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投資,誰都預測不到十年後的事?

作者:投中網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發展雙碳路線,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能源體系,新能源發展與投資仍大有可為。不過,光伏、風電、锂電正在經曆階段性産能過剩,從爆發式增長轉為穩健式增長,那麼未來五到十年,新能源行業又會誕生哪些新的機會?

在“第18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源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劉琳擔任主持,鼎興量子合夥人陳大志、CMC資本董事總經理顧曉立、朝希資本管理合夥人惠亨玉、聚合資本合夥人李墨、再石資本合夥人夏中寶、辰韬資本合夥人蕭伊婷、東方嘉富創始合夥人徐曉圍繞“新能源,是一場革命”這一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對話直面了當下新能源行業發展的變化,劉琳提出了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周期、未來該行業5-10年的發展、AI賦能新能源等問題。

徐曉表示,投資人不要過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其實大家很難預測五到十年後的事,但他認為2026年之後,新技術的疊代和産業拐點的出現,有機會跟經濟的複蘇形成共振。

在全球電價不平均的背景下,蕭伊婷非常看好綠氫作為能源在國際運輸的可能性。另外,液氫也可能在一兩年内迎來防止長期運輸中洩漏的技術進步,未來也有望爆發很多液氫儲罐技術公司。

夏中寶表示,他們長期堅定認為新能源是未來的主力,目前新能源裝機量和發電占比相對非常低,能源是工業的糧食,中國的工業如果再次重新疊代,一定要實作能源的本地化,從這個角度來講該行業的空間仍舊非常大。

顧曉立相信AI會賦能新能源,比如過去兩年比較火的虛拟電廠,AI可以幫助它實作供需之間的平衡,通過對天氣、時間、使用者端負荷等分析去作調整,掌控整個系統,兩者相輔相成。

惠亨玉指出,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制造業已經有了很多初級應用,比如在锂電、光伏等行業的黑燈工廠、無人工廠。這兩年Open AI和大模型的發展應該面向未來前沿科學來解決新能源的未來發展問題,比如鈣钛礦、固态電池、可控核聚變等問題,加速産業落地。

李默表示,AI跟新能源的結合在于制造環節、智能電網、材料研發之中。是以,他們的投資沿着兩條主線,一條是資訊革命,一條是電氣化,AI和新能源必然有交彙融合,必然會互相促進。

陳大志認為,如果簡單把新能源了解為風、光、锂、水、車就太狹隘了,他相信綠色科技在未來十年絕對是全球最頂級的賽道之一。他們一直将氫能放在投資觀察池裡,盡管現在拐點還未到,但如果它在制造成本、轉化效率、運輸成本上出現了重大技術突破,肯定就進入了他們的投資範圍。

以下為現場探讨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劉琳(主持):感謝大家,我是源禾資本創始人劉琳,非常榮幸能夠主持第十八屆中國投資年會圓桌對話,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堅持發展雙碳路線,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能源體系,新能源發展仍然是任重道遠,新能源投資仍是大有可為。非常有幸和各位一起探讨,首先有請各位簡要介紹一下自己和所在機構,介紹一下各機構相應的新能源領域主要政策和打法。

陳大志:大家好,我來自鼎興量子投資。我們公司成立于2013年,管理規模累計七十多億。我們主要的投資方向是高端制造,具體而言,我們有三個比較專注的細分賽道,電子資訊、航天航空、綠色科技。我們的投資階段更偏重于中早期,我們72%的項目是中早期項目;我們投資政策更傾向于領投,我們55%的項目是以領投方的身份參與;我們的投資偏好是技術驅動,我們所投的專精特新項目占了我們所投項目數的40%。在新能源領域我們更關注拐點來臨即将爆發的新興市場。

顧曉立:大家好,我是CMC資本的顧曉立,在我們基金負責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募資工作。我們基金成立有14年時間,總共管理規模達300多億人民币,其中有包括來自中國、新加坡、阿聯酋這些國家的主權基金。針對新能源行業我們去年跟地方政府和産業龍頭一起成立了一隻新能源的專項人民币基金。過去13年時間,我們累計投資了70多家企業,絕大部分是以領投的身份參與,13年間我們已實作了三十多個案子的退出。

說到基金的投資政策有三個比較大的特色:

第一,我們投資階段聚焦中後期、成熟期,非常重視項目投資的退出,特别是在當下這個時間點,。

第二,我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是幫助我們被投企業走出去,并把海外的先進企業引進來,過去13年已有數個成功案例。

第三,我們比較關注于水下項目的挖掘,可以看到我們被投企業絕大多數并不一定是市場熱點項目,除了我們機構之外可能也不會有太多其他股東參與。

惠亨玉:大家好,我是來自朝希資本的惠亨玉。朝希資本于2015年在上海成立,過去這八年我們主要關注兩個賽道,一個是新能源,一個是電子&半導體。在2021年之前,我們以産業并購作為主要産品,2021年以後我們轉向以少數股權投資的方式切入産業投資。我們主要的資金來源構成包括很多來自于産業的合作夥伴。我們是一家以産業為本、以産業協同為出發點的投資機構。

在新能源産業賽道上,我們主要的投資領域是光、儲、氫、充、碳這些細分領域。自去年8月證監會對新能源上市有一些視窗指導,我們減少了對中後期項目的投資,更多聚焦在早中期項目上。我們基于對産業的了解、幫助企業完成産業戰略規劃及産業資源的托舉,讓企業實作從小到大一個比較快速的更新和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實作了比較好的投資回報。

李墨:大家好,我是深圳聚合資本的李墨,我們團隊基本上是深圳的一些大企業,像華為、中興、比亞迪這樣實業的背景出身,是以我們投資風格就是紮根在這個産業裡,我們希望産業裡能夠挖掘出一些獨特亮點的項目,我們投資方向來講并不完全是在新能源這塊,我們基本盤其實叫以半導體為核心的ICT。

基于這個基本盤我們有三個新的方向,一個是能源材料,今天說的新能源領域,還有我們把汽車,除了電池以外,汽車零部件獨立出來的叫汽車賽道,還有一個智能計算,就像AI和伺服器相關的,我們叫做智能計算的賽道。

今天的主題新能源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剛好跟我們後面三個賽道基本都有相關性,是以我來之前做了一些準備,我們投資項目當中我數了一下,新能源相關和汽車相關的加起來,大概超過了我們投資在這個項目上的一半,而且相對來講現在發展比較不錯,是以我感到參加這個圓桌是參加對了。

夏中寶:大家好,我是再石資本的夏中寶,我們是一家垂直于新能源領域的産業投資機構,2017年的時候由協鑫發起成立,目前在管5支基金。 我們一直緻力于能源變革領域的投資,我們重點關注新能源整個産業鍊的工藝、裝置、材料和配套服務。

蕭伊婷:大家好,我是辰韬資本的蕭伊婷,辰韬資本成立于2014年,目前累計管理資金規模逾50億人民币,主要投資覆寫賽道聚焦在新能源電動汽車産業鍊、人工智能智能駕駛、高端智能制造三大闆塊,我主要是負責人工智能智能駕駛和氫能方向的投資。

因為看好氫能賽道在儲運方向降本增效的優勢,我們2023年布局完全是在氫能儲運方面,包括液氫儲罐、管道、氫液化裝備及做為綠氫載體的綠氨,未來随着歐盟航運納入ETS體系,我們會陸續關注跟行業相關的船用CCS、綠色甲醇及綠氨等相關範圍的應用。

徐曉:大家好,我是東方嘉富的徐曉,東方嘉富是浙江東方旗下的科創投資平台,浙江東方是浙江省省屬上市金控平台,股票代碼是600120,歡迎大家關注。我們集團主業是做金控,資金主要投向科技領域。

東方嘉富成立于2016年,8年下來我們累計管理基金規模在170億左右,已經連續五年的投資金額穩定在15億左右每年,投資項目數量每年保持在三十個左右。我們70%的資金投向早中期,30%投在成長期。從新能源行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全細分領域覆寫的,包含電池、儲能、氫能等。

劉琳(主持):我們成立于2019年,是資本市場的新兵,截止目前我們管理規模大概45億元,投資項目70多個,上市項目6個,業績不算好,但是小禾苗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從投資地域看,我們重點圍繞山東投資,輻射全國,有50%的資金投資于北上廣深、江浙相關的區域;從投資階段看,我們投早、投小,80%的資金投資于早中期、成長期項目;從投資行業看,我們關注新材料、新能源、資訊技術、醫療健康、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六大行業。

對于新能源産業我們打法比較簡單,重點關注新能源上遊的一些核心材料、核心器件、電控系統,這跟我們山東的産業特點相關。在綠電相關的領域,因為煙台有萬華這種大的化工企業。

新能源最大的機會出現在哪裡?

劉琳(主持):過去十年,中國新能源産業經曆了狂飙突進式的發展,光伏、锂電、風電、新能源、儲能等行業都誕生了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有觀點認為,這個蓬勃的發展周期可能接近頂部了,未來五年到十年,各位認為新能源最大的機會出現在哪裡?

徐曉: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機會,我2007年入行做美元投資的時候就開始投資光伏,大家看到光伏一代代下來走到今天,也經曆了很多大浪淘沙,最後活下來的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作為投資人來講,我們都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斷,我們其實很難判斷精準十年以後的事情。2019年的時候大家對特斯拉如何悲觀,對蔚來如何悲觀,再想想2021年大家對特斯拉如何樂觀,對蔚來如何樂觀。是以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五到十年的判斷,我們能做的事情是把握好現在大的機會。

我們對新能源領域的把握,在氫能賽道,像儲能、鈉電的技術疊代上,我們認為有系統性的機會。當然這些系統性的機會不會在最近幾年就可以開花結果,從我們機構的角度來講,我們把視角給了2026年之後,我們覺得新技術的疊代和産業拐點的出現,有機會跟經濟的複蘇形成一些共振。這是目前新能源領域中新技術疊代方向上的機會。

大家覺得新能源行業很卷,包括儲能的上市公司去年年報披露出來的毛利率都是負的,卷無可卷,但是隻能接着卷下去,但是卷的過程中,這兩三年當中可能有存量博弈的機會,我們除了投資于新技術的疊代和發展之外,我們還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來支援行業當中的龍頭企業,未必是上市公司,可能是行業當中的龍頭創業公司,幫助他們做産業内的整合、團隊的整合、資産的整合、客戶網絡的整合,這當中會有很大的投資機會。

當樣投資思路下的被投企業要具備幾個前提條件,第一是管理團隊要比較成熟,要有接收資産、接收客戶的能力,其次他的産品和技術已經相對比較成熟,第三是這個細分行業本身技術趨勢的确定性以及競争态勢已經相對比較明朗,如果技術本身仍然在不斷變化過程當中,或者過幾年會被颠覆掉,就不太适合用整合投資的打法。是以,在投資的過程中有很多特别的機會,關鍵是我們的基本功,投資的系統和方法論,我們在這上面的能力是不是能夠系統化、結構化地打磨出來。

蕭伊婷: 新能源我覺得今年的機會還是很多的,專注講一下我們辰韬資本看到的機會。目前風光資源來看全球不平均,中東風光資源很好,但是用電量很少,歐洲、日本、南韓風光資源比較差,但是用電量多,這樣全球電價就産生不平均狀态。

我們非常看好綠氫作為能源在國際運輸的可能性。投新能源或者任何賽道都有一個問題,需要很多預測資料做判斷,三五年後的價格是完全不一樣的,用現在的價格計算,算不出來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投資。我們根據可靠的國際研究報告,中東接下來的度電成本會達到1美分,綠氫的價格會達到1美元每公斤。氫能的儲運是非常重要的成本,無論是從中國的西部到東部,或者是國際從中東到日本、南韓、歐洲,我們看到了這個機會,中期的綠氨可能是一個機會,像摻氨發電,有一些國家政策有支援,比如南韓,有一些包銷方願意跟我們讨論。

另外是液氫,包括氫液化裝備和儲罐,因為需要在負253度,長期運輸中防止洩露需要技術的進步,我們認為技術的成熟可能也就在一兩年内,我們基于未來1公斤1美元的氫價,運送到歐洲,銷售價格在4歐元以内是非常有競争性的的因為歐洲的價格也會降,我們配合更低的輕優化成本,更好的業績,儲罐作為載體,長期以氯氫做載體做國際能源貿易,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新機會,歐盟這邊有很多相關的政策,目前總的來說,他們預計2030年前大約進口1000萬,這是一個接近萬億的市場機會,我們相信在這個領域裡接下來應該會爆發很多儲運相關的液氫儲罐的技術公司,我們也看到無論是訂單反映或者國際項目的采購上,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勢頭。

夏中寶:新能源領域背景的投資機構來看,我們長期堅定認為新能源是未來的主力,根本上來講,目前新能源裝機量和發電占比相對非常低,從中國的角度,能源是工業的糧食,中國的工業如果再次重新疊代,你一定要實作能源的本地化,能夠本地控制,這個角度來講這個空間還是非常大的,管理層來講我們看到的機會首先光伏領域,這幾年來看效率的提升非常快。從整個産業鍊,新能源的變化和變革來說,我們認為短期内有機會,經過這一波洗禮和周期之後,有再次騰飛極大的可能性。

李墨:其實五到十年很難判斷,但是我們還是要判斷,光基于當下還是不夠的,怎麼做?從我們機構來說,我們認為要看到未來前進的方向,但是未必能看到準确時間的節點,但是方向一定要大緻正确。

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往幾十年,我們認為大的産業來說有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資訊技術的革命,之前我看有嘉賓說了資訊技術的革命,包括這十幾、二十年來,包括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現在的深度學習到大模型,這條主線不斷延伸,還有一條主線是電,可以了解為電氣化,也可以了解為電池技術不斷成熟,這是一條主線。

現在電池的主線在锂電,或者說是以锂電為代表的電化學,其實是一個主流,新能源車隻不過是這條主線在交通行業當中的一個應用,可以看到這條主線其實是世界發展的兩大方向,我們投資也基本沿着這兩大方向去做,特别是在他們結合的領域做投資,我們認為不會走出太大的偏差。

電是最好的二次能源,不管未來是光伏、風電還是可控核聚變,都離不開電。類似氫能等新的能源形式一定會占據越來越多的空間,但任何跟這條主線相違背的,我不認為有非常大的投資價值,但是确實是補充。謝謝大家。

惠亨玉:最大的機會,我個人思考是要從兩個次元看,一個是市場空間,一個是增速。基于朝希的産業觀察,未來五到十年,第一個機會在于新型儲能。目前光伏已經從補充能源更新為主力能源,但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具有間歇性、不穩定性等問題,新型儲能将發揮解決電力供需比對和波動性的重要調節功能。

截止在2023年底,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量達到了89GW,新增投運規模大概占到一半。存量的儲能滲透率隻有6%,新增的儲能滲透率大概在13%。

目前,中國與海外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建構上還存在很大差距。在美國,新能源已經作為非常重要的電力供應來源,全美的配儲率在50%以上,在比如加州這樣的地區,配儲率已經超過了70%。美國淨電價計量的法案也在促進光儲一體化安裝。

國内政策端也陸續出現了一些變化,例如今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全額保障性收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監管辦法》,鼓勵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進入電力市場交易,保障全額收購的發電量可能隻占到總發電量的30%,那麼更多的新能源電力進入市場交易之後,該如何增加收益、減少波動性?那就需要在白天發電的時候把電儲起來,晚上用電的時候把電力發出來增加收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解決手段。

整體來看,新型儲能未來的市場增速和增量都會很大。當然前提是需要我們創業企業繼續努力解決很多問題,包括如何提高能量密度、提高系統循環次數、降低機關成本,進而實作光儲平價對火電平價的替代。這裡面蘊藏了很大的機會。

第二個機會,新能源應用于綠色化工場景。中國2023年新能源的光伏裝機在216.88GW,累計裝機量已經到了610GW。目前中國平均棄光率大概在3%,簡單了解有十幾個GW的光伏發電會因為無法并網消納等各種問題就直接浪費了。

那麼,如果把這些電力用起來做離網制氫,制氫的成本将會實作大幅度降低,像剛才講的1美元1公斤完全可以實作。那麼當度電成本達到1毛錢甚至更低的時候,綠氫的價格經濟性便能展現,再延伸到産業鍊,肯定會帶來非常大的産業和裝置投資的規模。按照現在的棄光率可以支撐幾十萬噸的制氫規模,形成的産業投資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未來國家逐漸放開對新能源電力消納的要求,也就是說棄光率會進一步上升,那麼新能源應用于化工場景這一市場在未來五到十年就存在很大的增長機會。

顧曉立:實作2060碳中和的這個目标離我們還非常遠,我認為這個行業遠沒有見頂。新能源是當今中國為數不多規模達到萬億以上,未來五年依然可以年化增長20%甚至30%的行業。大家對于新能源感受比較多的是目前的産能過剩和周期性見底。這個問題也要從兩面去看,産業鍊條上多個環節的内卷無疑帶動了全行業成本的下降。剛才夏總講到去年國内電站光伏電站陸續賣瘋了,分布式光伏收益顯著增加,根本原因是成本下降,下遊打開了,國内是這樣,海外也是如此。由于新能源産品成本大幅下降,帶動下遊例如光伏電站和儲能電站收益率的上升,使得行業下遊的景氣度明顯提升了。

另外,從2016年新能源汽車興起,到現在锂礦價格已經經曆了兩個完整的周期,目前是處于比較低的點,如果往後曆史重演的話,對于這類企業是布局的時機。中國現在越來越強調全産業鍊自主可控,還有材料的卡脖子,這一塊也是一個門檻。

我非常相信氫能行業的未來,日本是最早發展氫能汽車的,中國就不用說了,美國的普拉格能源應該是全球最早成立的一家公司。1997年,歐洲也一樣,BP和一些巨頭也在做。我認為氫能最大領域未必在燃料電池車,而在于一些其他的儲能應用,如:電解水、制氫,包括一些化工領域的機會,我覺得這幾方面會有更大市場。

陳大志:首先,回答新能源是不是到頂部了。這涉及到新能源的定義,如果簡單把新能源了解為風、光、锂、儲、車,我覺得太狹隘了,從這個狹隘的角度看,如果沒有重大的技術創新(比如鈣钛礦這種光伏材料重大革命),可能爆發力會欠缺一點。但是,梳理一下我們投新能源的本質,2016年全球194個國家主體簽了《巴黎協定》,2020年中國推出“3060雙碳戰略”,這樣才奠定了我們投資的基礎。

本質上我們投的是減碳,投的是碳中和。從這個角度來看,風、光、锂、儲、車隻是其中的幾個點。風光是降低發電的碳排放;新能源車動力電池是降低地面交通運輸的碳排放;儲能是解決了電力系統的穩定性。我們從碳中和的角度,從減碳的角度去看,很多領訂域的市場規模都不會比上面幾個點小,是以我們公司不提新能源,我們叫綠色科技,綠色科技在未來十年絕對是全球最頂級的賽道之一,是以大家要堅定信心。

其次,我們覺得目前有什麼機會。我們對看好的産業有兩個池子,一個是觀察池,我們把未來可期但是拐點沒到的放在這個池子,還有一個池子是我們覺得拐點已到,這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具體而言包括CCUS、長時儲能、甲烷減排、綠色航空這些新賽道。

最後,回答主持人對氫能源車的看法。我們也看了很久的氫,目前氫在我們的觀察池裡,也就是說我們覺得拐點還沒到,原因也很清晰,大家都知道氫主要的問題是成本,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是制造成本,第二是轉化效率,第三是運輸成本。和锂電池比,锂電天然解決了運輸成本和轉化效率的問題,隻要規模化成本就能降下來,但是現在氫面臨的問題是這三部分的成本都有待解決,是以我們覺得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放在觀察池之内,這幾個點出現重大技術突破,肯定就進入了我們的投資範圍。

AI和+新能源、雙碳

劉琳(主持):關于光伏、風電、锂電老三樣确實已經階段性産能過剩,從爆發式增長轉為穩健式增長,各位嘉賓達到了共識,如果說已經達到了頂部我們認為為時尚早,未來五到十年,新能源行業哪些行業會誕生新的機會?各位嘉賓有争議,争議點在于氫能,但是我們有些嘉賓不看好,有些嘉賓還在觀望,我們既然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就應堅定地看好這個賽道。是以今天不論對錯,我們認為是一個機會。

還有一個趨勢是智能駕駛,剛才大家沒有談到新能源車,如果我們談到智能駕駛,新能源車一定是有機會的,未來五到十年将誕生新的萬億級賽道,從上遊的電解水制氫,到中遊的氫能新基建,包括輸氫管道等等,到下遊的氫能車、加氫站、核心的零部件生産都将快速發展,這是時間軸的問題。在補貼政策的驅動下,綠電加儲能裝機将猛增,這是大家形成的共識,對于上下遊産業鍊将極大帶動。

談到新能源車,我們認為智能駕駛将催發新的賽道,為新能源車帶來更多的增量價值。去年OpenAI用ChatGPT引爆人工智能,且技術的疊代非常迅速,今年Sora出現後又讓大家直呼AGI快來了。AI和新能源、雙碳,有哪些能結合并産生變革的地方?有沒有已經發生了變革,但大家忽略或重視程度不夠的領域?這個問題有請鼎興量子的陳總先來回答一下。

陳大志:首先,說說AI+新能源會有怎樣的變革。人工智能今年确實比較火,不論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今天來之前預計會場最火的是AI,人氣最旺的确實也是AI。AI目前來說,無論是長文本、圖像還是視訊,都是在應用側的效率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AI引領的工業革命還沒到。

縱觀曆史,比如内燃機的發明,第一台四沖程内燃機從發明到用在汽車上的,大概時間過了九年,是以由AI要引起的工業革命還沒那麼快。如果隻是作為效率工具去看,我們回顧2015年、2016年的大資料風口,那個時候也很火,那個時候本質上大資料作為效率工具去應用的,實際上很難找到變現的模式,是以,AI本身需要一點時間。

AI和新能源的結合,我們覺得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這兩個東西相輔相成,AI和新能源類似于大腦和心髒的關系,去年人工智能大會當時馬斯克就說兩年以後缺電,今年黃仁勳說AI要燒掉14個地球的能量能源,Open AI創始人奧特曼說未來兩大貨币是算力加能源。

整體來看,這兩個東西密不可分,一定會産生工業的革命性産品,目前可能大家還在讨論AI是不是替代人類,曆史上看隻要是工業革命,一定不是替代人類,比如說内燃機的誕生,引起了汽車、輪船、飛機、軍事革命,讓馬車司機失業了,但是它創造出更多的司機汽車、飛行員等崗位,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每一次工業革命是創造更先進的生産力。是以從這個點來看,AI+新能源的變革還需要時間。

其次,有沒有已經發生了變革,而被大家忽略的。我覺得一個點值得大家關注,就是我們的新型基建,特别是中西部地區,算力會成為一種新型基建。新型基建原來存在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能耗,大家都知道高能耗企業各地都不歡迎。

但是,我們看到去年7月份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漸轉向碳排雙控的意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寫進去了,能耗雙控向碳排雙控轉變,這說明如果你用綠電就不是高排放企業,可以大力發展,這給超算中心、資料中心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再看巨頭們,幾乎所有的資料類上市公司、網際網路大廠都承諾,到2030年在算力這塊實作百分之百的綠色電力,這就有巨大的綠電需求,再往下分析,綠電是不穩定的,長期儲能要跟上,超算+綠電+長時儲能,就會大力發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投資長期儲能的邏輯之一。

顧曉立:我覺得AI、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是相輔相成、互相賦能、互相攜手發展的态勢。我看過一些統計,在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能耗占到全球2%,有預測說到2026年這個比例會翻三倍。我看到最誇張的預測,預計2030年以後全球一半的電力将用于計算還有冷卻。

在整個新型電力出現結構性變化的同時,風能和光能等這無疑是最大的獲利方。其實AI領域的巨頭也關注到這一點了,比如說亞馬遜,它在瘋狂地夠買英偉達H100晶片GPU的同時,在全球已經擁有将近500個風光的電站,華為也一樣,他們在内蒙古投資建設的算力中心,所用電力是附近的風光資源,這使我非常相信AI的發展是離不開新能源的。

同時,我也相信AI會賦能新能源。舉例,風光最大的問題是波動性很大,特别是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随着AI的引入和幫助,可以解決整個電網需求端的波動大的問題。比如說過去兩年比較火的虛拟電廠,AI可以幫助它實作供需之間的平衡,通過對天氣、時間、使用者端負荷等分析去作調整,掌控整個系統,我覺得是相輔相成的。

惠亨玉:人工智能已經在部分改造新能源産業,比如在锂電、光伏等行業,現在有很多黑燈工廠、無人工廠,這是人工智能在制造業的初級應用。這兩年Open AI和大模型的發展應該面向未來前沿科學來解決新能源的未來發展問題,加速産業落地。比如說鈣钛礦、固态電池、可控核聚變等,我也看到有許多海外科學家正在做出很多努力和嘗試。

比如有澳洲的科學家利用AI在很短時間内分析鈣钛礦幾百萬的配方,提高了檢測速度,也降低了出錯率,實作他們在這個領域的前瞻性話語權。包括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等離子體不穩定性的問題正在利用Open AI解決。

美國的微軟團隊則在用Open AI分析固态電池的成分結構,用80個小時分析了近10萬種材料,相比之下這些材料采用人工分析的話要花二十多年。我認為大資料模型和AI所實作的突破性發展,将進一步加速未來新能源的重大前沿科學産業化落地。

李墨:說到AI跟新能源的結合,國内的AI确實如火如荼,各地政府建了很多的計算中心,可惜大部分都是空置的,我想到跟新能源的結合,如果這些空置的機房用的是綠電感覺沒有那麼心疼了。

以上是開玩笑,我跟朋友探讨AI到底跟新能源有沒有結合的點,很可惜其實沒有太多結合的點,比如用在制造環節,比如用于晶圓能力的提升,你的檢測,甚至後面大模型可以做到離線自主學習,進一步自主提升的能力,這當然是非常好的點,但是這是工業自動化、工業更新的趨勢,談不上是跟新能源的結合。

我覺得跟新能源的結合也就幾個點,第一是制造環節,第二是智能電網,用電的排程可以用AI做各種預測,現在華為在推構網型儲能,未來結合AI使得新能源代替火電,可以更進一步,第三是材料研發當中用AI加速各種新型材料的研發。我覺得我們投資沿着兩條主線,一條是資訊革命,一條是電氣化,AI和新能源必然有交彙融合,必然會互相促進。

夏中寶:我們覺得AI一定要在新能源領域有落地的具體場景和應用,對于産業方來說對于新工具或者新技術的引進是謹慎的,最近時間段來說已經在多個方面應用了,AI在整個研發端、生産端、用電端環節都已經有一些場景出來了。

研發端剛才提到的無論是鈣钛礦材料還是其他的材料都在用AI技術模拟。生産端比如說檢測,現在已經有很多的巨頭用AI的方式替代人工,實作更好的效率和效果,生産環節很多高溫環境,人工的檢測技術是非常有限的,用AI模拟計算疊代的速度和生産工藝的優化非常有效。用電端來講,剛才虛拟電廠也提到了,更好使你的電尤其是新能源相比對,更好的用電,包括從儲能端和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環節,如何更有效利用好你的充電樁和電源的比對,給車輛做更好的适應。

甚至來講自動駕駛也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效的應用,甚至是殺手級的應用,因為隻有新能源車的電動化和電氣化才能真正承載自動駕駛的實作。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具體的點我們在積極的關注,也相信AI能夠在新能源領域未來有比較好的應用。

蕭伊婷:我今天想的很多點前面嘉賓都講過了,我隻能分享一個我今天剛好看到AI在減碳技術上的新應用,這是我們最近在看的一個項目,也是做碳足迹的平台,他平時也服務巴斯夫、apple這類的國際級客戶,本身減碳是很大的需求,因為接下來很多産業都要列入碳控排企業。

這個平台錄入大量的供應鍊碳資料之後,從這上面分析供應鍊碳資料弱點在哪裡,因為其他同樣的供應鍊在這個地方、這個環節沒有排放這麼多的碳。是以第一步分析你的弱點,第二步分析其他供應鍊在這個環節用的什麼減碳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比對适當的技術解決方案,并且可以比對像金融、碳信用等工具,這是減碳方案平台上比較新的AI應用。

我們本身投智能駕駛多一些,今天提到AI比較火,剛才提到超算中心需要很大的綠電,我覺得這也是未來很大的方向,為什麼未來很多的創業中心在西北多一點,主要是因為未來算力占到一半我不确定,但是我蠻有信心可以占到20%到30%的消耗。我們也非常看好這一點。至于剛才說的空置,之前投了很多自動駕駛企業,相對來講需求也是很大的,在場如果有哪些産業基金想要算力招商的話,歡迎會後聯系。

徐曉:AI和新能源的結合無外乎三種,一種是把AI用在新能源上,第二是把新能源用在AI上,第三種是AI和新能源最後結合變成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樣的新東西,可能超出我的認知範圍。

把新能源用在AI這個比較好了解,我覺得AI的整個産業鍊上,如果說AI是大腦,新能源是血液,相當于它是驅動大腦、心髒和身體運作的動力來源。我們機構内部沒有專門把新能源這個賽道列出來,我們内部列的是能源這個賽道,我們覺得AI用在能源上會超出AI用在新能源上。

我們可以看到AI大量的應用還是用于電網的智能化和數字化上,我們認為還是有非常大的機會,包括儲能上BMS、EMS上未來的軟體疊代都會充分應用AI的技術,AI本身還是需要時間的,雖然說現在AI已經有根本性的進步,但是本質上講沒有脫離當年圖靈架構的範圍,距離變成人或者智慧化的東西還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如果有一天AI能夠變成像人一樣的東西,可能AI加新能源的結合就會變成第三種不知道什麼鬼的新東西了。

劉琳(主持):感謝各位嘉賓,剛才各位嘉賓發表了非常專業的觀點,基本上都認為人工智能技術和新能源産業已經開始擁抱,但也有嘉賓覺得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術擁抱的不夠猛烈,但是不管怎麼樣,最後表态兩者的擁抱會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緊密。

總結看來,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新能源提升了生産效率,提高了能源使用率,降低了營運成本,另外一方面,新能源産業也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更多的應用場景,這是完美的融合,未來必将對經濟的發展産生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最近幾天嘉賓們講的非常多的一句話,新能源的未來一定、仍然值得我們期待。雙碳與新能源圓桌對話到此結束,感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