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菜到底該選哪種油?兩招教你健康吃油

作者:新街派 生活報

平時家裡做菜

肯定少不了用油

但做菜到底用什麼油更健康?

我們應該怎麼選?

做菜到底該選哪種油?兩招教你健康吃油

答案很簡單,隻需記住兩點:

  • 優先選擇植物油,時常換着吃;
  • 看煙點。

為什麼食用油建議

時常換着吃?

一句話總結:時常換着吃能攝取更多種類的不飽和脂肪酸,更健康。

我們平時用的食用油可分為植物油和動物油:

  • 常見的植物油: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等;
  • 常見的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奶油(黃油)等。

脂肪的化學結構是甘油三酯,就是一個甘油分子上連接配接着三個脂肪酸。根據結構的不同,脂肪酸又分為兩大類: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

不同的食物油,它們最主要的差別就是這些脂肪酸的組成會有所不同。根據大陸《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2022)》的推薦,飽和脂肪酸需要控制攝入量,不飽和脂肪酸反而應該适當多攝入一些。

簡單來說: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建議優先選擇植物油。

做菜到底該選哪種油?兩招教你健康吃油

由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常見的食用油,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差較大,很難找到完全符合三種脂肪酸組成的單一油脂,而長期食用單一油脂,可能會影響營養平衡。

總結一下,食用油建議優先選擇植物油,并時常換着吃,這樣可能達到比較完善的結構。但有兩種植物油不要選,椰子油和棕榈仁油,它們的飽和脂肪酸比動物油還高。

為什麼選食用油要看“煙點”?

平時用油炒菜的時候,很多人還有一個直覺且讓人頭疼的感受——冒煙。

在油的加熱過程中,開始冒煙的溫度叫作“煙點”。油冒煙的時候,油煙裡會含有丙烯醛,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很強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油煙跟空氣中的那些霧霾顆粒一樣,也會增加肺癌風險。

在做飯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不同的做法,選擇不同煙點的油。比如,爆炒煎炸的時候溫度高,選擇用煙點高的油,涼拌溫度低,可以選用煙點低的油。

做菜到底該選哪種油?兩招教你健康吃油

△常見油脂的煙點

講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要問了,這麼多種油,煙點都不一樣,根本記不住呀,怎麼辦?

教大家一招,直接選用煙點高的油,煙點越高,可使用的場景就越多。

另外,食用油煙點的高低跟油脂的加工工藝息息相關,通常“精煉”過的植物油煙點更高。這是因為油脂經過精煉之後可以去除其中可能存的雜質,大大提高煙點。比如大豆和花生的粗油煙點在160℃左右,而精煉之後能夠達到230℃以上。

如果看到“初榨”“特級初榨”“冷榨”字樣的油,就不要用來炒菜、油炸等溫度比較高的烹調了。因為它們沒有經過精煉處理,油裡有很多的多酚等抗氧化物質,味道很香,但煙點就比較低,用來涼拌還是不錯的。

最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盡量不要爆炒!

因為爆炒時的溫度通常在180℃到240℃,基本上常見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煙點都不超過240℃。這就意味着,爆炒容易産生大量的油煙。

做菜到底該選哪種油?兩招教你健康吃油

最後,再總結和強調一下選油的重點:

  • 優先選植物油,時常換着吃,保證不飽和脂肪酸的多樣攝入,更健康;
  • 平時炒菜和油炸較多,優先選精煉植物油,煙點較高;平時涼拌較多,可選用初榨、初級冷榨、特級初榨植物油。

來源:科普中國、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