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分半 | “星星”背後的“影子”

作者:華龍網

重慶沙坪壩某國小,二年級安靜的課堂,被一陣突如其來的椅子拖拽聲打破。學生甯甯突然站起來,指着窗外,緩慢地重複:“飛,飛。”十幾雙孩子的眼睛,偷偷瞄向教室角落的莊雪。莊雪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背,随即牽着一起走出教室。

甯甯,是一名有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孩子,類似突然起身或拍桌子的情形,時常發生。

而莊雪,則是甯甯的“影子老師”。“影子老師”,顧名思義,就是如影随形般陪伴着孩子的老師,也叫特教助理、陪讀老師。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像甯甯一樣的孩子,正進入普通學校“随班就讀”。幫助他們融入群體的“影子老師”,成為不少家長的選擇。

然而,受雇于家長的“影子老師”目前仍屬于市場行為,尚未納入學校管理機制,在學校陪讀的過程往往陷入身份不明的尴尬處境。

四分半 | “星星”背後的“影子”

迷茫的時候,莊雪會選擇看書。

01

被拒之門外的人

甯甯能進入普通國小,還有“影子老師”在旁支援,在王靜看來,本身已經足夠“幸運”。

又是一年國小公招,王靜早早聯系了家附近的學校,說明女兒情況後,校方提出了他們的顧慮——“我們隻接受直系親屬的陪讀。”王靜知道,這個學校進不去了。

王靜和丈夫,都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家裡偌大的書櫃,一大半放着兩人各個時期獲得的獎杯和證書。但女兒可可到了上學的年紀,卻始終學不會十以内的加減法。直到确診可可是孤獨症譜系障礙後,他倆幾乎三天沒睡着覺,半夜坐在書房發呆。

看着熟睡中的可可,夫妻倆決定要全力支援女兒治療和幹預,首先要解決的,便是上學的問題。在多方了解後,王靜萌生為可可聘請“影子老師”的打算。

《重慶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進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逐漸建立助教陪讀制度,為孤獨症兒童更好融入普通學校學習生活提供支援。

然而,能接受“影子老師”進入課堂陪讀的學校并不多。王靜吃了無數次閉門羹。“幾乎學校都會問,怎麼保證讓陌生人進入學校的可控性。”不得已,王靜一次次地解釋、保證。幾番周折,“影子老師”終于随可可入了校,直到一通電話的到來。

班主任在電話裡說得很委婉,表示有家長希望能和她聊聊。

“他們覺得可可會拖累班級進度,問我可可萬一打傷了其他孩子怎麼辦、誰來負責,覺得’影子老師’在是不是搞特殊化……”面對家長們的質問,王靜淚水瞬間奪眶而出。“那一刻,感覺我的孩子是洪水猛獸。”

立場不同的家長,站在楚河漢界的兩端。争執下,有人開口:“既然孩子有問題,為什麼不送去特殊教育學校,如果她需要一個陌生人全程陪讀,是不是本身就不适合待在這裡?”

王靜沒想到,“影子老師”的存在,會成為孩子病情的佐證。“讓一個孤獨症孩子融入社會的最佳方式,不就是在正常社交環境中成長嗎?”

最終,無奈之下,王靜解聘了“影子老師”。可可獨自上學幾天後,王靜再次被老師叫去談話。可可突然在教室尖叫,吓到其他小朋友,班主任希望王靜能給出完善的解決方案。

多方協調後,王靜決定陪讀一段時間,課餘帶可可去幹預康複機構針對上學做專業個訓。并認真考慮一下可可就讀特殊教育學校的必要性。

“影子老師”被學校拒之門外,在莊雪看來,是一件“常事”。2019年,有三年特教經驗的莊雪轉行做“影子老師”,為了順利入校陪讀,她會主動提供教師資格證、行為技術員(RBT)、融合教育基礎證書等,“但有時還是會被拒絕,之前有學校要求我去派出所開具無犯罪證明。”

四分半 | “星星”背後的“影子”

李李為小朋友制作的提示卡。

02

教孩子适應規則

一年級的時候,奇奇頻頻出現不聽從指令、情緒不穩的狀況。上到二年級,他有了自己的“影子老師”李李。

作為特教助理,李李跟了奇奇一年,她有一套學生桌椅,安排在奇奇座位附近,友善就近提醒他上課注意紀律。李李每天會在校門口等待奇奇,然後一同進教室;下午放學後,李李會單獨輔導奇奇完成作業,再将奇奇一天的情況和分析發到溝通群裡,友善奇奇父母了解進展。

因為奇奇媽媽不願孩子被特殊看待,李李一直隐藏自己的身份。在和班主任統一口徑後,面對其他小朋友的好奇,李李會說自己是檢查紀律的老師,如果有問題也可以找她。

但奇奇的“不同”,也逐漸被其他小朋友發現。

“有的小朋友會問,為什麼和奇奇說話,都不理人?為什麼奇奇朗讀課文時語氣和大家不一樣。”李李會用講故事的形式,和小朋友們解釋。比如,每個小朋友都是一朵小花,有的小花會遇到蟲子,長得有點不一樣,但隻要我們幫助他,慢慢地施肥,他就會越來越好。

作為“影子老師”,李李的主要任務是觀察奇奇,了解他的思維邏輯,在奇奇表現出明顯抗拒後,找出行為原因,調整他的行為。

奇奇對鈴聲敏感。剛開始時,鈴聲一響,老師還沒說下課,奇奇便獨自沖出教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李會先給視覺提示卡和口語輔助,之後再請其他小朋友來“帶領”奇奇上課下課。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奇奇熟悉班級同學及執行他人指令,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小朋友們的責任感和同理心。

根據特殊教育的理念,像奇奇一樣的孩子,在感受世界時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倘若不被了解會更容易産生誤解。“影子老師”的專業能力就是“行為分析”和“恰當的引導”,幫助特需孩子适應日常社會規則。

這也是奇奇媽媽聘請李李的目的,如果奇奇在普校能學習到課本知識是意外之喜,主要是希望培養奇奇日常生活的能力,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了解社交規則。

在一場特需兒童的家長交流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講出了共同的期待:根據孩子病情程度不同,希望從“有生活自理能力”,到“交到朋友”,最終能讓孩子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普通孩子一樣融入于社會。

畢竟,父母都會老去。

但他們心裡也清楚,這一心願的實作并不容易。

四分半 | “星星”背後的“影子”

在部分機構“影子老師”專業教育訓練上,影子老師退出全機制是其中一門課程。

03

被外界褒貶不一

特教專業畢業的方方有過無數個想要放棄的瞬間。“你會發現,什麼人都能來做‘影子老師’,不專業的人會加深外界的偏見,是以剩下的人隻能一邊‘背鍋’一邊幹活,真不知道是什麼能讓我堅持到現在。”

被誤解的時候,她曾無數次自問,是否還有繼續堅持的必要。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方方連上廁所都需要争分奪秒——曾經出現過孩子在她上廁所期間跑出教室的情況。

在一次聚會中,方方剛介紹完自己工作,有人接話:“這不就是保姆嗎?”空氣裡有短暫的安靜。方方想解釋又覺得沒必要,巨大的疲憊感包圍了她。

她靠在椅子上,轉行的念頭繞了一遍又一遍,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

方方掰着指頭數,去年,在陪讀孩子達到退出标準時,孩子媽媽握着她的手,五分鐘都沒說出話,最後哽咽着說了謝謝;更早之前,有孩子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小女生,指着方方說是她,還沒來得及問為什麼,便聽到了“喜歡”……“可能就是這些瞬間吧,讓我想離開的時候又舍不得。”

但也不是所有特需家長,都和“影子老師”能相處融洽。何越便是聘請“影子老師”的抗拒者,她曾在一個月内為孩子換了5名“影子老師”,原因并非她挑剔。

有人面試時說得天花亂墜,真上手時發現一竅不通;有人陪讀到一半,撂攤子說無法應對;還有人上了兩天班,又說要增加費用……一來二去,何越煩到極點,她自認每個月6千多的工資并不少,還可以按學期提前結算。

方方承認,出現這些情況,很大部分原因是行業剛剛興起,沒有通用的資質認證和考核方式,許多人都是“摸着石頭過河”。

随着融合教育“全覆寫、零拒絕”政策落實後,越來越多的特需孩子走入學校,“影子老師”的需求正逐年增加。在市場大量需求下,國内不少機構都開辦相應的特教助理教育訓練課程。

在重慶市智協主席何躍看來,未來可以以殘障人士就業輔導員為例,在特需兒童求學巨大需求的前提下,由國家新設工種以此規範,比如2020年2月,人社部出台檔案增設“殘障人士就業輔導員”工種,以及時協調解決殘障人士就業後面臨的困難,提高殘障人士就業穩定性和就業品質。

對此,方方迫切希望能由國家出台相關政策,明細行業标準,使之規範化,“市場的良莠不齊是導緻外界褒貶不一的根本原因。”

04

願望是“被失業”

“随時準備失業的影子老師,才是最好的影子老師。”這句話出自上海“影子老師”項目發起人, “遊語教育”機構負責人戴玉蓉。

在部分機構“影子老師”專業教育訓練上,影子老師退出全機制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位列其中。

莊雪有過兩次成功的退出經驗,與社會中大部分職業不一樣,每次“失業”,她都挺開心的,對她而言,“失業”意味着成功,也是對她付出的認可。

甯甯不是莊雪職業生涯中接觸到的最大挑戰。近年來,随着診斷水準的提高,孤獨症、多動症等精神障礙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在衆多有陪讀需求的孩子中,甯甯接觸的還是以孤獨症為主,其中,牛牛是最難溝通的一個。

高功能孤獨症患者的牛牛,有不少行為問題。甯甯手背上還有幾個淺淺的指甲印,是牛牛訴求沒得到及時滿足後,掐她手留下的。

牛牛不知道怎麼表達内心想法,看到小朋友們聚在一起玩時,他想加入,便沖過去将玩具拿走;别的孩子過來拿,他立刻表現出明顯的抗拒。

莊雪便成為溝通的橋梁,她将牛牛扶起來,耐心安撫後将玩具還給其他小朋友:“牛牛不是想搶玩具,而是想和你們一起玩,但是他成長得比較慢,還不知道怎麼做,大家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嗎?”

時間久了,會有孩子主動過來詢問牛牛要不要加入。平時,莊雪會觀察班裡哪些孩子富有耐心、樂于助人,便會引導牛牛與他們接觸,逐漸建立友誼。

效果立竿見影,半年後牛牛出現很大進步。慢慢地,他能遵守紀律、聽從集體指令,還交到了朋友。偶爾出現一些特殊情況,老師也能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他已經不需要影子老師了。

雖然受政策影響,學校不能拒絕孩子的入學,但莊雪并不建議所有特需孩子都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影子老師’ 作用始終是有限的,部分學校的融合教育條件還不成熟。

莊雪希望,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後,孩子們還能接着學習,在特殊教育學校職教部(班)或職業學校特教部(班)學到一技之長,可以養活自己,畢竟,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所有的孩子最終融入社會。

如果還有什麼心願的話,莊雪笑了笑,那就讓我多“失業”幾次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華龍網 唐雨/文 受訪者/圖 董進/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