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作者:考古研史

2012~201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在淮北柳孜運河遺址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發現了運河河道、河堤、石築橋墩、河道中間的石闆路、道路、建築址和木船等遺迹。出土大量反映唐宋時期社會生活的遺物,其中以來自南北方不同窯口的瓷器為多。

本次淮北柳孜發掘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出土了大量瓷器,時代跨度自唐代早期到明清時期。涉及窯口也是覆寫中國的南北方,有黃釉瓷、白釉瓷、黑釉瓷、青白釉瓷、青釉瓷、白釉彩繪瓷等。根據用途可以分為生活用具、陳設用具和娛樂用具。器形有碗、盞、盤、壺、罐、器蓋、洗、盒、盞托、爐、杯、枕、水盂、缽、硯台、人物俑、動物俑、擲杯、棋子、骰子。根據器物的釉色、胎質、器形可以初步判斷這些器物的窯口。

黃釉、青黃釉

黃釉、青黃釉器類,主要有碗、盞等。有的黃釉中帶白色斑點,施釉至器物上半部,黃褐色胎夾砂,多厚重,且胎體施白色化妝土。内底一般有三個支釘痕迹。餅底部有繩切割的痕迹。有些黃釉泛青,或是出現脫釉現象。這種黃釉瓷應該是唐代中期壽州窯或是蕭窯的産品。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黃釉盞

青釉系列

A型青釉盞,斂口、圓唇、弧腹,玉璧底。青釉,釉不及底。灰胎,胎粗。有的因為溫度的問題産生黃褐胎。具有長沙窯瓷器的一些特征,應該是屬于唐代中期長沙窯系的産品。D型、E型、Fa型、Fb型青釉盞都是青釉,除圈足脊未施釉外多數都是滿釉。青灰胎較細膩,圈足且矮小,足脊有窯沾。具有北宋早期臨汝窯的特征。甲類A型青釉碗,青釉、敞口、斜直腹、玉璧底。青釉較薄,釉不及底,足根部有刀切割的痕迹。灰胎比較細膩,且胎體表面多泛淡紫色。器内外均有長條形支釘痕迹,一般是8~10個。應該是屬于唐代中期越窯的産品。

甲類B型青釉玉璧底碗與A型略有差别,施釉稍厚,且厚薄不均,釉青中泛淡黃色,釉施至足根部。胎多黃褐色,稍粗,多數施白色化妝土。足跟部同樣有刀切割的痕迹。很可能是屬于浙江婺州窯的産品。因釉層厚薄不勻,常常凝結成芝麻點狀,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裂紋密布,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黃色的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乙類青釉碗是一類比較特殊的瓷器,總體是青釉泛白色,釉稀薄接近透明釉。灰胎比較細。多為高圈足,口沿主要是斂口内凹和侈口兩種。這應該是南方某窯的産品,但尚不知具體窯口。丙類A型青釉碗的器形比較大,敞口,尖圓唇,弧腹,大圈足。釉色屬于比較純正的青色,灰胎細膩。具有越窯秘色瓷的特點。

丙類B型Ⅰ式、C型、D型和E型青釉碗,多數都具有宋代越窯的特征。在金元時期地層中還出土少量釉色青似玉、且厚的龍泉窯瓷片。青釉印花碗中A型碗内印大菊花青釉不是太純淨,青灰色胎含少量雜質,這些印花瓷碗應該是北宋仿耀州窯的臨汝窯産品。C、D型碗是纏枝團菊紋飾,分兩種,一種釉比較純淨,足底刮釉,足心有釉,應該是陝西耀州窯的産品,另一種釉不是太純淨,青灰色胎含少量雜質,應該是臨汝窯的産品。Eb型青釉劃花碗,青釉變得純淨,青灰色胎也細膩了許多,且足脊有刮油的現象,外足心施釉。這應該是耀州窯的晚期産品。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青釉碗、盞、罐、壺

白釉系列

A型白釉碗,瓷口、圓唇、弧腹,餅底。白色釉不及底,黃褐色胎粗。具有唐代中期河北邢窯粗白瓷的特點。D型和E型白釉碗的釉質精細,白度很高,但有的積釉處泛藍色。白胎,胎質細膩,凸唇為主,多是玉璧底。屬于唐代中晚期邢窯精細白瓷。可能有的還有定窯的瓷器,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做進一步的成分分析才能判斷。Fa、Fb型白釉碗的釉色白中泛黃,釉色沒有光澤發澀,釉不及底,黃褐色胎夾砂。應是宋代蕭窯的産品。蕭窯在隋唐時期生産青瓷和黃釉瓷,在北宋時期則開始燒造白瓷。E、H、I型白釉碗應該屬于同一個窯的産品。白釉,釉不及底,施白色化妝土,有的甚至通體施白色化妝土。胎有青灰胎和黃褐胎兩種,胎比較緻密。圈足多高且厚,有的足底有墨書。這三型的瓷窯具體歸屬尚不明确,但可以判斷是北宋時期北方的窯系。應該是屬于河南或是山西的窯口。

K、L、N型白釉碗屬于一類窯的産品,有的顔色比較統一均勻,釉不及底,沒有施化妝土。有青灰色胎和黃褐色胎兩種,較緻密。應該是北方金元時期的産品,其中有不少是仿造定窯的民用瓷器。Mb型式白釉碗,白胎細膩,胎體較薄,是金元時期定窯的産品。A~D型白釉盞,白釉,黃褐色胎較粗且厚。口沿也比較厚,餅底。是唐代中、晚期河北邢窯的民用粗瓷。E~G型白釉盞,白細膩,釉不及底為主,有的足心施釉。白胎精細。玉璧底較多,也存在寬圈足。唇口較多。是河北唐代中期至五代時期邢窯的産品。有的晚期白釉盞有可能是定窯的産品。

L型的白釉盞,器形小,白釉白胎,胎體輕薄,胎比較細膩。時代比較晚,應該是北方産品。M型的盞多是白釉澀圈盞,黃褐色胎為主,較粗。挖足過肩較多。屬于金元時期北方某省的産品。A~C型白釉盤,其中A、B兩型的白釉盤有出筋葵口的産品。C型是平底。這三型的胎都有白胎、青灰胎和黃褐色胎,胎體比較輕薄,造型幹淨利落。具有定窯的特征,但胎不純,釉色不是太純。應該是仿造定窯的産品。其他形制的盤應該是北方某省的窯口。A型白釉盆應該是河北唐代中期邢窯的産品。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白釉盞

白釉印、劃花器

A~C型白釉印花盤,白釉白胎,胎體輕薄,印花多樣。具有金元時期的定窯特征。是典型的定窯産品。甲類白釉劃花盤同樣是白釉白胎,胎體輕薄。簡單的劃花反映了金元時期定窯的風格。乙類白釉劃花盤,白釉灰胎,或黃褐胎。胎上飾白色化妝土來掩蓋胎體自身的缺陷。應該是河南地區仿制定窯的産品。有的像鶴壁集窯的風格。A型印花碗是白釉白胎,胎體輕薄,碗内印菊花等紋飾。是金元時期定窯的産品。A~C型劃花碗則是具有仿制定窯産品的顯著特征,是白色化妝土,劃花花紋。尤其是A型白釉劃花盞,器形小,白釉灰胎,碗内篦劃花紋飾。具有類似于河南鶴壁集窯的特點,或是河南其他類似的窯口産品。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白釉印花盤

白釉彩繪瓷器

白釉彩繪包括白釉黑花、白釉褐彩和紅綠彩三大類。其中白釉黑花和白釉褐彩瓷器應該是屬于磁州窯系的産品。主要時代是金元時期。生産白釉黑褐彩瓷器的省份比較多,有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這些産品中很可能還有河南禹縣扒村窯和山西八義窯的産品。在白釉褐彩碗内底彩繪“王”“元”等字。這些類型在淮北地區的烈山窯也有類似的産品。紅綠彩瓷器主要是碗、盞、盤和人物俑。時代集中在元代,少量是金代晚期的産品。目前生産紅綠彩瓷器的省份有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而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這些紅綠彩應該主要來源于這幾個地區,尤其是河南地區。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白釉褐花盞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紅綠彩盞、人物俑

青白釉瓷器

目前全國生産青白釉瓷器的主要有兩個地區,一個是江西景德鎮,另一個是安徽繁昌。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釉瓷器種類比較多,青白釉比較純淨,白胎細膩無雜質。主要是碗、盤、盞、壺、缽、器蓋、俑等。裝飾紋樣有印花、劃花兩種。有的碗底墨書“呂”“馮”“劉”“王”“梁”“大安”“太尉安女”等。還有印花文字,如“宋”“詹”等,比較有特色。這些文字既表示一種制作瓷器者的姓氏,也表示一種祝福。尤其是“大安”,有可能有兩種含義:第一種表示祝福,表示平安。第二種表示年号。

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在1085~1094年,遼國使用該年号共10年。西夏國主李秉常在1075~1085年也用大安年号,曆時11年。金世宗第七子完顔永濟即位,第一個年号是大安。大安這個年号從1209~1211年,共用3年。金世宗的時代屬于金代晚期,通濟渠基本屬于半廢棄狀态,也不可能是金世宗時期。最有可能的是遼道宗和西夏李秉常兩個人的年号。但根據目前發表的資料來看,西夏地區尚未發現青白瓷的資料記錄。而在遼上京、中京和東京等地區發現很多青白瓷産品。是以這些帶有“大安”字樣的青白瓷很可能是進貢給遼朝或是用于榷場邊境貿易的。

那麼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瓷是來自江西還是安徽本土的呢,通過比較可知,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青白瓷主要來自于景德鎮窯。繁昌窯主要發掘地區是柯沖窯,而柯沖窯的釉色是青白中泛黃,不太純粹。與柳孜遺址出土器有很大差别。然而駱沖窯之前發掘過,且報道的釉色和胎質與景德鎮的比較接近。是以也不能排除其來自駱沖窯的可能。但主體瓷器應該是來自江西景德鎮窯。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青白釉枕、劃花碗

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生産的地區比較多,也比較雜,南北方都存在。甲類黑釉小碗、A~D型盞均是黑釉,釉面光潔,釉不及底。有的瓷盞口沿的釉色泛紫,這應該是施釉薄和窯溫造成的。灰白胎,胎質較細。足的變化有隐圈足、矮圈足和近似假圈足三類。這種釉和胎在江西吉州窯可以找到相似的産品。尤其是這種精細的灰白胎在吉州窯應用較廣。A、B型黑釉碗總體也是胎體輕薄,施黑釉較薄,釉不及底,釉面烏黑無亮光,灰白胎,叩之如金屬聲清脆。器壁自口沿向足底逐漸加厚,高圈足較厚。這是吉州窯的典型特征。乙類黑釉小碗、A~E型盞,均胎體厚重,施釉厚,釉面光亮,玻璃質感。胎分青灰胎、灰白胎、黑胎,或是在胎體外表刷一層紫黑色的護胎釉。

福建建窯的産品一般特征是胎含鐵量高,一向有“鐵胎”之稱,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形式,圈足小而淺,修胎草率有力,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根據建陽縣水吉鎮幾處窯址的發掘得知,出土産品多是北宋時期,少數是南宋時期的。對比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乙類黑釉小碗、盞可知,其與建陽本地的産品還是存在差别的,并且柳孜運河遺址的乙類黑釉小碗、盞的時代多是南宋以後。雖然器形上北宋建窯生産的束口碗與柳孜的相同,但時代差别太大。更何況柳孜乙類黑釉小碗、盞的胎體多施護胎釉,釉面無花紋,少量可見“兔毫”的迹象。是以柳孜出土的應該是金元時期北方模仿建窯生産的瓷器。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黑釉盞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窯系的産品,如在唐代中期地層中出土的醬釉盤和碗,醬釉,紫色胎,内底無釉,平底内凹者居多。第一次發掘出土較多,此次出土較少。形制和蕪湖東門渡窯相近。東門渡窯屬于宣州窯。出土了一些絞胎瓷器,有絞胎缽和絞胎球。其中絞胎缽外施黃釉,胎是由黃、褐相間的粗胎攪在一起。這應該是金元時期河南鞏縣地區的産品。還出土了一些三彩瓷器,主要出土于唐代地層,有三彩獅子俑、三彩缽和三彩盤等。這些可能是河南鞏縣黃冶窯或是陝西黃堡窯的産品。出土了一些白釉剔花瓷器,可能是河南登封窯的産品。還有柿釉瓷器,出土比較少,應該是定窯的産品。總之,柳孜運河遺址出土的瓷器種類相當豐富,瓷器種類涉及窯系南北都有,時代跨度之大是一大特色。說明當時柳孜鎮的重要性和繁榮程度。

宮希成:來自運河遺址的瓷器衆生相

三彩獅子

目前全國沒有哪一處遺址能像柳孜運河遺址一樣集中出土的瓷器這麼豐富、種類這麼多樣。說明柳孜運河遺址是唐宋時期商品流通之地,也是集散之地。據文獻記載,柳孜在唐宋時期就是一處重要的城鎮和驿站,往來商旅較多,或是商品物流的中轉之地也很正常。通過對瓷器的研究可以得知當時瓷器流布的範圍和方向。另外還有一些不知道窯系的産品,期待以後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唐代地層中出土的瓷器帶墨書的文字比較少,常見的有“王”、“韓記”、“李”、“常”、“神”、“楊”等姓;兩宋時期出土的瓷器上墨書較多,仍以姓為多見,還有印花文字,如“宋”、“詹”等。元明清時期的瓷器也有墨書姓氏,也見到“……六年三月初,李二公元……”等内容。紅綠彩瓷器上更是題有警句“為争三口氣,白了少年頭”,“風吹前院,雨灑後庭”等。這些墨書題記主要有表示祝福的、制作瓷器者姓氏的、表示住宅的、表示使用者姓氏的、記述制作時間的等幾種情況。反映當時制作瓷器的“廠家”有很多,并且都在積極推廣自家瓷器,而題字則作為他們一種重要的商标。

除了瓷器比較豐富之外,在橋梁東西兩側還出土了大量石船錨,時代主要集中在北宋時期,唐代地層沒有發現,南宋地層中發現數量較少。石船錨主要有青石和火山石兩種。形狀有三角形、長條形和不規則形,錨眼有側穿和豎穿兩種。數量有一百餘塊,在約400平方米的範圍内集中出土這麼多石船錨,說明當時在柳孜地區往來的船隻較多。文獻記載當時運河是“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軸栌相繼”,說明當時運河上的商船往來不絕,異常繁榮。也說明柳孜地區自唐代就是一個重要的集鎮和驿站,是南北水路交通的重要地點,另外運河中出土的大量瓷器也說明柳孜地區是商品往來的集散地。

本文由孫莉、雷英摘編自 宮希成 主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濉溪縣文物事業管理局,淮北市博物館 編著《柳孜運河遺址第二次考古發掘報告》(全3冊)"結語"。内容略有删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