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最好是小滿

作者:鎮原融媒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最好是小滿

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滿而不損,滿而不盈,滿而不溢。

5月20日,小滿。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結晶。

中國人崇尚謙遜,講究細水長流。

故而小滿不同于其他節氣命名。

如小暑之後是大暑,小雪之後是大雪,小寒之後是大寒,唯獨小滿之後,不再有“大滿”。

古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說的就是過猶不及、盛極必衰的道理。

為人處世,切忌太滿。

花未全開,月未全圓,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态。

01

滿而不損

曾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位愛好丹青的年輕人,千裡迢迢到法門寺找釋圓大師訴苦:

我一心一意想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師父,我覺得許多人都徒有虛名,畫技還不如我。

釋圓大師聽罷淡然一笑,要求其現場作畫。

年輕人問,畫什麼呢?

大師說,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飲茶,施主就為我畫一把茶壺一個茶杯吧。

年輕人寥寥幾筆,很快就畫完了,隻見紙上一把傾斜的茶壺,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慢慢注入茶杯中。

畫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釋圓卻說他畫錯了,應該把杯子畫到茶壺之上才對。

年輕人大為不解,大師你有沒有弄錯,哪有杯子置于茶壺之上的道理?

釋圓大師笑道,原來道理你都懂啊。

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能夠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壺還要高,這樣香茗怎麼注入你的杯子?

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隻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經驗。

年輕人聽罷,大悟而去。

《尚書》有言:“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自視甚高,驕傲自滿,往往會原地踏步。

謙虛低調,凡事後退,才能行穩緻遠。

曾國藩初進翰林院時,狂妄自大,誇誇其談,惹得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拂袖而去。

後來曾國藩懊惱萬分,深覺自己雖飽讀詩書,卻不曾明白“高調者必有禍殃”的深意,從此便定下家規:

戒多言,低調做人。

更在自己鼎盛時期,将書房改名為“求阙(缺)齋”,以此警醒自己做人切忌太滿。

也正是這種萬事求缺的姿态,使得曾國藩一生善始善終,乃至後世子孫,都因受其家風影響,得以綿延流長。

滿而不損,是一種修養。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的道理。

凡事留餘,才能清醒做事。

虛懷若谷,不疾不徐,不驕不躁,乃是人生極高的境界。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最好是小滿

02

滿而不盈

《月靈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诠釋小滿:“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

小滿時,農作物開始灌漿,直至莖穗飽滿,但離成熟尚且還有距離。

而在小滿過後,便是芒種。

芒種也稱忙種,前雖有小滿,後還需繼續耕耘,預示人生的另一層深意:

人生小滿,卻不能自滿,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小滿”之後,“芒種”輔之,人生才能節節攀升,不斷收獲更多的風景。

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著名的學者董雲,此人喜愛文學,求知若渴,頗有些名氣。

68歲那年,他到浙江會稽山遊曆,聽說王陽明正好在深山裡講學,聽了好幾次,越發覺得王陽明學識淵博,感到自己才疏學淺。

于是,他去找王陽明拜師。

當時隻有53歲的王陽明再三推脫,執意不收長者為徒,董雲的朋友們也勸他:

“你已經這麼大年紀了,又這麼有名氣,何必還要那麼用功呢?”

董雲卻說,我年紀雖然大,但過去的60多年學得還是太少了,今天有幸遇見好老師,一定要從頭學起。

兩年後,也就是在董雲70歲那年,他特意在除夕之夜,冒雪趕到會稽山,向王陽明行了拜師之禮。

這個故事,一度被傳為佳話。

70歲,已是很多人安享晚年的年紀,然而董雲卻不滿足于過去的成就,在古稀之年,依舊繼續求知,令人動容。

陶淵明有句名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辍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所謂修行,不過是拾階而上的過程。

無論上到了人生的哪一步台階,都應保持空杯心态,持續精進,不斷成長。

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苦海無邊,渡一段有一段的收獲。

人生,最怕在過去的功名上躺平,進而自我設限,在懶惰懈怠中耗費人生。

小滿: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最好是小滿

03

滿而不溢

莫言曾說過一段話: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十全十美。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馬上就要墜落。

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

凡事将滿未滿,留有回旋的餘地,才是生命最好的狀态。

白岩松32歲時,在央視大展拳腳,但凡是大型節目舞台,必定有屬于他的聚光燈。

不僅如此,他還參與體育、娛樂、新聞等各個部門的王牌節目錄制。

在外人看來,他是完美的節目主持人,可隻有他自己知道,毫無喘息的空間,連軸轉的日子,早已令他不堪重負。

思前想後,他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停工一年。

要知道主持人這行,一個月不上鏡還好說,半年不出鏡,估計就沒人記得了。

但白岩松依舊執意放下大部分工作,轉而一頭紮進生活,閱讀,體悟,在孤獨中沉澱自己。

待到一年後歸來,他打造出多檔經典新聞節目,這才成就了那個衆人眼中那個口若懸河又智慧通透的“老白”。

憶及往昔,白岩松不無感慨地說:

“今天的一切其實都要感謝那個時候做減法,也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茶道文化中,有“酒滿敬客,茶滿欺客”一說,因為酒涼茶熱,茶水七分滿,才不至于燙手。

待客如此,對待人生亦是如此。

好的人生,需要留白,将滿未滿,才是最好的狀态。

小滿,是知足常樂,是謙遜淡泊,是節制,也是知止。

懂得激流勇退,懂得回旋轉圜,才能讓人生在舒緩的節奏中餘韻不散。

古人說:“花未全開月未圓,人生最好是小滿。”

滿而不損,才得以求全;滿而不盈,才有持續之機;滿而不溢,才有餘韻悠長。

願你于紛繁人世,守一顆平常心,修得人生小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