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作者:南昌西湖釋出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記者:尹思源

辦一張養老一卡通的會員卡,就可享受高額折扣并返還高額利息;交納本金越多,養老項目折扣就越大,甚至還能退本金;每滿一年贈送10%左右的床位補貼券,合同期滿後,還将返還本金并現金回購補貼券……

正是這些高折扣、高返現的“誘餌”,讓許多老人辛苦一生攢下的養老錢打了水漂。不時曝出的此類非法集資詐騙案件,剝下了養老服務騙局的華麗“畫皮”:

預收高額費用卻難以履行合同義務,聽起來很美的“旅遊養老”“養生養老”“終身養老”,實則是觊觎老人錢财的“龐氏騙局”。

行業如此混亂,水如此之“渾”,亟須治理整頓!

民政部等七部門近來出台指導意見,對養老機構預收費進行細化監管,算是掐住了養老行騙這條毒蛇的“七寸”,可望為養老“錢袋子”再紮一道“安全繩”。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大陸已步入老齡社會。國家财政和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社會化養老應運而生,行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一些居心叵測者,卻将目光瞄上了人們養老的“錢袋子”。

“高額返息,到期退還本金”“辦理會員卡,享受旅居養老服務”“一次付費,終身服務”……諸如此類的宣傳,讓很多老年人為之心動。殊不知,這些宣傳背後,竟藏着精心算計。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民政部釋出過這樣的案例:

湖南一家養老公司宣稱,可辦理“全國養老養生一卡通”會員卡,憑卡打折享受公司在多地的服務;若卡内資金不消費,一年後還可返還利息。這家公司在兩年半時間内,為160多名老年人辦理了會員卡,收取費用1200多萬元。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家公司根本沒有相關經營實體,老人所交的錢款,都被胡亂揮霍掉了。

河南某養老服務公司在全國多地設立集資點,以籌建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養老公司等名義,大肆推銷會員消費卡、預約股權認購,向6000餘人非法集資5億餘元。後來資金鍊斷裂,至案發時仍有3.6億元未能兌付。

類似案例表明,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希望享受低價格、高品質養老服務的心理,打着養老服務的幌子,以辦卡、充值、預定床位、提供最低生活保證金等方式,誘騙老年人預先充值、诓騙錢财。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養老領域的這些亂象,很關鍵的一環是預收費。瞄準養老亂象管住了錢,也就掐住了以養老行騙的“七寸”。

民政部等七部門近期出台的《關于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的指導意見》,着眼于規範養老機構的預收費行為,從源頭加強治理。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指導意見共四部分14項,對養老服務領域中容易引發糾紛的問題,對預收費作出細緻規定。主要看點有:

規定收取要求。意見對預收費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将養老服務費、押金和會員費全口徑納入監管,并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管理。提出養老服務費預收的周期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對單個老年人收取的押金最多不得超過該老年人月床位費的12倍。

限定使用用途。意見明确,押金除辦理退費、支付突發情況下老年人就醫費用、抵扣老年人拖欠的養老服務費或者應當支付給養老機構的違約金、賠償金等情形外,不得支出。明确預收費的限制性規定,確定專款專用。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明确協定管理。聚焦容易引發糾紛的問題,對簽訂協定、告知風險、開具發票、退還費用、解決争議等環節進行規範,最大程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破解“退費難”方面,意見提出,對符合服務協定約定退費條件的預收費用,養老機構應當按照約定及時退費,不得拒絕、拖延。

養老産品“金融化”對老人極具吸引力和欺騙性,部分職能部門監管存在客觀困難。意見着眼于全過程監管,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讓老年人頤養天年,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夢想。

成書于漢代的《禮記·禮運》中,就有了“老有所終”的養老理念。

掐住養老行騙的“七寸”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貫徹落實。一個好的政策制定出台後,高質高效落地就是關鍵。讓老年人安享晚年,首先得守好養老的“錢袋子”。

徒法不足以行。七部門的意見提供了原則性指導,具體實施仍需進一步細化。相關部門要加大對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日常檢查,對侵害老年人權益的非法集資行為必須主動出擊、露頭就打、“打早打小”。

守望好養老的“錢袋子”,老年朋友及家人也需擦亮雙眼,增強風險防範意識,警惕“高額回報”“終身養老”等不實宣傳。購買服務後,要妥善保管好發票或者其他消費憑證,發生消費糾紛時依法依規主張權利。

讓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開展知識普及宣講活動,用老年人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和方式,提高老年人群體防範風險的能力,切實斬斷伸向養老“錢袋子”的黑手,更好保障老年人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題圖漫畫:潘紅宇)

來源:新華社“千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