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素有“扶陽之王”的美譽,可謂是“人間仙草”。附子為百藥之長,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藥性剛燥,溫五髒之陽,有“通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被曆代醫家視為“補火”的要藥。明代醫家張景嶽将附子與人參、熟地、大黃列為“藥中四維”,也是治病保命的要藥。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腎、脾經。其性剛烈,有着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有一定的毒性,但隻要辨證準确,配伍适當,就會有顯著的療效。
《黃帝内經》重視陽氣主導地位,“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陽氣不足,溫煦推動作用減弱,氣血津液滞澀不暢,内生寒凝痰濁水濕,則為惡性良性腫瘤發生發展、轉移複發提供重要條件。
另外,加之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纏綿難愈,“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正氣不行則邪滞得以居之”。是以,陽虛是惡性良性腫瘤發生發展的主導因素,溫陽化氣功能的恢複是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關鍵。故附子的應用是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重要的治療方略。
我們身體中的陽氣,性很輕,而陰就比較重,當癌症患者腎氣虛損,陽氣少、陰邪盛的時候,陽氣就會往上跑,下不來。這時運用附子能夠收陽,在壯陽的同時收浮陽,讓陽歸根。附子是走竄的藥,大辛大熱,善于散,治療腫塊就必須要散。另外,附子還可以通過活血化瘀散寒的方式來止癌痛。
經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附子可對惡性良性腫瘤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機制包括抑制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增殖,誘導惡性良性腫瘤細胞凋亡,抑制惡性良性腫瘤細胞侵襲及轉移,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惡性良性腫瘤相關信号通路。附子中的生物堿具有抗炎、抗癌、免疫調節等藥理作用,而其中的二萜類生物堿對肝癌、腸癌、乳腺癌等均具有治療效果。
附子主要用來治療亡陽證、陽虛證和寒痹證。在臨床實踐中,俞老用過大溫大熱的附子配伍南星、半夏來治療屬于陰寒内盛,痰瘀互結的鼻咽癌伴轉移患者,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南星
半夏
附子大毒,應用不當則會出現中毒,應重點關注發揮附子最大功效的同時,減輕其毒副作用。俞老的用法:先煎90分鐘滅毒,然後下入其他藥同煎。如有相關問題請去正規醫療機構咨詢及治療,切不可盲目應用。
如果你有什麼與疾病防治或健康養生相關的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中醫俞雲教授将會挑選留言在下一期分享他的心得哦!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