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糧兩保”全面鋪開!為種糧農民帶來哪些保障?

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更是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所在。實施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能夠幫助種糧農民有效抗禦風險,保護種糧積極性,守護好農民“錢袋子”。

不久前,财政部等部門明确,從今年起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以下簡稱“三糧兩保”)政策。從2018年開始試點,到2024年覆寫全國,“三糧兩保”政策經曆了哪些發展?種糧農民感受如何?走向全國後,政策還有哪些改進空間?

“三糧兩保”全面鋪開!為種糧農民帶來哪些保障?

所有種植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将受益

“今年陝西的小麥完全成本保險每畝保額是900元,比去年的小麥種植險每畝保障額度提高400元。”近日,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的保險公司從業人員進村入戶,為村民們講解小麥完全成本保險相關政策。每畝27元的保費,農戶隻承擔兩成,其餘由财政資金補貼……優厚的農業保險政策,讓麥農頻頻點頭,“咱們種糧心裡更踏實了”。

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将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實施範圍從産糧大縣擴大至全國,進一步穩定種糧農民收益,提升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此次擴面,全國所有種植三大糧食作物的農戶都将受益。

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是什麼?實施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為何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對投保農戶實施保費補貼?

據了解,農業生産的收益約等于收入減去成本。其中,收入主要由價格、産量兩大因素決定,成本則包括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災害事故等造成的損失。上述因素的波動都屬于農業風險。完全成本保險為保險金額覆寫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農業生産總成本的農業保險;種植收入保險為保險金額展現農産品價格和産量、保障水準覆寫農業種植收入的農業保險。

在農業生産中,由于農業易受大面積自然災害影響、農業保險出險機率較大、農戶參保意願較低,承保機構組織經營效益不高,純商業性質的農業保險難以持續,需要财政對農業保險給予支援。此外,以政策性農業保險代替直接補貼,也能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架構下,對農業生産實施合理保護。

過去幾年,“三糧兩保”覆寫面不斷擴大。2018年至2020年,中國在6個省份的24個縣開展“三糧兩保”政策試點;2021年,“三糧兩保”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13個糧食主産省份約500個産糧大縣;2022年,政策覆寫這13個省份的全部約800個産糧大縣;2023年,政策覆寫中國全部約1100個産糧大縣,當年中央财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資金478億元,為1.6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5萬億元。

财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産量在中國糧食總産量中占比約九成,播種面積占比約八成。從2018至2020年開展試點,到2021至2023年正式實施并逐漸擴大政策實施範圍至全國所有産糧大縣,“三糧兩保”政策已開展6年,在風險防範、承保理賠、農戶接受度等方面均已較為成熟,在提升保險保障水準、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推動适度規模經營等方面成效明顯。

風險保障水準更高 “三糧兩保”為什麼重要?

從先行試點的農業大省、産糧大縣的經驗來看,“三糧兩保”充分發揮了糧食生産“穩定器”作用。2023年,河南省全面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其中小麥賠付支出達29.05億元,玉米賠付支出11.90億元、同比增長28.65%。截至2023年底,山東省三大糧食作物保險覆寫率達93%,全省94個産糧大縣實作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寫;黑龍江省“三糧兩保”已覆寫全省72個産糧大縣。

覆寫全國之後,“三糧兩保”政策如何落地?

在補貼方案方面,“三糧兩保”保費補貼比例為:在省級财政保費補貼不低于25%的基礎上,中央财政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補貼45%;在相關中央機關承擔不低于10%保費的基礎上,中央财政對相關中央機關保費補貼按其種植業務所在地補貼比例執行。兩險種的保障水準原則上均不得高于相應品種産值的80%。具體作物品種和保險産品結合全國種糧地區的種糧實際情況和農産品特點确定。

在保險方案方面,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責任涵蓋當地主要的自然災害、重大病蟲鼠害、意外事故、野生動物毀損等風險,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險責任涵蓋農産品價格、産量波動導緻的收入損失。保險費率按照保本微利原則厘定。承保機構應規範費用列支,確定農業保險綜合費用率不高于20%。保險監管部門應監督承保機構加強承保理賠管理,對适度規模經營農戶和小農戶都要做到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

對種植“三糧”的農民來說,“兩保”更是意義重大。

财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随着農業适度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戶風險保障需求日益增長。“從農戶最關注的災後賠償看,與投保傳統的物化成本保險相比,投保完全成本保險或種植收入保險的農戶受災後所獲賠款大幅增加,受益更明顯。此前該政策在全國所有産糧大縣實施,其他地區種糧農戶期望享受同樣政策的呼聲很高。”該負責人說。

業内人士分析,與物化成本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傳統險種相比,完全成本保險覆寫物化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全部生産成本,提高了對農作物機關面積收入的保障程度;種植收入保險則能夠同時保障價格、産量雙因素波動,保障更全面、更易觸發理賠,可顯著提高投保農民所獲賠償金額。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李曉峰介紹,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金額可覆寫農業生産總成本,保障水準最高可達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而傳統的物化成本保險最高保障水準不足五成。

“完全成本保險的保險責任範圍更廣,能有效解決農民種糧的後顧之憂。同時,該險種将适度規模經營農戶和小農戶均納入保障範圍,擴大了受惠農民群體,提升了風險保障的普惠性。”李曉峰說。

中央财政安排保費補貼預算562億元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農業保險深度(保費規模/第一産業增加值)超1.5%,農業保險密度(保費規模/農業從業人口)超700元/人。在不斷擴面的同時,農業保險也将進一步提質增效。

财政支援将繼續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重要保障。今年,中央财政安排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預算562億元,同比增長18%,為在全國全面實施“三糧兩保”政策提供大力支援。不久前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要強化部門協同,及時足額撥付保費補貼、加強資金監管,防止拖欠、截留、挪用補貼。同時,指導承保機構優化險種設計和理賠服務,確定一旦出險能夠快速理賠、應賠盡賠,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

财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将研究制訂綜合性指導意見,進一步推動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按照‘中央發展大宗、地方發展特色’思路,合理規劃農業保險發展優先順序,保障好三大主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主要大宗農産品和重要物資”。

财政、農業農村、保險監管、林業和草原等有關部門和保險行業将加強協同配合,引導承保機構提高基層服務能力,推動農業保險更好發揮支農惠農強農作用。同時,優化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保險與應急管理機制統籌,發揮保險市場機制和杠杆撬動作用,減輕政府救災壓力。

在提升保險服務質效方面,财政部将配合有關方面進一步明确理賠标準,規範查勘定損,優化賠付模式,加大科技賦能力度,合理預賠、能賠快賠;督促保險公司通俗易懂設計條款,提高農戶金融素質和保險意識,提高種糧農戶政策獲得感和滿意度。

“目前及未來一個階段,在穩步擴面、增品、提标的基礎上,财政部将會同有關方面,從健全種糧農戶收益保障機制的角度出發,持續推動大陸農業保險提質增效。”财政部有關負責人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