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正統六年,在永樂年間因為受災而損毀的三座宮殿:奉天殿、華蓋殿與謹身殿修建完成,明英宗朱祁鎮便在宮内大擺宴席,宴請百官,與群臣同慶。這天晚上,京中五品以上官員全部參加,場面很是壯觀。按照祖制,這樣的宴席宦官是不能參加的。是以英宗敬重的“王先生”王振,并沒有來參加宴席。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但是王先生不在,英宗便總覺得跟少了左膀右臂一樣,十分不自在。甚至在想:先生會不會因為沒能來參加宴會而生氣呢?是以便派人去瞧一瞧先生,英宗派去的人到王振宅子的時候,王振正在生氣:難道我作為輔佐成王的周公,不能有一席之地嗎?

按理說,若是有宦官或者臣子說出這樣的話,是忤逆的大罪。

然而英宗不僅不生氣,反而心生愧疚,便下旨迎王先生前來參加宴席,而且還是讓人将東華中門打開,讓王先生從東門進入。王振騎着馬來到東華門,百官則是在東華門前跪迎,就像是迎接皇帝一般。而王振從百官面前大步走過,喝的醉醺醺的才離開宴會。

英宗如此做,無疑是違背了祖制,更是直接提高了王振的地位。但英宗是一國之君,群臣即便是有不滿,也隻能遵從。

次年,張太皇太後(誠孝昭皇後,英宗祖母)病逝,更是無人能制約王振。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王振成為真正的權宦,權傾朝野,無人能制約。直接将太祖皇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幹政”的貼牌,直接毀掉。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重,皇太子朱祁鎮尚且隻有9歲,不能親政。宣宗便将楊溥、楊士奇、楊榮、胡濙與張輔命為“托孤大臣”,輔佐年幼的太子繼位,并且下旨讓張太皇太後掌握大權,朝中大事皆需要禀報張太皇太後,得到太皇太後同意後方可執行。張太皇太後雖然不垂簾聽政,但是在操控大局。

在英宗剛登基的時候,王振便已經被提拔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所有太監中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太監。而且多次做了幹政、為患朝政的事情,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不除掉或者制止王振,反而坐視其崛起呢?

不得不承認王振确實“高明”,非常會“裝”,而瞞過了“托孤五大臣”。

而“托孤五大臣”皆有把柄在王振手裡,王振逐一“除掉”,讓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01

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總結了曆朝曆代宦官掌權的弊病,是以便規定:宦官不得讀書,不得幹政;并且在宮門懸挂一塊鐵牌:宦官若幹政,斬!

在整個洪武朝,朱元璋對宦官的管束都非常嚴格。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祖制”被慢慢地破快,在北平與南京之間來回傳遞消息的大多都是建文帝宮裡的太監。而且跟随朱棣一起靖難上戰場殺敵的也有很多是太監,比如三寶,他們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不少功勞。

朱棣稱帝後,便逐漸讓宦官處理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出使、監軍等;

甚至在永樂十八年設定東廠,由自己的親信宦官擔任東廠的首領。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時,宣宗将皇帝的批紅權給了宦官,設定司禮監秉筆太監與司禮監掌印太監。而且為了讓宦官能幫自己抄寫折子上的内容,而讓宦官們開始讀書識字,設定内書堂。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王振是蔚州人,原先是秀才,但是王振覺得科舉考試這條路太艱難了,是以便自行閹割入宮到了太監。王振原先讀過書,是以被宣宗選中,授予東宮局郎去陪太子朱祁鎮讀書。

其實在王振之前,有一位叫劉甯的太監十分得寵,被授予司禮監太監。因為劉甯不識字,是以宣宗便讓王振為其代筆。不久劉甯奉命出使,離開京城,宣宗便讓王振暫時代替劉甯任司禮監太監

後來劉甯被調到了南京任守備,王振便做到了司禮監首席太監,代替皇帝管理、批複奏折。

甚至連皇上口述的指令也要記錄下來,交内閣頒布旨意。

司禮監太監整天都帶着皇上身邊,而皇上則是深居簡出,同外廷見面的機會有限,司禮監太監便可以欺上瞞下,在批複奏折與傳達皇帝指令的時候,按照自己的心意來,而王振便經常這樣做。

宣德十年,宣宗皇帝病逝,年僅9歲的英宗繼位。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因為英宗年幼、張太皇太後又不願垂簾聽政,是以便取消了早朝,由“三楊”主持朝政,這便是曆史上的“三楊輔政”。

因為王振在英宗還是太子時便陪伴左右,而且十分懂得如何哄英宗開心,是以英宗對其十分依賴。再加上英宗年僅9歲繼位,身邊并沒有多少值得信任之人,“三楊”與張太皇太後都已年邁,還要忙着處理朝政,能時刻陪在英宗身邊便隻有王振。

英宗僅僅幾個月便被封為太子,做了将近9年的皇太子,這個年齡段恰好是年幼孩童對長輩比較依賴的時候。而孫太後(英宗生母)、宣宗都不能時刻陪伴左右,而王振作為東宮局郎卻時刻陪伴在英宗身邊,是以英宗對其十分依賴,甚至一天見不到王振都不可以。

即便是英宗繼位後,也稱呼王振而“先生”。

而王振非常善于用“小忠小信”來掩飾自己的大奸大惡: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有一次英宗跟一群小太監們一起蹴鞠,到了第二天英宗在内閣的時候,王振便跑上前對英宗說:以前的皇帝喜歡蹴鞠,甚至為了一個鞠而差點輸了江山,您怎麼能跟他們一樣,不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呢?

英宗便面露羞愧,而“三楊”聽了王振的話也是感歎不已,說道:沒想到宦官中還有這樣的人!

是以伺候王振再來内閣傳旨的時候,“三楊”便對王振十分尊敬、客氣。

02

正因為如此,王振的權勢越來越大。甚至借讓小皇帝閱兵之名,來收集兵權,用來抑制文官。在此過程中,“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的張輔也牽連其中,隻是因為張輔是三朝老臣,王振自然不敢用重刑,是以便将兩位言官各打二十大闆。

等張太皇太後得知後,便即刻下懿旨阻止王振,但是為時已晚。

張太皇太後為此十分擔心,便打算采取兩項措施:為皇帝挑選輔政大臣,狠狠地打壓一下王振的氣焰。有一天張太皇太後将“托孤五大臣”召到偏殿,當着小皇帝英宗的面,授予五位托孤大臣顧命之權。緊接着便将王振召來,十分生氣地呵斥王振: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你在皇帝身邊侍奉,卻做了很多過分的事情,賜你一死。

張太皇太後的話剛說完,王振便吓得大驚失色,而身邊的宮女已經把劍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英宗見狀,便趕緊為王振求情,五位托孤大臣也一起為王振求情。

張太皇太後這才作罷,但是接着訓斥王振:你若是幹政,小心你的腦袋。

經此一事,王振雖然收斂了很多,但是他的野心從沒有變。

有一次,張氏派王振前去内閣問一些事情,由“三楊”之一的楊士奇負責決議的事情還未商量出一個最終的結果,而王振便插了幾句嘴,此事惹得楊士奇十分不悅,便三天沒有上朝。

張太皇太後得知後,便直接下令鞭笞了王振,并讓王振給楊士奇賠罪。告誡王振:若是再犯,便是你的死期。

雖然張太皇太後見到王振由幹政的趨勢便會派人去教訓王振,但畢竟沒有制止,這讓英宗一朝初期出現了複雜的局面,王振不僅越來越嚣張,而且還将文章做到了三楊的頭上。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讓三楊逐漸失去了在張太皇太後心目當中的地位,也失去了在朝中的地位。

03

正統十年十月,福建按察佥事廖谟居然直接打死了驿丞,而這位驿丞是“三楊之一”楊溥的老鄉,而廖谟是楊士奇的老鄉,楊溥為了為老鄉報仇,便直接将廖谟定了死罪。而楊士奇自然想要保住自己的老鄉,便說廖谟是“因公處死下屬”,而非私怨。

就這樣雙方僵持不下,來請張太皇太後做出裁決。

對于張太皇太後來說,此事是很棘手的,畢竟兩頭都不能怠慢。王振便為張太皇太後出了一個主意:廖谟跟驿丞跟閣老都是鄉裡,若讓廖谟一命抵一命,處罰過重;若是說他因公處死下屬,又太輕,何不将廖谟降級後調離京城呢?

如此做的話,可以三楊都不得罪。

張太皇太後認為此法可行,而王振也慢慢得到了張太皇太後的信任,便準許王振過問朝政了,而且很多大臣的條陳以及建議都是由王振來做主。

如此一來,三楊的威信降低,張太皇太後對三楊也沒有以前那般信任。而王振則是趁機在張太皇太後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能,與此同時,王振還經常會抓着閣臣們的一些過失不放,來逐漸降低他們的威信。滿朝文武,除了楊士奇都不能拿王振怎麼樣。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楊榮确實是一位有決斷有才能的老臣,但他并不能做到絕對的清廉,家裡養着很多邊将們贈與他的良馬,此時被王振得知後,便大加利用。

正統五年楊榮回鄉掃墓,在回鄉的時候接受了饋贈,王振抓住此事來嚴查楊榮。而楊榮也在這年七月去世了,英宗下旨厚葬。

楊士奇素來清正公允,是一位威望極高的内閣大臣,但是他教子無方,他的兒子楊稷多行不法之事,拿别人的性命來開玩笑。而楊士奇又對這個兒子十分溺愛,有地方官給楊士奇寫信,将其子的作為告訴楊士奇時,楊士奇并不相信,并且給自己的兒子楊稷寫信:若你當真為之,一定要改正。沒想到楊稷不僅不承認,反而誣陷對方。

楊士奇自然是更加相信自己的兒子,若是有人在楊士奇面前誇贊楊稷,楊士奇便會很高興。

是以楊稷再行不法之事,也傳不到楊士奇的耳中了。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但時常有人彈劾楊稷所為,而朝廷礙于楊士奇的面子而沒有懲處楊稷。而楊士奇則說:都是身邊人教唆他幹的那些事情,是他的身邊人不好。

後來因為楊稷實在是太過分,而被抓了起來。

王振便抓住楊士奇的這一短處,趁機來攻擊楊士奇。

面對王振越來越猖狂,朝廷越來越混亂,三楊不僅一籌莫展,而且因為自己的事情而隻能選擇自保。自兒子楊稷被抓後,楊士奇便開始逃避現實,不再言事。楊榮更是無可奈何地說道:事到如今該如何補救啊!慚愧啊!

“三楊”尚且如此,其他的大臣更是已退為守。

甚至王振還曾勸說“三楊”離開朝堂,有一次王振來到内閣,便問“三楊”:你們之後,誰來接替合适呢?你們都已經操勞一輩子了,該歇歇了。

楊士奇說道:我願意為了朝廷,貢獻自己的一生。

楊榮則說道:我們都年事已高,不能辦事了,理應有少年英才接替我們;能培養好下一代英才,便是我們對皇上最好的報答了。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聽到楊榮的話,王振滿意的走了。

“三楊”如此,另外兩位托孤大臣又當如何呢?

04

另外兩位輔政大臣便是戰功赫赫的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濙,張輔的父親張玉是靖難四公爵之一,因救朱棣而死。張輔也是靖難的功臣,被朱棣封為伯爵,後張輔憑着自己的赫赫戰功獲封公爵。而且張輔的一個妹妹是明成祖朱棣的昭懿貴妃,張輔的一個女兒則是明仁宗朱高熾敬妃。可以說張輔既是皇親國戚,又是戰功赫赫的老将,在朝中的地位極高。但是張輔善于打仗帶兵,并不擅長處理朝政,自然被宦官所輕視。

有一次,張輔的一處宅子被王振的黨羽喜甯霸占。

張輔自然不肯交出宅子,而喜甯居然帶人直接将房屋毀掉,并且打了張輔的家人,導緻張輔的妻子去世。此事鬧到了英宗那裡,英宗偏袒王振,并沒有問罪喜甯,隻是将喜甯的弟弟喜勝發配到了廣西。

喜勝很不服氣,便狀告張輔擅自将閹割之人收留在家裡當家奴。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英宗也沒有怪罪張輔,隻是将張輔收留的家奴也發配了廣西。

作為皇親國戚,還是輔政大臣,居然敗給了宦官,此事不得不讓人深思。

而且實際上,張輔在很多事情會站在王振這一邊,自然談不上抑制王振,反而能“幫”王振越來越猖狂。

至于禮部尚書胡濙,為人十分寬厚,兢兢業業一輩子。但對于王振而言,絲毫沒有威脅。

結語

王振由英宗絕對的信任與依賴,是以英宗不僅不會制止王振,反而是王振擅專最大的助手。

張太皇太後雖然時不時地教訓王振,但并沒有除掉或者制止王振所為,張太皇太後在時,王振雖沒有做到真正的擅專,但是權力越來越大。

而“三楊”一開始被王振的“忠信”所蒙蔽,後來因為自己的事情,即便是知道王振所為,也顧不得,隻能是尋求自保。更何況此時的“三楊”也逐漸年老,力不從心,而且相繼去世了。

至于張輔與胡濙,幾乎對王振構不成威脅。

如此一來,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去世,王振便迅速崛起,成為明朝的第一位權宦。

張太皇太後與“宣宗托孤五大臣”,為何坐視宦官王振崛起?

張太皇太後僅去世七年,便發生了“土木堡之變”,英宗曾為瓦剌人的俘獲,王振則是死在了土木堡,大明王朝第一次出現危機。好在有孫太後、明代宗朱祁钰、于謙等人在,才保住了大明王朝

參考資料:

《續藏書·卷九·靖難功臣》

《國朝獻徵錄·卷五》

《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傳第四十二》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六》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明史·卷三百四·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