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央視新聞
1.
果然,流量是個雙刃劍,在絕大多數人為姜萍歡呼的時候,抹黑攻擊姜萍的聲音也來了。
今天刷到一些部落客說姜萍事件反轉了,說網上的某些人認為姜萍水準不夠,中考數學滿分150分,姜萍考了83分。認為她壓根不懂高等數學,或者是阿裡巴巴僞造其成績,或者是其數學老師代考。
首先,如果是阿裡巴巴僞造其成績,那為什麼還要千裡迢迢去漣水中專找到姜萍,當場要她做題驗證其水準呢?假設阿裡已經知道姜萍成績是僞造的,知道姜萍水準不夠,為什麼還要自己搬出更多的料,把黑闆上的數學題和證明過程都暴露在世人眼前,自曝更多黑料呢?網絡時代,這麼多眼睛都盯着呢,達摩院膽子也太大了吧?
達摩院就是當初看到姜萍的成績,怕有人代考,才特地去實地求證,而姜萍當場解出了他們現場出的考題,他們才敢公布初賽名單。是以數學老師代考這個推論也基本不成立。
這項賽事2018年開始,現在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是阿裡巴巴贊助的,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達摩院可能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這個賽事,但是故意造假,僞造成績博流量的可能性還是很小,因為這個代價太大了,而且組委會有張益唐、田剛這個級别的數學家,有來自全球各種名校的數學專業高手,是非常重視自己credibility(誠信)的一個數學賽事。
其次,他們質疑達摩院在黑闆上給姜萍出的題目,姜萍隻是把答案抄在黑闆上,而姜萍抄的時候漏洞百出,把西格瑪抄成/2,把伽馬寫反,把餘元公式最後一項抄成指數。
視訊截圖 圖源網絡
那麼黑闆上的題目,姜萍作答的時候是抄寫的答案嗎?數學還是有門檻的,做為外行,我不敢貿然下結論,而是求助于專家,我的朋友北星是美國一所高校的數學教授,平常也寫科幻小說,這是他在微網誌上對這個質疑的回答:
現在有些網友質疑姜萍視訊裡的解答有造假嫌疑。我知道網上數學牛人很多,但還沒看到有人将姜萍的解答複盤出來。我花了點時間把視訊裡姜萍的證明完整的複盤了一下,裡面的Remark是我的點評。抱歉,我的Latex隻能用英文。(二湘注:他一開始LaTex是用的英文,今天在網友幫助下用中文編輯LaTex,寫了一個中文版發給了我)
北星老師的主要結論是:這個證明寫得很不規範,隻要是讀過數學碩士以上學位都不會這麼寫。但是證明又沒有數學上的錯誤,是以基本上肯定是姜萍自己寫的。而且裡面的(4)式和(5)式是一般性的結論。雖然正确,但是在解答中是多餘的,在完整的解答中根本不需要。也就是說,如果是抄現成的解答,不會出現(4)和(5)式。是以黑闆上是姜萍思考的過程,不可能是抄現成的解答。
針對那些小錯誤(西格瑪寫成/2,把伽馬寫反),北星老師認為一個17歲的中專生寫黑闆有些不規範也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如果是造假,為什麼不造得更完美一些?拍視訊前找個懂數學的檢查一下黑闆不是什麼難事吧?
還有人說,題目這個定義域w不等于零有何深意啊?要讓csc有意義,w應該不等于2*m*pi才對啊。北星老師的回複是”題目大概是拍視訊臨時出的,出得不大嚴謹,跟姜萍無關“,這也更加證明這個不是擺拍了,不然出題的人事先會更深思熟慮的。
另外,姜萍是用LaTex送出的答卷,那些人質疑一個中專生怎麼可能熟悉使用LaTex?難道她還是計算機天才?對此,北星老師的回複是,LaTex也不是什麼高深難學的東西,我學了不到一個星期就差不多能熟練使用了,壓根不需要計算機天才。
2.
關于姜萍中考數學滿分150分,姜萍考了83分,我聽說的一個原因是她卷子沒有做完,這個其實不難了解,中考的題目都是計算題,很多時候也是考熟練程度,對一個家境非常普通,父親在外打工的農村女孩來說,也沒機會去上補習班刷題,解題速度自然不會很快。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數學的計算能力和推理邏輯能力完全是兩個能力。初級階段的數學都是考計算能力,越往上,對抽象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我認識的一個數學行家就說過,AIME(美國一個中級難度的中學數學競賽)是可以靠刷題通過,但AIME之上,就是看天賦了。
我之前提到過的得菲爾茨獎的南韓數學家許俊珥小時候也沒有顯示什麼數學天賦,而是鐘情于詩歌和文學。他的同僚反映他平常是一個慢條斯理的人,說他“說話很慢,經常停頓,用詞謹慎,以一種近乎冥想的平靜、平和的方式表現自己。如果你和他談微積分,不到5分鐘便會得出結論:這個人連資格考試都通不過。他(的思考)實在是太慢了。”
但許俊珥的慢是他的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他認為應該花更多時間,來尋找一種更清晰、更有吸引力的方法,而姜萍或許也是這樣一種略微有些慢的數學天才吧。
姜萍事件為什麼會這麼刷屏,對我們普通人沖擊這麼大,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故事實在是太勵志,太爽文了,就像是一個女版掃地僧打敗武當少林各路高手,太不符合常人的思維邏輯了,是以也不奇怪有質疑的聲音。其實,對任何一件事件,質疑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一開始就是帶着偏見甚至是惡意,吹毛求疵,就很有問題了。
3.
雖然我相信姜萍沒有造假作弊,但是我認為她決賽獲獎還是挺難的,首先初賽和決賽的難度就不是一個級别的,初賽相當于大學大學二年級的難度,決賽是數學博士生入學級别的難度,難度提高了好幾個檔次。去年阿裡數學賽初賽第一名決賽什麼獎都沒有拿,姜萍畢竟隻是自學了兩年的大學數學,想要和這些很多是國小就開始系統數學訓練的高手們PK,可能還是差了點火候。
第二就是初賽和決賽的規則不同。初賽是48小時,是開卷比賽,可以查閱資料,但決賽是8小時,閉卷考試,不可以查閱資料的。這對于數學儲備還有些欠缺的姜萍來說,肯定會有些影響的。
第三就是我的一個老同學說的,那些頂尖高手們還沒有完全發力,他們大概沒有48小時全部用上,反正能進入決賽就行。這些入圍的都是頂尖高手,他們經常參加各種數學競賽,是以姜萍要在決賽獲獎,真的是相當困難。
但是她能在初賽排名全球12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因為初賽題目難度也相當大了,很多都是名校裡數學系的專業選手,除了北大清華,據說許多是Putnam fellow(北美著名的大學生數學競賽的前五名),她能秒殺一衆高手,真的是太鼓勵人心了。
視訊截圖 圖源網絡
就像勞東燕老師說的:”在我看來,人們不吝于對她的褒獎,不單純是由于她在競賽中取得佳績,更多地或許是基于她活成了自由生命的美好樣子:
有勇氣,有熱愛,有蓬勃的生命力,願意為熱愛的東西不計所得地付出與堅持,突破社會所施加的各種無形枷鎖。
誰說女生學不好數學?誰說起點不高的中專生不配擁有大的夢想?
圖源勞東燕微網誌
在我們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無形枷鎖,太多的有形規訓,總之就是要你服從與随大流,安于社會對你的定位。
這樣的氛圍中,很多人也會自我設限,給自己戴上“紙手铐”,成為囚禁自己的看守。
作為自己看管的囚徒,認同自己不配有夢想,不配癡心妄想去追求自身地位看起來難以企及的東西。
可是,社會的不公與偏見,不可能會因為個人的循規蹈矩而得到改變;相反,循規蹈矩地安于社會對自己的定位,恰恰就是在為社會的不公與偏見添磚加瓦。
勇于嘗試與付出才可能突圍而出,也才有可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社會既有的不公與偏見。
對個體而言,我們雖然難以使自己免于被社會規訓,但至少可以保有不接受規訓結果的自由。
也就是說,接不接受社會的規訓結果要由自己來決定,不因社會對我們的定位而在心理上自我設限。
你有權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也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說得真好,打破那些無形的枷鎖,消除規訓社會的偏見,不給自己設限,勇于嘗試,願意付出,找到自己的熱愛,堅持自己的熱愛,把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姜萍奇迹最打動人心也是最值得言說的一個視角。
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