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摘自網絡;原創 長風文史
綠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見的顔色,這種顔色具有着甯靜、清新、青春、活力、健康的象征意義,如今被應用到各種地方,被很多人所喜歡。
綠色很好,可要是将這種顔色用到帽子上,那就很讓人讨厭了。
不是讨厭綠色,也不是讨厭帽子,隻是單純的讨厭綠帽子。
衆所周知,“綠帽子”極具有羞辱含義,每一頂綠帽子的背後,都會有一場嚴重的家庭危機——自家的伴侶出軌了。
是以沒人願意戴綠帽子。
那麼問題來了,顔色有很多種,為啥偏偏選擇了綠帽子來代表出軌,其他赤橙黃黑青藍紫為啥不選呢?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道說道,綠色是如何成了這天選之子的曆史淵源。
色彩源于自然,大陸古代先人從大自然中觀察和提取到了五種顔色,分别是青、赤、白、黑、黃。
先秦時有陰陽五行學說逐漸成熟,這套哲學思想,能夠對應和解釋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
青、赤、白、黑、黃這五種顔色、還有王朝的更替自然也符合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觀念來解釋。
古人就認為這五種顔色非常純正,是以被視為正色。
正色極受推崇,是高貴、純潔的象征,就連曆朝曆代崇尚的國色,也是從這五種顔色裡面選。
例如商朝尚白,周朝尚紅,秦朝尚黑……
其他由正色兩兩相配混合産生的顔色,當然不配叫做正色,隻能叫做間色。
間色還有一個名字叫“賤色”,看到這個字,應該不難看出顔色之間的鄙視鍊吧!
正色面前,其他顔色已經低了一等,綠色自然就是間色之一,被“賤者”所用。
因為在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年代,從各個方面要展現出這種優越感,這叫禮儀。
在一整套禮儀規定下,話不能亂說,等級不能亂來,顔色不能亂用,什麼人用什麼樣的顔色,穿什麼顔色的衣服,都有相關講究的。
你使用綠色的東西,比如戴綠色的帽子、裹綠頭巾,自然會比正色低人一等,曆來是被官方、民間引以為恥的。
顔師古注《漢書》至館陶公主的情人董偃得漢武帝赦免這一部分時,在“綠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的句子下面,還特意備注了“綠帻,jian人之服也。”
意思是身份地位卑賤低微的人才會配戴綠頭巾。
有些朝代的懲罰犯錯之人,有時就找來一條綠色的頭巾讓犯人裹上。
這樣雖沒有肉體上的折磨,卻充滿了心靈上的侮辱,因為走到哪都會遭人指指點點。
當然,這個時候綠帽子隻是恥辱和卑賤的象征,還沒有和出軌、不忠等情感挂鈎。
直到元朝時,上層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将治下之人分四級十等,每個等級間有着明确的規定和要求。
其中娼妓排在第八,《元典章》規定:“娼妓各分等第,穿着紫皂衫子,戴着冠兒,娼妓家長并親屬男子,裹青綠色頭巾。”
意思是為了便于分辨,凡從事此類特殊職業的女性要穿紫衫,而此類工作者的男家屬,也都要裹上青頭巾。
這樣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知曉其是特殊行業之人,沒準還能在路上拉到生意。
綠帽子到這個時候,才和出軌牽扯上了,畢竟從事這一工作的女子,本來就是賣笑賣身,人盡可夫。
到了元朝末年,世道崩壞,禮儀混亂,服飾穿戴自然也亂套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自然知道秩序禮儀對國家的重要性,于是出台了相應的穿戴規定,但綠色還是留給了從事特殊行業之人用。
按照明朝的規定,“教坊司伶人、樂妓不許與庶民妻同,常服綠色巾,樂工服冠皂青字頂,系紅綠帛帶,以别士庶之服”。
這樣使得路上戴綠頭巾綠帽子的人,家中都有人從事這一特殊行業。
久而久之戴綠頭巾、綠帽子就演變成家中人出軌偷人的代稱。
明代《七修類稿》中就有記載:“今吳人罵人妻有淫行者,曰綠頭巾。”
你看,明代時就有人用“綠帽子”來内涵人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綠頭巾在古代深受歧視,關羽的頭上為啥是綠帽子和綠頭巾呢?
大家有知道原因的嗎?
文中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