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秦大地蓄勢能源蝶變

作者:榆陽區融媒體中心
三秦大地蓄勢能源蝶變

▲國能榆林化工全景圖 國能榆林化工/供圖

新時代陝西要有勇立潮頭、争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既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又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态、新技術、新産品,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台階。

榆林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煤炭作為大陸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标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更新。煤化工産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更新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構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做強做優現代能源産業叢集。

——習近平

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同志曾在陝北農村插隊,組織帶領群衆修建道路、造淤地壩、辦鐵業社、打大口井、發展沼氣,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與鄉親們沉澱出深厚的情誼。對那裡的一草一木、一溝一岔、一峁一梁,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常常牽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陝西考察調研,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訓示,為新時代陝西高品質發展擘畫藍圖、指引方向。依托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陝西發展壯大優勢産業,做大做優能源産業、制造業轉型更新大文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陝西篇章。

作為能源大省、制造業大省,陝西擁有豐富的油、氣、煤及風、光資源,煤炭産量居全國第三,油氣當量居全國第二,新能源汽車産量居全國第三,光伏元件市場占有率連續三年位居全球首位,矽片出貨量連續九年全球第一,按照規劃,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将超8000萬千瓦……傳統能源的“底氣”、新能源産業的“銳氣”,正為陝西注入強勁發展動能。

初夏時節,《中國能源報》記者循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走進煤化工一線,深入油氣井場,探訪制造工廠中的房間,感受三秦大地上能源産業轉型更新、綠色發展、創新創業的蓬勃脈動。

變黑為綠——

做優高端能源化工産業

百米高塔林立、管道縱橫交錯、儲罐星羅棋布……走進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榆林化工”)生産區,現代化大型能源企業的壯觀景象映入眼簾。在生産區東南角的成品庫房前,一袋袋包裝好的聚乙烯、聚丙烯産品整整齊齊碼垛在一輛輛卡車上,源源不斷送往全國各地。

“這些産品都是下遊企業重要的工業原料,将被送往各地,用于制造食品包裝、醫療器械等。”國能榆林化工甲醇事業部淨化甲醇裝置安全工程師萬少傑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時光倒回到40年前。

1984年10月1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消息——“陝北有煤海,質優易開采”,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一舉震驚世界,由此拉開榆林煤炭大開發的序幕。40年來,這座從沙海中建起來的城市因煤而興,點煤成金,成為大陸重要的能源供應地和現代煤化工産業示範區。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能榆林化工考察調研時強調,榆林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煤炭作為大陸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标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更新。煤化工産業潛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促進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國能榆林化工交出了一份現代煤化工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答卷——

2021年11月,40萬噸/年乙二醇項目一次打通全流程,成功産出合格乙二醇産品,開創國内煤制甲醇聯産乙二醇向可降解材料産業鍊延伸先河。2022年9月,5萬噸/年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範項目正式建成投産,标志着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範項目實作工業化生産。産出的産品在自然環境下可完全降解,真正實作煤炭變黑為綠,為解決白色污染問題拓出了新路徑,有力促進大陸煤化工産業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轉型發展。

“以現有聚烯烴産品為基礎,開發高熔指、高模量、高抗沖的‘三高’料等多種高附加值聚烯烴系列産品,在醫用透明包裝、食品包裝等諸多領域都得到廣泛應用。”國能榆林化工技術品質部技術管理工程師楊學超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公司還在實施開展國家能源集團十大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煤化工與新能源耦合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陝西省廳市關聯重點項目——低能耗、低碳排放氮氣—水光電催化合成氨等,着力推進煤化工與新能源綠色協同發展、合成氨工業轉型更新。“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為根本遵循,圍繞發展煤基特種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産業鍊,着力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轉型更新,将榆林化工打造成為‘煤—油—化—新材料—新能源 ’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國家煤化勞工才高地和煤化勞工才培育基地,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上展現更大作為。”

深挖禀賦——

一體推進能源保供和綠色轉型

沿着蜿蜒的山道驅車前行,在大山深處拐入一條岔道,一排排黃色的采氣樹呈現眼前。這裡,是大陸第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下屬第二采氣廠作業七區的零碳智能井組,井組開采出的天然氣經過集氣站、處理廠,之後沿着管網送往千家萬戶。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對于能源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始終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6月13日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大陸邁向能源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作為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和天然氣是支撐大陸工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壓艙石”。立足能源保供,長慶油田近年創造了油氣産量持續快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兩大奇迹,建成大陸首個6000萬噸級特大型油氣田,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組資料看貢獻。2023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達到6600萬噸,再次重新整理大陸油氣田産量新紀錄。目前,該油田油、氣年産量約占全國總産量的1/8和1/4,累計向國家貢獻油氣當量超9億噸,并創造了低滲透油氣田高效開發的世界奇迹。

油氣增儲上産的背後,是立足科技創新的攻堅克難,是挑戰“三低”油氣藏效益開發極限的奮力探索。

2023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前夕,專門聽取陝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陝西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傳統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更新改造,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構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做強做優現代能源産業叢集”。

油氣作為傳統産業,如何加快實作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零碳智能井,就是長慶油田的方案。

“以前,正常氣井都是手動閥門,員工每天都要巡井,并手動實施開井、關井等操作,非常耗時。後來,通過智能化改造,我們實作了遠端智能監控、智能控制、智能注劑、智能柱塞等功能。”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氣廠作業七區黨支部書記王德龍在現場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智能化改造解決了員工“上站2小時、工作5分鐘”的困擾,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距離智能井組不遠處,一排排高高架起的光伏闆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是我們建設的5.45千瓦光伏項目,日均可發電25千瓦時,可以不間斷為井場裝置供電,極端天氣下也能保障5天的供電量,保障氣井正常生産需求。”王德龍說,自2021年在作業七區推廣光伏應用以來,目前已有1178口井已全部實作綠色化、智能化生産。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第二采氣廠作業七區目前已高效建成首個全流程綠色低碳智能化采氣示範區,在長慶油田綠色低碳智能化轉型中走在前列。

漫步第二采氣廠神木氣田第二天然氣處理廠,“供綠色能源 獻愛國情懷”的智語格外醒目,偌大的廠區僅有4名員工駐守。在毗鄰的作業七區“大腦”——保障點中控室内,運作監控崗員工熟練地操作着電腦,1178口氣井、8座集氣站、1座處理廠的生産動态悉數呈現于電腦螢幕,管控指尖可達。作為長慶油田首個綠色低碳示範區,目前第二采氣廠作業七區全流程融入7類新能源技術和24項智能化技術,建成“零碳井場—低碳集氣站—低碳處理廠—綠色作業區”,年減排二氧化碳8萬噸。

創新争先——

繪就現代化産業體系新藍圖

位于西安市渭北工業園區陝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汽控股”)的總裝配工廠中的房間内,一排排生産線井然有序地運轉,一輛輛純電動重卡、輕卡以及氫燃料重卡從這裡下線,走出西安,走向世界。

作為全國排名第三的汽車生産企業,陝汽控股是陝西制造業的中流砥柱。“雙碳”目标驅動下,陝汽控股在做實做優傳統産業基礎上,發力新能源汽車業務,2023年新能源汽車産量4177輛,同比增長71%,新能源汽車銷量4416輛,同比增長173%。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汽控股調研時指出,新時代陝西要有勇立潮頭、争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既要抓住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機遇,又要善于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搶抓和創造機遇,不斷發展新模式、新業态、新技術、新産品,創造新的更大業績,邁上新的台階。

2021年3月30日,陝西省委省政府正式授牌成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作為支撐引領陝西省高品質發展的總平台、總源頭和總引擎,以激活陝西存量創新資源、吸引外部增量資源,有效釋放創新勢能。

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陝汽控股成立了德創未來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創未來”),圍繞新模式、新業态、新技術、新産品發展思路,建構包括新能源整車、電驅動、氫燃料電池系統等在内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産業聚集的科技創新全産業鍊。

“作為公司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實踐,成立兩年多來,德創未來始終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新材料領域深入實踐,在新賽道上持續創新、加快成果轉化,推動商用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低碳化加速融合。”德創未來執行董事王彬表示。

如今,德創未來已具備新能源“三電”系統、氫燃料電池等關鍵核心技術獨立開發與攻關能力,掌握自動駕駛控制系統、智能座艙、雲控平台等智能網聯核心技術,在固态底盤、鎂合金輕量化零部件方面持續攻關,圍繞“新能源+智能網聯”全系統技術鍊條,形成了純電動、氫燃料雙技術路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自主設計了145款新能源整車産品,申報125項專利,已獲授權27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比45%以上。

與新能源汽車同樣蓬勃“生長”的,還有作為“陝西智造”新名片的太陽能光伏産業。2023年,陝西光伏制造産業規模居全國前列,産值約1600億元,同比增長26.5%。

在光伏巨頭隆基綠能西安電池工廠,1.7萬平方米的無塵工廠中的房間明亮寬敞,通過智能化機械臂操作,一架架矽片曆經清洗、擴散、鍍膜、測試程式,走下生産線。在這裡,平均每0.8秒就可以誕生一片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片。

近年來,矽基太陽能光伏産業的迅猛發展,為陝西省工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據陝西省發改委透露,陝西目前已形成涵蓋晶矽材料制造、矽片加工、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元件、光伏系統(電站)等多個領域較為完整的産業鍊,擁有骨幹企業20多家,其中隆基綠能晶矽電池研發轉換效率連續打破世界紀錄。

為進一步加快建構具有陝西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陝西省發改委日前印發《陝西省高水準推進産業創新叢集建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實施方案》,并首批啟動包括人工智能、矽基太陽能光伏、化工材料等在内的10個産業創新叢集行動計劃。其中,《陝西省培育千億級矽基太陽能光伏産業創新叢集行動計劃》明确,力争到2025年形成年産值3500億元以上的矽基太陽能光伏産業創新叢集,2035年産值達7000億元以上。

立足比較優勢,依托龍頭企業,以新技術開發和新産品研制為牽引,以創新生态優化和“四鍊”深度融合為關鍵,陝西充分發揮産業規模效應、資源集聚效應、創新協同效應,在促進新質生産力規模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腳步。

文丨本報記者 李玲

來源:中國能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