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一直以來,個人學曆是社會、公司作為評判一個人能力的關鍵名額。

但一個人能力的好壞,真的能用來學曆的高低來評價嗎?

最近的一則新聞,又把學曆和能力推上了風口浪尖。

姜萍,江蘇省淮安市的一位普通的中專生,卻在阿裡巴巴全球數學大賽的決賽入圍賽中獲得了第12名的優異成績,成功殺入決賽。

有人會說,不就是第12名,沒什麼了不起的,但成績單上前50名甚至前100名,幾乎都是清華、北大等名校學生,足以看出姜萍這次競賽的難度之大。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随着姜萍的成功晉級,外界有祝賀,但也有如潮的惡評:

“抄的”

“我認識入圍賽上的人,都說姜萍是抄的”

“如果不是抄的,我資助XXX萬元”

等等評論,如同雪花一般,把剛剛晉級的姜萍同學壓的喘不上來氣。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這些人認為,姜萍的成功肯定是“作弊”。

他們主觀性認為,一個中專生就該是差生,名牌大學的精英就該優于中專生,尤其是在數學這種“智商”優先的學科。

确實,教育資源配置設定并不均衡,名牌大學确實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和優秀的師資力量,而中專獲得的教育水準肯定不如普通大學,更别說985、211高校了。這是很多人懷疑姜萍的原因。

但這并不意味着中專學校的學生就沒有機會獲得優質教育,姜萍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她的數學老師王閏秋,于2020年從江蘇大學數學科學院碩士畢業。22年,獲得數學博士學位,并一直進行純數學的“基于愛好的業餘研究”。

但是一所學校,學生如此之多,為何王潤秋老師能“慧眼識珠”,發掘出姜萍呢?這其實還是和姜萍本身自己努力有關。

姜萍本身就對數學感興趣,是以在其任課期間經常去問題目,一來二去,王老師發現這個學生和其他學生不一樣。其他學生的成績要麼在50~60分之間,而姜萍的成績總是在130~140左右。

而且王老師還發現,姜萍對于數學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興趣。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于是王老師動了愛才的念頭,經常找一些“超綱”的題目給姜萍練手。在長達兩年的訓練後,王老師和姜萍一起參加了比賽,最終雙雙入圍,姜萍甚至超過王老師,排在了第12名。

且不論這次入圍賽的真相到底如何,是姜萍真有本事也好,還是其他手段也罷。

首先,我想說的是,在結果沒出來之前,不要帶着有色的眼睛去評判,去譴責。

名牌大學分數高,而中專學校分數低,但這裡的學生們隻是在一場考試上獲得的分數有差别,僅此而已,又不是人生走錯了路,為什麼非要貶低一個稱贊一個呢?

詹姆斯·卡梅隆在成為著名導演之前,也是從技校學習技術繪畫起步,最終憑借自己在電影特效和叙事上的才華,創作出了《泰坦尼克号》和《阿凡達》等經典影片。

當年的馬雲也隻是一名普通大學的畢業生,但憑借他的商業洞察力和上司能力,創立了如今的電商巨頭阿裡巴巴,這一點不知道要高過多少重點大學的學生。

是以,教育資源是成功階梯,但不是說所有的中專教育資源都不好,而且自身的努力,反而比更高的教育資源,更為重要。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其次,社會需要多元化發展。不同的教育模式和培養方向,滿足了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無論是學術研究、技術開發還是一線操作,都需要有相應的專業人才。有些時候,比如說在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方面,大部分中專生往往比大學生更具優勢。

學習有天賦,那你就去搞研究、搞發明、創造;做飯有天賦,可以開一家飯館,每天看着絡繹不絕的客人,也是一種生活;口才有天賦,可以在商務談判中運籌帷幄,也可以在售樓處服務大衆。

中專生并不一定比大學生差,大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上也可以更優秀。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圖為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截圖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或許隻是花期不同

人生就像一場長跑,不是比誰快,而是比誰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甘羅十二作宰相,姜尚八十事文王。

有些人可能在早期就展現出卓越的才華和能力,而有些人則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潛力。

姜萍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她中考不理想,而且後續能否進入名牌大學還不得為知,但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最終在全球數學大賽晉級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盡人事,知天命,自己隻管努力,命運會做出相應的安排。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養人如養花。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僅僅根據一時的成績來評價一個人的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付出努力,就有可能實作自己的夢想。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現代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貼近生活化。随着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許多新興行業和崗位對學曆的要求逐漸降低,而更注重實際能力和經驗。學曆已經不再是咱們選拔人才的唯一标準。

姜萍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花期,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人。其實,無論是中專生還是名牌大學生,隻要努力和堅持,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們應該摒棄偏見,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内綻放光彩。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結語

在這個學曆至上的社會,我們真的太需要重新審視對教育出身對一個人的“标簽”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潛力,隻要給予機會和平台,他們同樣可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應該摒棄對學曆和背景的偏見,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努力,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領域内發光發熱。

截止今日,姜萍已經參加完決賽,要是姜萍成績不理想的話,希望大家口下留情,不要過多苛責。

最後,希望姜萍的故事是對社會偏見的一次有力反擊,也是對每個努力奮鬥者的激勵。

中專生姜萍事件——一個人的能力,該不該用學曆來評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