且,有别于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财或儲蓄類産品,保險在建構“抵禦長壽風險、積累養老财富、建設服務生态”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獨特價值。一方面,保險公司資金規模大、運轉周期長,與養老市場所需資金特點相契合;另一方面,保險公司資金管理經驗與産品開發經驗充足,保險主業與養老服務相輔相成、可構成商業閉環。
事實上,作為最早感覺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行業,多家保險機構早已悄然布局“保險+居家服務”,并結合不同銷售服務場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居家養老服務。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友邦人壽、中意人壽、陽光人壽等20多家保險機構紛紛加速探索布局居家養老服務賽道。
從各家公司提供的産品和服務看,保險機構參與居家養老市場的服務類型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目前主要有四種路徑:一是通過社群嵌入式養老微機構開展居家社群養老。比如,大家保險三大康養産品線之一的“居家安養”産品線,通過居家站點,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二是圍繞适老化改造、家政、照料、上門護理等需求,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比如,友邦人壽的“友自在”、中意人壽的“悅養老”、長城人壽聚焦全生命周期的上門居家養老服務、弘康人壽的個性化養老模式等。
三是聚焦疾病預防、就醫服務、病後康複,提供健康管理一攬子服務方案。比如,建信人壽的“悅享健康”健康管理服務、太平人壽的“樂享家醫”等。
四是針對“醫、藥、護、養、旅”等多樣化需求,推出綜合養老解決方案。比如,中國平安的居家養老品牌“平安管家”、工銀安盛人壽的養老服務品牌“盛華年”、大都會人壽的“360Future”家庭養老解決方案、同方全球人壽的康養服務品牌“全+”2.0等。
陽光保險在其招股書中披露,其首創的“陽光孝無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解決老年人生活的核心“痛點”,為老年客戶提供一攬子健康管理服務,滿足銀發客戶多重需求。
據介紹,依托集團整體資源優勢,“陽光孝無憂”聚焦居家安全、居家醫療、居家陪伴三方面,整合多項适老化服務,為居家父母提供涵蓋全年家庭醫生視訊問診、線上購藥、摔倒一鍵呼救、生病門診、住院綠色通道、全年定期護士上門基礎體檢、居家運動健康等多個項目的服務(圖表5)。
目前,這些險企探索的居家養老服務平台化模式,主要基于目前老齡化發展階段及政策體系的現狀。埃森哲的報告認為,“這種探索仍然以保險産品或客戶權益為主要給付方式,業務模式和管理閉環仍未成形(我們将這一狀态稱為“平台化1.0”模式),與未來保險産品資金給付的規模化和成熟商業閉環(即“平台化2.0”模式)仍有差距。”
展望未來,保險公司建立平台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從經濟效益而言可以反哺賦能保險主業。随着平台業務的不斷擴充,可以進一步實作獲客轉化和獨立經營。
對保險公司來說,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帶來的短期價值是通過服務賦能,滿足保險客戶對養老服務的需求,提升客戶體驗;通過居家養老服務權益和感覺,促進客戶觸達和保險銷售。居家養老服務作為保單權益,以良好服務口碑吸引新老客戶轉化新單并享受養老服務。
中期價值是獲客轉化。通過持續的客戶觸達、維護和活動營運,提升老客戶黏性,吸引新客戶投保,以“客戶+服務”雙輪驅動賦能保險主業。通過數字化平台吸引非保險客戶購買使用居家養老服務,服務互動中持續轉化保險銷售。
長期價值是建立獨立的營運能力,從服務保險客戶向外延伸,逐漸使養老服務業務獨立營運并具備盈利能力,重塑保險康養商業生态。平台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對接供需雙方,供給高品質服務,實作平台服務收入。
總體來說,險企+居家養老已起步,更多險企正在從平台化養老服務生态的不同角色切入,助力養老生态的健康發展并賦能保險主業。“保險+居家養老”模式需要險企長期持久地投入,但未來随着市場需求爆發,将成為人身險市場未來規模增長的重要引擎。
轉載或合作請電話或微信18026943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