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作者:甘肅文物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人們總愛用“天馬行空”來形容自由跳躍的想象力。作為中國旅遊标志的來源,已經出土55年的漢代文物銅奔馬具象了古人的浪漫想象。

5月19日是第14個“中國旅遊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屬于古代“頂流”的浪漫與巧思。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銅奔馬雖然通體用青銅鑄造,卻傳遞出一種靈動與力量之感。馬兒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踏一飛鳥,鬃毛和尾絲後揚,定格了“速度比肩鳥獸,一躍千裡”的動态瞬間。

考古工作者表示,銅奔馬20世紀60年代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這件文物造型非常特殊,與呈現伫立靜姿的其他随葬車馬風格完全不同,或許是墓主人生前專門設計鑄造出來的一件物品。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銅奔馬從出土以來,就一直擁有自己的各種“姓名”。馬踏飛燕、飛燕骝、馬超龍雀、馬神天驷……諸多名稱或解讀銅奔馬造型,或表達對所踏飛鳥的不同認識,或從銅奔馬所處的時代背景加以了解。以其名字的争議來講,銅奔馬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品傑作,也激發了當代人的無窮想象。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除了極具想象力的審美造型之外,銅奔馬之是以能僅憑單腿支撐自身超14斤的重量而不倒,是因其鑄造工藝十分考究。

古人在鑄造銅奔馬時,沿用商周時代傳統的陶範鑄造法,将馬頭、馬身、馬腿、蹄下飛鳥等部件分别鑄造後再鑄接成一體,馬尾和馬璎珞則單獨插在預留的孔洞裡。

甘肅省博物館副館長班睿表示,通過X光探傷掃描,發現古人還巧妙利用青銅和鐵兩種熔點不同的金屬,在銅奔馬右後支撐腿内,設計制作了特殊構件作為加強筋,并且在馬身與馬腿根鑄接處、踝關節、蹄足腕等受力點都專門做了榫卯狀特殊處理,制成堅固的“鐵骨銅腿”。

“這就像在水泥柱子裡加鋼筋一樣,大大增加強度和支撐力。”班睿說。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1983年,銅奔馬“過五關、斬六将”,在一衆古老的“競争者”中脫穎而出,被原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對于銅奔馬為什麼能被選為中國旅遊标志,班睿認為:“一方面,銅奔馬是古人智慧、審美和高超技藝的集中展現,具有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銅奔馬本身的融合基因也與當今旅遊往來、文化交流等互相契合。”

文物不言,春秋長載。2000餘年前的漢馬之美,同時“擊中”古今國人之心。

2022年夏天,以銅奔馬為原型的文創玩偶産品火爆全網,成為文創産品“頂流”。截至2023年年底,該系列文創産品銷售額達700萬元。

國寶畫重點:出道55年,依舊“頂流” !

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說,起初文創團隊隻是關注到銅奔馬正面呆萌的表情,随着想象力漫無邊際地流淌,他們逐漸萌生為銅奔馬賦予人物性格的想法,于是就有了站立的“綠馬跳跳”和奔跑的“綠馬笨笨”,它們性格積極,整日咧嘴大笑。

漢人尊馬崇馬,今人亦以馬作歌。夏風拂面,馬蹄疾疾,讓我們以馬為軸,相會過去,相約未來。

(作者:何問)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