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作者:文明鄭州

編者按

  中央公德心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網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發動廣大網友和城鄉基層幹部群衆舉薦身邊好人好事,定期推評“中國好人榜”。中國文明網《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專欄,晚間為你講述“中國好人”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中國好人”最可貴的精神品質,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争做社會的好公民、機關的好員工、家庭的好成員,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鐵佛糧油管理站麻石庫點,身材瘦小的糧油保管員蒲麗蓉,正扛着3米多長的木梯走向3-1号倉庫。她熟練地爬上木梯,将倉庫上層的鎖和門打開,接着又走回庫房扛出另一架5米多長的木梯,将木梯固定在倉庫前兩個凹槽裡,再次爬上,進入倉庫,開始一天的工作。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蒲麗蓉。四川省文明辦供圖

  一個人的堅守:“找不到中途放棄的理由”

  26年前,剛從通江糧校畢業的蒲麗蓉,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成為通江縣鐵佛片區的一位糧食保管員。随着時間的流逝,糧站工作再也不是“香饽饽”,上百名糧庫職工,到了2010年,隻剩下30多人。2013年,麻石庫點就僅剩蒲麗蓉一個人。每有新糧入庫或糧食出庫,庫點裡人聲鼎沸,熱鬧過後,偌大的糧庫複歸甯靜,隻有一位個子瘦小的女人終日在6座倉房之間奔忙。蒲麗蓉終年圍着糧倉打轉,而昔日的同學、同僚紛紛改行,大都有了比她高很多的收入。逢年過節,有同僚返鄉,看到她的工作與生活狀态都覺得難以了解。

  但對于糧食、糧庫保管員工作的價值,蒲麗蓉有自己的了解。幼時家貧,蒲麗蓉七八歲就下地幫忙幹農活,自小體驗了稼穑之艱。從糧校畢業,第一次走進倉房,看到金燦燦的稻谷直達倉頂,濃濃的稻香撲鼻而來,蒲麗蓉意識到,這輩子,她和糧食的關系就像秤杆與秤砣,再也無法分開。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蒲麗蓉正在擦拭糧倉上方的梁柱,保持倉内幹淨整潔。白川東 攝

  蒲麗蓉在跑馬糧管所工作期間,丈夫還未找到工作,全家僅靠她每月400元的工資維持生活。工作之餘,她通過制作煤球、種植香菇賺點生活費,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期。“最困難的日子都熬過來了,我還有什麼理由半途放棄呢?”蒲麗蓉說。她始終在倉儲設施簡陋、工資待遇微薄的情況下,踐行着守糧人“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守住管好天下糧倉”的崇高使命。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平日,蒲麗蓉總是扛着5米多長的木梯爬上倉庫。陳秋吉 攝

  倉房裡的故事:不讓一粒糧食受到傷害

  換上工作服,爬上那架5米高的梯子,躬身鑽進碩大的糧倉,抹屋梁、拈雜質、清蛛網、掃牆面……這是蒲麗蓉每天工作的标準流程。

  在蒲麗蓉眼裡,糧食就像尚不會說話的嬰兒,但它們哪有一點兒不舒服都會表現出來。這就要求保管員與醫生一樣,練就“望聞問切”的本事,随手抓一把糧食,觀色澤,手指摁一摁,鼻子聞一聞,嘴裡嘗一嘗,判斷是否有發熱、潮濕、蟲害等異常情況,然後對症下藥——勤開窗、勤通風,挖溝扒塘,松動糧面,及時降溫除濕。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蒲麗蓉正在對儲糧進行篩蟲。白川東 攝

  每年雨季,是對倉房最大的考驗。盡管例行維修時已對所有滲漏點進行了處理,但蒲麗蓉依舊放心不下,好多個雨夜,她都條件反射地起床,拿着薄膜、麻袋、水盆,扛着木梯,逐個檢查倉庫的門窗、屋頂和牆面。2016年7月的一天深夜,當她巡查到最後一個倉房時,發現有幾處滲漏痕迹,當即便用塑膠薄膜壓蓋糧面,一有積水便立即清理,雨下了一夜,她也在現場守到天明。

  同年8月24日,蒲麗蓉在巡查中發現1-1号倉左後牆有雨水浸濕痕迹,揭開薄膜後,她看到有一部分稻谷被浸濕,心急如焚,一鏟一鏟地掀開糧食,甚至用雙手刨,挖到近4米深的糧堆底部,浸濕的稻谷共裝了68袋。她不顧雙手磨破皮的疼痛,扛着糧食,踩上5米多高的木梯。翻過木梯後,蒲麗蓉一手緊抓肩上的口袋,一手緊抓住梯架,一步一步小心往下退。每一趟需要4-5分鐘,她足足忙了5個多小時。糧食曬幹後,她又一袋一袋地扛回倉裡去。因勞累過度,蒲麗蓉連續幾天吃不好飯、睡不好覺,體重驟降。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蒲麗蓉夜巡倉庫。四川省文明辦供圖

  靠着一雙手:比肩現代糧倉管理水準

  “手摸無灰,口吹無塵,糧面平如鏡,糧道直如尺”,這是現代化糧庫的管理标準。近幾年,蒲麗蓉也參觀過省内一些現代化糧庫。因為安裝了空調系統,糧庫内常年保持标準溫度,這讓她羨慕不已。

  作為一座有着50多年曆史的老庫點,麻石糧庫除幾台風機之外,并無其他現代化裝置。靠着蒲麗蓉并不十分有力但卻靈巧的雙手,麻石庫點的精細化标準,與現代化倉房并無二緻,以緻省内同行到庫點參觀之後無不啧啧稱奇。倉房對面的一間庫房裡,存放着蒲麗蓉的“十八般兵器”:各種規格的竹制耙子、巴掌厚度磨得锃亮的刮闆、3架長度不等的木梯,它們如今的尺寸、重量、硬度、韌性,都是蒲麗蓉不斷改良更新的結果。

【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守糧人”用26年交出“高分答卷”

蒲麗蓉(右)向兒子講述糧食種植的不易。闫靖 攝

  從事糧食保管工作26年,蒲麗蓉克服種種困難和挑戰,摸索出一項又一項保糧措施,守護糧食達到6600萬斤。她經手的糧食均為高品質好糧,無蟲、無黴、無鼠雀、無事故、賬實相符,未發生過一起儲糧安全事故,她用行動給出了保糧護糧的“高分答卷”。

2023年第三季度蒲麗蓉入選“中國好人榜”

來源:中國文明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