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高科技要轉變成生産力,服務社會。”這是父親從小教導我的理念,也是我創業路上始終奉行的原則。

大學畢業30年,從物聯網技術勞工到市場經理,從總經理到董事長,從企業管理者到科學家,我經曆的各種角色,都是我寶貴的人生财富。

1,創業維艱

20世紀70年代,我的父親用了8年時間追随華羅庚先生在全國推廣優選法,将數學應用于田間地頭、企業管理,為勞工農民帶去實際的效益。

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從小就堅定理想:長大要像父親一樣,學好技術,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科學家,為社會做實事。

2003年,我回祖國創業,創辦了太原羅克佳華工業有限公司。

回想當年創業的艱難:基建投資巨大、整日和土方打交道,等到産品下線,又不得不面對極低的利潤率,工廠在快建起之時,又被要求拆除,讓我深受打擊。但我的字典裡從未有“放棄”二字,當得到朋友的鼓勵,我的心又被希望填滿。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以前純搞技術,并以搞技術為人生樂事的我,面對國内外的差異,我鼓勵自己要克服重重困難,鼓起勇氣,坦然面對壓力,困境讓我在短時間内極大地提升了自我。

我認為一切都是值得的。祖國的召喚、社會責任感和家庭的支援,讓我的内心更加強大。我常以辦公室、實驗室為家,忙于調研、讨論和實驗。我經常腦海中靈光一閃,便顧不得已是淩晨時分而自己剛要就寝,一翻身,披上衣服就傳回了實驗室。

多年來,我秉承着“高科技要深入基層、面向應用”的信念,開創了“物聯網+區塊鍊+大資料”的創新模式,打造的“物聯網雲鍊平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業内得到高度認可。

為了培養物聯網、大資料技術的高端人才,提升行業的整體水準,2012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我又引進兩名院士,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組建了多名專家及博士研究所學生參與的科研團隊。羅克佳華院士工作站圍繞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和技術難題,聯合開展技術攻關。

2,兩次創新

羅克佳華成立20年,從自動化、資訊化的全面融合,到物聯網雲鍊大資料的平台搭建,再到人工智能大資料的深化服務,我和科研團隊持續艱苦地研發,一直努力創新創作。在人才引進、高新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一次創新是我們從智能控制産品生産企業轉向智能礦山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2004年,作為一個智能控制産品生産企業,我們年産5000台的高低壓成套産品遠銷海外,白紙檢驗法更是業内聞名。也是在這時,身處山西的我們看到一場場無情的礦難奪走了那麼多鮮活的生命,一個個家庭因而支離破碎。

作為總經理,我提出進行礦山智能化的研發,但遭到了董事會的反對。礦井安全責任重大,跳出“舒适區”将面臨更大的挑戰和責任,是以董事會很多人投出反對票。為此我立下軍令狀,力排衆議,帶領研發人員深入礦井一線搞研發。

“智能控制系統,更應該應用在煤礦安全領域!”這個聲音指引着我們。一個個高知研發人員,開始深入各個礦井深處,餓了渴了,就一個饅頭一口水,如此堅持了好幾年。我們憑借着不服輸的韌勁,咬牙堅持下來。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困難不隻來自惡劣的工作環境,還有礦山行業鐵闆一樣的行規。想要實作礦山智能化,裝置的遠端控制是必須要實作的,控制信号傳輸需要靠光纖,而礦山行業規定不準在礦井中使用光纖,因為光纖的維修維護需要熱熔施工,井下瓦斯聚集,光纖的維修施工是絕對不準在井下進行的。

針對此問題,我們提出雙環網入井的解決方案,雙網互為備份,一條壞了環繞出井換備用光纖,對壞了的光纖進行井上維修維護。行業專家經過嚴格評審後一緻通過此方案,我們從此打破了光纖不下井的行業規定。

在我們的努力鑽研下,實作了井下裝置的自動化控制,完成了對井下的風水電、采掘運人員管理和瓦斯監控等全面智能化改造,打造了“無人”值守礦山。

此後我們承擔國家産業更新和技術進步專項礦井自動化控制中心、科技部礦井重大災害預警系統研發等項目,為全國近百個大型煤礦集團提供物聯網服務,建構數字化礦山。

把物聯網運用到煤礦上,國内沒有先例,從布設傳感器到資訊傳輸、信号處理,所有的事情都得從零做起,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上至公司高層上司,下至硬體開發者、軟體設計師,下礦井是必不可少的功課。許多礦井從巷道入口到綜采面,要步行兩三個小時。為趕工期,他們常常自帶幹糧,在井下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我們忙的時候真是“不要命、不要臉”。“不要命”,就是白天黑夜連軸轉;“不要臉”,就是顧不上洗臉。第二天早上,大家白臉變黑臉,手一撥人就會倒下。這種“不要命、不要臉”的工作勁頭,和物聯網看得見、摸得着的好處,使我們赢得了客戶的信賴,許多人還主動幫我們做宣傳。

第二次創新,是将核心的物聯網技術從煤礦安全領域發展到節能環保領域。

2006年,山西的環保問題異常嚴峻,水環境和空氣的品質指數都是全國倒數。為了天更藍、水更綠,我和團隊的研發人員又去往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對全省14個行業、1100多家重點監管企業的生産流程、技術裝備、治污工藝、排放濃度等進行全方位調研,拿出了每個行業的監控方案,部署監測點,開創了“既監結果又監過程,既監又控”的環保監測模式,将原來的末端監測改為過程監測,引領了全國環保行業監管模式的改變。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為解決治污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的頑疾,2006年夏天,羅克佳華調集技術研發、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精兵強将,兵分幾路,奔赴山西省各個地級市,開展環保大調研。調研人員熱血沸騰,等待他們的,卻是冰霜雨雪:給污染企業裝物聯網,無異于給他們戴“緊箍咒”,哪個會高興?那段時間,真的是不堪回首。

首先是“門難進、臉難看”,前去調研時,企業想出各種理由刁難阻攔,調研人員軟磨硬泡大半天才能進廠。

其次是“味難聞、灰難擋”,進廠後面對的,是刺鼻的氣味、難聞的惡臭、四處散落的粉塵。一天下來,調研人員個個灰頭土臉、渾身臭汗。經過一年半的紮實調研,我們摸清了全省14個行業、千家重污染企業的環保家底,從每個行業的生産流程、技術裝備,到每家企業的治污工藝、排放濃度,全部記錄在案。

通過“集體會診”,我們先拿出整體的行業監控方案,然後“對症下藥”,制定每個企業的技術路線。

2008年冬天,我們開始進各家企業安裝監控裝置。企業的人冷眼相向,有的甚至罵罵咧咧。我們能吃苦,能挨罵,奮不顧身往前沖。

幾年下來,山西的重污染企業全被戴上“緊箍咒”,三晉大地藍天重制、白雲又回。

3,路在腳下

高科技要深入基層、面向應用,這是我們團隊一直以來奉行的理念。羅克佳華聚焦國産自主可控的技術研發,擁有知識産權900餘項,承擔國家級專項課題50餘項,是多項國家标準和行業标準的參與編制機關。

2012年,我們承擔了世界銀行的中國節能融資項目——重點用能機關能源利用線上監測系統,為高能耗産業編制用能和碳排放計量标準及技術規範。後又承擔了國家發改委全國能耗監測項目在北京、陝西、河南三地的試點工作。這也讓我們擁有了自主知識産權的資料庫技術,為十多年後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技術體系建設和推廣奠定了堅實的行業和技術基礎。

2013年全國大面積爆發霧霾,穹頂之下,灰蒙蒙一片。我們憑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深厚的技術積累,在全國大氣監測會議上首次提出環保“網格化”監測理念,并率先在北京市通州區開展試點項目,助力通州形成完備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絡。次年,通州區成為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最快的一個區。

這一次創新,不隻讓我們成功走向全國的科技環保市場,也助力通州環保局打造了聞名全國的環保治理“通州模式”。

目前,我們的環保營運服務遍及北京、天津、重慶、安徽、山東、海南、廣東等多個省區市。

李玮: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

2021年,“碳”重新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國家将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定為戰略目标。

作為一個物聯網大資料企業,我們以十多年的行業和技術積累,憑借深厚的技術積澱和海量的資料資源,迅速建構了“生态環境雙碳雲圖”。

在此基礎上,我們開發了安全、可靠的“雙碳”大資料體系,建立了省市縣多個層級的“雙碳管理平台”,可以為全國31個省區市、600多個城市、3000多個縣(市、區)和數十萬家企業提供“碳監測資料”服務。在碳管理數字化方面,我們自主開發的“政府碳賬本”和“數字碳表”,為全國重點排放機關和清潔能源機關提供碳資料服務,幫助政府及企業管好碳資産。

資料價值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目前我們擁有海量的資料資源,深度挖掘資料資産潛力,落地全國首筆資料資産質押融資貸款,并陸續推進公司資料資産評估,為全國“資料價值化”起到示範作用。同時,作為全國資料經濟試點機關,我們獲得全國首張資料資産登記證明。作為全國信标委大資料标準工作組成員,我們同時參加6個資料專題組,參與全國大資料标準的制定。

目前,我們已經與人民銀行、北京銀行、北京綠色交易所、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等緊密合作,加速推動資料要素市場的快速形成,帶動全國萬億資料價值化的大市場。

作為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回顧自己的創業和成長經曆,我深刻體會到:創業和馬拉松一樣,需要強大的韌勁和奔向終點的執着。我隻是一個向着終點的奔跑者。作為一名跑者,一旦上了跑道,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态,不管是疲憊還是傷痛,都不能阻擋前進的步伐,要時刻充滿信心和正能量。生活亦是如此。

心中有目标,路就在腳下。

(本文摘自《解碼理工男》,題目為編者所加。對原文略有改動,未經作者審閱。感謝授權)

推薦書籍

書名:《解碼理工男》

作者:王喆 陳棟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内容簡介:

本書以“科技強國、産業報國”為主線,積極探尋黃立、馬新強、周雲傑、喻鵬、黃曉慶、黃沛、李軍、柴再希、張小龍、巴曙松、李玮、楊永智、姚欣、李通、雷彬藝等15位華科大理工男傑出代表成長成才成功的密碼。

這是一部華科大版的“群星閃耀時”,群星閃耀的背後是培植科學家情懷,弘揚企業家精神。

這是一部平凡學子的“逐光追夢記”,逐光追夢的背後是敢于競争、善于轉化的創新創業品質。

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科技強國、産業報國”理想抱負的璀璨群星。他們的豪情鬥志将時刻鼓舞、激勵并引領每一個不甘平凡、不負青春的你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