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想買顯示器的時候,除了尺寸分辨率,多如牛毛的各種名額究竟都有什麼意義?使用需求的不同,是不是對這些名額的選擇也會有所取舍?今天一次性說明,通讀後你就知道該如何選擇适合自己的顯示器了。另外,購買顯示器時還有一個小竅門,顯示器的宣傳頁面沒有提及的技術名額,往往就是這款機型的阿喀琉斯之踵。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分辨率

常說的1080P、2K、4K都是分辨率的簡稱,具體為1080P=1920×1080、2K=2560×1440、4K=3840×2160,分辨率越高畫面精細程度就越高——不過它并不一定越高越好,這要結合顯示器的尺寸來看。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尺寸

目前的顯示器主流尺寸就三種:24英寸(23.8)、27英寸、32英寸(31.5)。正如前面所說,顯示器的分辨率精細程度是看發光點的密度,這個說法的準确稱呼是PPI,即像素密度。如果是小尺寸+高PPI,成像固然會更細膩清晰,但是也會出現密度過高、字型過小的問題。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是以這就涉及到分辨率和尺寸搭配的最優選問題了,簡單總結就是1080P分辨率推薦24英寸(顯示設定100%縮放)、2K分辨率推薦27英寸(顯示器設定150%縮放)、4K分辨率推薦31.5英寸(顯示器設定200%縮放)——記住,不要相信Windows的推薦縮放設定!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面闆

面闆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目前主要區分是LCD、miniLED、OLED三種,其中前二者還是親緣關系。别急,LCD、miniLED還因為實作技術的差别,細分為VA、IPS。别别别急,IPS面闆還要進一步分為IPS、Fast IPS、nano IPS三種……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LCD就是白光背光+液晶面闆的技術産物、miniLED其實就是在LCD基礎上,改用像素陣列發光體的一種面闆,它和前者的差別就在于可以實作更高亮度(峰值亮度超1000nit),并且有區域控光的功能;OLED則是“像素”發光,不需要LCD、miniLED的背光子產品及彩色濾光片,控光更為精細、明暗都可以達到極值,顔色也更豐富,但是存在燒屏問題(殘像)。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再進一步說一下LCD、miniLED的VA、IPS面闆。VA面闆色彩好,響應時間差(拖影),可視度一般、對比度好,可以彎曲;IPS面闆色彩好、響應速度一般,可視度廣、對比度一般、普遍漏光。IPS面闆細分的Fast IPS、nano IPS(LG獨有),則分别改進了響應時間和色彩表現。前者普遍可以做到1ms的GTG響應時間,不少成本效益的電競顯示器就使用Fast IPS面闆;後者則多出現在設計用顯示器上,但是注意,nano IPS使用的KSF熒光粉會讓顯示器偏紅,甚至校色都難以解決。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簡單總結,技術上OLED>miniLED>LCD;價格、色彩上LCD<miniLED<OLED,亮度、色彩、對比度、響應時間上OLED>miniLED>LCD。注意,OLED顯示器幾乎都是高端顯示器,miniLED顯示器則占據中端價位,LCD顯示器則從入門級到中高價位都有。

亮度對比度和HDR

亮度是指發光體光強與光源面積之比,它決定了圖像的整體明暗程度;對比度指的是圖像中不同像素之間的差異,比值越大,從黑到白的漸變層次就越多,進而色彩表現越豐富。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對比度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技術參數,但是購買之前往往是無法檢視的,如果有機會最好看一下256級灰階測試,如果是線上溝通,要求商家提供屏攝就可以,重點是檢視1-16部分的灰階測試,區分的越清楚越好。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現在現在很多顯示器都支援HDR,這個HDR的意思是高動态範圍圖像,亮度對比度是其非常關鍵的一環(強調明暗的上下限),同時它還包含色域、色深、動态映射幾個部分的技術參數。HDR有很多标準制定方,目前流行的标準規格有HDR10/+、HDR 400、HDR 600、HDR 1000、HDR1400,标注越高當然動态表現就會更好。這裡面,LCD能支援的标準都是最低檔位,因為它的峰值亮度隻有300nit~400nit(部分達到450nit),暗部也降不下來;miniLED峰值亮度在峰值1000nit;OLED峰值亮度也可以超過1000nit,暗部甚至可以關閉發光呈現純粹的黑。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本質上講HDR是OLED的天生搭檔,隻有OLED才能完美再現HDR的标定要求。後來miniLED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能滿足部分HDR标準要求,至于LCD顯示器,即便标注支援HDR也大可不必在意。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響應時間

響應時間就是色彩轉變所需要的時間一個名額,目前有兩種衡量機關,GTG和MPRT,大多數情況下顯示器廠商目前都習慣使用GTG标注,即(原生)灰階響應時間,這個響應時間越小,代表切換色彩越快,尤其适合高動态場景的應用,比如電競類遊戲就需要很重視這一點。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重新整理率

除了響應時間,重新整理率也是影響遊戲玩家選購的一個重要名額:重新整理率越高,你看到的畫面細節就越多,畫面拖影就更少,也就可以更精準的做出判斷。目前主流的顯示器重新整理率有60Hz、120Hz、144Hz、165Hz、240Hz、360Hz。一般非電競類顯示器都隻有60Hz的重新整理率。需要注意,重新整理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為目前支援高重新整理率的顯示卡并不多,NVIDIA GeForce RTX 40系顯示卡、AMD Radeon RX7000系列顯示卡支援HDMI 2.1滿血規格,可以支援高分辨率+高重新整理率(還需要線纜支援);DP接口目前絕大多數都是1.4版本,至多支援4K+144Hz的DSC壓縮輸出。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另外,重新整理率還有兩個技術要提到,即Free-Sync和G-Sync。G-Sync和Free-Sync分别是AMD和NVIDIA官方出的重新整理同步技術,降低顯示器畫面撕裂,當硬體幀數遠大于螢幕重新整理率就會出現畫面撕裂,通過G-sync和Free-sync就能同步顯示重新整理率和遊戲幀數,能減少畫面撕裂的感覺,帶G-sync的顯示器一般會貴幾百元。補充一點,HDMI 2.1的VRR“可變重新整理率”是個好技術,可以彌合顯示器、顯示卡的同頻畫面重新整理問題,哪怕是幀率不夠也能讓二者“同步”。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接口

既然提到了接口,就必須說明一下他們的差別,目前顯示卡主流接口的規格是HDMI 2.0/2.1和DisplayPort 1.4/2.0/2.1。最最重要的差別在于,HDMI 2.0是無法支撐高分辨率+高重新整理率的(帶寬隻有18Gbps),同時半血狀态的HDMI 2.1因為是TMDS模式,也隻有18Gbps帶寬;隻有滿血的HDMI 2.1(FRL模式)是48Gbps帶寬,能夠支援高分辨率+高重新整理率;DP接口也是類似的問題,但是情況要好很多,1.4規格就可以支援4K+144Hz(DSC壓縮)。另外注意隻有AMD Radeon RX7000系列支援DP 2.0/2.1接口,NVIDIA GeForce RTX 40系列則隻支援DP 1.4接口。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顯示器部分,絕大部分顯示都是HDMI 2.0/2.1+DP 1.4的規格,是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這一點、即顯示卡+顯示器的搭配是否合理。我的建議是,144Hz以上重新整理率的顯示器就沒有追求的必要,哪怕你是電競玩家,因為:目前沒有任何一款顯示卡支援遊戲以4K分辨率+144Hz流暢運作!

色域、色深、色準

色域、色深、色準、色溫是最複雜的事情,這裡盡量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清楚。

色域是人眼可見的所有色彩範圍标準,目前顯示器的宣傳重點都集中在DCI-P3或者sRGB上。DCI-P3是電影行業的一種色域标準,它的特點是色域更廣,帶來更大的顔色飽和度效果,說白了就是更加鮮豔多彩。而sRGB是一種通用色彩标準,我們平常接觸到的内容絕大部分都是以sRGB作為标準的。是以,如果你重視娛樂性、比如看電影視訊或者遊戲,多參考顯示器的DCI-P3色域水準;如果是設計人員、專業領域人員(如出版業),重視顯示器的sRGB色域水準更關鍵——兩者都是越接近100%越好。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色深是色深反映色彩的過度是否流暢的技術名額,目前集中在8bit和10bit兩種,前者往往會标注顯示器為1670萬色,後者則會标注支援10.7億色——支援顔色數越高理論上顔色的過渡更加平滑。大部分入門級顯示器雖然也标注8bit面闆,但很有可能是通過FRC抖動技術實作的,即6bit+FRC方式;所有的非miniLED、OLED技術的面闆如果要實作10bit色,都是通過8bit+FRC技術實作的;所有原生10bit的顯示器,面闆技術有隻有miniLED和OLED兩種,這樣就非常容易區分了。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顯示器宣傳的時候往往會提供一個色準名額,機關用ΔE表示,這個色準就是指色域範圍内顯示顔色的準确度,ΔE值越小色彩偏離越小,色彩顯示越準确,專業用途要特别重視這個技術名額。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護眼

護眼主要依靠兩個功能,第一是濾藍光技術、第二是調光技術。液晶顯示屏會産生短波藍光,這種藍光會對人眼帶來傷害,是以需要抑制特定波長的藍光實作護眼功能,并且這類顯示器往往都會申請低藍光認證。其中,OLED顯示器因為先天技術優勢,短波藍光本就極少,是以這方面要好不少。不過,開啟防藍光功能(多數顯示器預設不開啟)後,通俗點講色彩就會變差,這是必要的代價。

15分鐘大師速成!顯示器選購全攻略

另一個就是調光問題了,和手機一樣,顯示器也存在調光的差異,同樣是PWM調光和DC調光。其中LCD/miniLED螢幕基本都采用DC調光;OLED螢幕則多為PWM調光,也有部分産品使用DC調光——無疑,DC調光是更好的方式,相比于PWM調光對人眼更加友善,長時間使用的疲勞感輕一些。

最後的最後是總結:依據使用需求的差異,給出優先側重的方向,遊戲玩家應側重考慮:響應時間、重新整理率;設計、專業人員要側重:色準、色深、色域、色溫、對比度;家用影音娛樂、辦公等應側重于:色彩、亮度、護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