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作者:秋風說曆史

這一句令人費解的話語背後,隐藏着一段關于權力、陰謀和背叛的驚心動魄的故事。湯恩伯,這個曾經被蔣介石視為親信的國民黨上将,最終在日本的手術台上結束了他的一生。然而,蔣介石聽聞噩耗後的冷酷反應,讓人不禁質疑二人之間曾經發生過什麼沖突?這個一路被提拔重用的湯恩伯,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令蔣介石如此憤怒?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一、引子:地主少爺湯恩伯的命運轉折

浙江武義鄉下的一個小村莊裡,住着一戶地主人家——湯家。作為家中獨子的湯恩伯自小就被溺愛有加,在村子裡橫行霸道,打架鬥毆,簡直是個徹頭徹尾的小霸王。他的父親湯老爺雖有家财萬貫,卻從不管教兒子,反而由着他的性子肆意妄為。

1915年,16歲的湯恩伯在一次争執中,竟然下手殺人,這令他闊綽的家世遭到了嚴重打擊。為了逃避法律制裁,湯家不得不逼迫湯恩伯遠走高飛,抛棄妻子和兒子,獨自逃離家鄉。從這一刻起,命運之輪開始轉動,昔日的少爺貴公子注定要步入嶄新的人生際遇。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逃亡期間,湯恩伯靠打短工度日,颠沛流離于各地。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浙江富商董維祥相中,受雇作了董家的私人保镖。董老闆對這個彪形大漢的武力很是贊賞,甚至在不久後就帶着他一同遠赴日本打理生意。就在異國他鄉,湯恩伯命運的第二個轉折點到來了。

董老闆将在日本的生意全權交給了湯恩伯打理,這令他一夜之間從一個打工仔變成了富商。而不久後,他又結識了一位國民黨上将陳儀的義女王竟白,二人相過從甚懇,最終姘居在一起。看到湯恩伯的潛力,王竟白便為他向陳儀求情,希望能讓這個有為青年深造,踏上仕途。

就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浙江少年,憑借命運的垂青和不擇手段的做派,一步步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他不但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完成了深造,更是憑借裙帶關系被陳儀提拔為蔣介石的參謀。從這一刻起,湯恩伯徹底完成了階級的超越,踏上了一條鋪滿荊棘的仕途之路。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二、上升篇:憑借裙帶關系步步高升

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後,湯恩伯的仕途便如雨後春筍般迅速開展。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他那出色的裙帶關系網。

1926年,在王竟白和其父親陳儀上将的大力撐腰下,湯恩伯與蔣介石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年,蔣介石剛剛被孫中山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而湯恩伯則成為了他年輕有為的參謀之一。由于同是浙江人,又是日本同校的學長學弟,兩人很快建立起了扭扭捏捏的信任關系。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次年,在蔣介石發動曆史上著名的國共内戰時,湯恩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親蔣的立場。他成為了第一批被派往前線鎮壓共軍的國民黨将領。盡管軍事經驗有限,但憑借着過人的狠辣手腕,湯恩伯在平亂行動中很快出類拔萃。

1931年,蔣介石将晉綏地區的根據地交予他掌控。在這片充滿遊擊隊的土地上,湯恩伯秉承着"殺光、燒光、打光"的三光政策,對待共産黨員和老百姓可謂是無情無緒,血淋淋的暴行遍及各地。正是這種狠辣作風,赢得了蔣介石的青睐,也讓湯恩伯在短短數年便一躍成為國民黨軍中的一員大将。

進入抗日戰争時期後,為了向蔣介石展現自己的能力,湯恩伯毫不手軟地将三光政策這把殺人利器也對準了日軍。他率領的國民黨軍隊兇殘無比,每到一處便如餓殍食臍般摧殘老百姓,以緻民不聊生。就連他的好友兼特務頭子戴笠,見到這等慘狀也不禁感歎"甯可日本人來,也不要湯恩伯的部隊"。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盡管如此,在蔣介石眼裡,湯恩伯依舊是他最得力的幹将之一。在1938年至1944年間,湯恩伯多次參與了著名的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重大抗日戰役,屢建奇功。尤其是在武漢會戰中,他的部隊孤軍奇沖,與日軍死死糾纏數月,最終赢得了蔣介石的嘉獎。

然而就在随後的豫湘桂戰役中,湯恩伯的軍事才能卻暴露了無疑。這場戰役,他指揮嚴重失當,導緻國軍傷亡慘重,幾乎半數被殲。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逃命過程中,這位身穿華服的大将竟不得不扮作散漫邋遢的車夫,狼狽逃亡。

縱觀湯恩伯的仕途,他之是以能夠憑一己之力走到這個高度,固然有着一定的個人作為,但更多的是依仗了女人和裙帶關系這把利器。從靠富商董維祥發家緻富,到憑借王竟白的助力結識陳儀和蔣介石,再到後來依附蔣介石瘋狂肆虐......裙帶關系無疑是湯恩伯距離權力中心最有力的工具。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三、沖突起因

盡管湯恩伯憑借裙帶關系和狡黠手腕,一路攀登至國民黨軍中高層,但其個人品德和軍事能力卻一直存在嚴重缺陷,這終于在後期引發了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決裂。

首先是湯恩伯對待平民百姓的暴虐無道。作為國民黨軍中"三光政策"的最堅定擁護者,湯恩伯在鎮壓共産黨時從未手軟過。無論是戰前在晉綏地區,還是抗戰期間各地,他所到之處無不殘酷屠殺、搶掠無辜。就連日軍入侵時,不少老百姓也甯可日本人來,也不願湯恩伯的部隊駐紮。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這種暴行不僅激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就連湯恩伯手下的部屬也對其感到敬畏有加。尤其是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失利後,湯恩伯為了避開群眾的報複,不得不披着夥夫打扮狼狽逃亡,這令他在軍中的聲望一落千丈。

其次,湯恩伯的軍事指揮能力也存在嚴重缺陷。在抗日戰争的前期,他參與的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雖然小有建樹,但到了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他的失策便導緻國軍損失慘重,幾乎半數陣亡。在随後的解放戰争中,湯恩伯更是連連失利,被解放軍的粟裕擊潰七次之多。

這樣的воен事挫折不僅暴露了湯恩伯的無能,也令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分量大跌。而更為關鍵的是,湯恩伯竟然在背後捅了蔣介石一刀,這才徹底決裂了兩人的關系。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事情還要從湯恩伯的恩師陳儀說起。作為國民黨的開國上将,陳儀曾是湯恩伯晉升的最大功臣。然而抗戰後期,陳儀卻對國民黨的腐敗和戰争決策越來越感到失望,暗自決定效忠共産黨。這個秘密很快被湯恩伯發現,他毫不猶豫地将此事告知了蔣介石。

1946年,陳儀被蔣介石軟禁,最終在1948年被處決。就這樣,湯恩伯為了向蔣介石表現忠心,竟然出賣了自己的恩師。這一行為無疑徹底激怒了蔣介石,他意識到湯恩伯根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詐小人,背信棄義是他的本性。從此,兩人的關系就像坍縮的大廈般無可挽回。

人證出賣親師,暴虐無道殘群眾,這兩宗罪行注定了湯恩伯在蔣介石眼中的下場。一個失去了人格和軍事能力的幹将,自然也就失去了繼續被重用的資格。這種種沖突的積累,終于讓湯恩伯迎來了他權力生涯的終點站。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四、引狼入室的奸細

當湯恩伯出賣了自己的恩師陳儀,向蔣介石告密時,他實際上也是在為自己插上了一把絕命的匕首。一旦蔣介石發現這番陰謀,湯恩伯的命運注定就将萬劫不複。

事實上,陳儀并非是湯恩伯第一次向蔣介石舉報同僚的對象。早在抗日戰争時期,湯恩伯就已經将目光鎖定在了另一位國民黨将領胡宗南身上。當時,胡宗南統帥的八路軍曾與共産黨的新四軍結成過臨時同盟,共同抗擊日本人。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作為蔣介石親信的湯恩伯,當然視這種做法為罪大惡極。他不顧事實,對胡宗南進行了誣陷,指控其"親共"、"做内奸"。在湯恩伯的誣告下,胡宗南最終遭到了蔣介石的彈壓和監視,被剝奪了一切軍權。

胡宗南隻是湯恩伯出賣同僚的一個開端。進入内戰時期後,他更是變本加厲,對身邊的國民黨将領大肆打擊報複。有目擊者回憶,當時湯恩伯辦公室裡擺放着一個特大号的鐵櫃,裡面裝滿了各種對同僚的控訴材料,簡直就是一座由奸證構築的"禍國彈藥庫"。

而湯恩伯背叛陳儀的做法,無疑是給自己扣上了"奸細"這個罵名的最後一錘。盡管陳儀是湯恩伯的恩師,曾為其在蔣介石面前多次求情,但出于私利,湯恩伯卻對其始亂終棄。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1946年9月,在湯恩伯的控訴下,陳儀被蔣介石軟禁在上海。兩年後,這位開國上将更是遭到了絞刑的命運。一切關于陳儀叛變的證據,都出自湯恩伯之手。甚至就連陳儀遭處決的消息,最先得知的人也是湯恩伯。

此事令蔣介石對湯恩伯徹底失望,意識到這個曾經的心腹實際上是一個陰毒小人。一個為了私利不擇手段、背信棄義的家夥,怎麼可能再托付重任?從那一刻起,湯恩伯在蔣介石眼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更令人忿忿不平的是,就在陳儀被絞刑的同一年,湯恩伯不僅毫無悔改之意,反而被蔣介石破格提拔為國防部長。這一切都是因為,湯恩伯趁機又向蔣介石告發了另一名國軍上将張學良,謊稱對方在"準備叛變"。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可見,陰謀詭計、出賣同僚,早已成為湯恩伯這個奸細固步自封的做事方式。他就像一頭被養肥的狼,被蔣介石無意中引入了軍營,結果卻在其中大吃大喝,禍害同袍。一旦真相大白,這頭狼自然也将遭到掃地出門的下場。

五、狡猾權謀的最終覆滅

當湯恩伯在背叛陳儀并出賣張學良後,獲得國防部長一職時,他以為自己已經徹底攀上了蔣介石的權力制高點。然而這位老謀深算的軍閥,卻在這個節骨眼上犯下了緻命的判斷失誤。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就在湯恩伯獲任國防部長的同年,即1948年,國共内戰的大勢已經徹底反轉。經過遵義會師後,毛澤東上司下的共産黨軍隊節節勝利,很快就将國民黨趕出了華北、華中等戰略要地。就連湯恩伯本人的老家浙江,也在這一年内盡數失守。

面對形勢的惡化,湯恩伯非但未能做出正确的軍事判斷,反而滿懷報複心理,企圖借機向老對手老上司發洩私憤。1949年初,他悍然提議對已被捕的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何應欽處以極刑。

這一瘋狂的報複行為自然招緻了蔣介石的嚴厲斥責。畢竟何應欽曾是國民黨最高軍事級别的上司,如此對待前輩顯然有失體統。然而湯恩伯置若罔聞,死不認錯。這令蔣介石對他的不滿終于到了爆發的地步。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就在同年4月,蔣介石向全國發出最後通牒,宣布撤離大陸,全力奪取台灣。而湯恩伯在這一關鍵時刻,卻突然發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軍令:不論軍民,一律禁止撤離中原地區。

很快,這一荒謬的指令便遭到了包括蔣介石在内的高層将領的全面反對。他們紛紛表示,如果湯恩伯死活不肯撤離,就等同于判了自己的軍隊死路一條。

面對如此強硬的輿論壓力,湯恩伯這個精于權謀的家夥終于現出了原形:他開始孤注一擲,暗中策動發動政變來對抗蔣介石。不過這一陰謀很快便被發現,最終導緻他在1949年5月被撤銷了國防部長的職務。

1954年,湯恩伯赴日本就醫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他五年前就該死

也就在這一個月後,蔣介石帶領殘餘的國民黨軍隊倉惶撤離大陸,開啟了漂流台灣的歲月。而湯恩伯在此役中卻扮演了一個十分可恥的角色:為了活命,這個狡猾的家夥竟主動向解放軍投誠,當上了叛徒。

1949年8月,湯恩伯被解放軍扣押,并在随後的軍事審判中被判處死刑。在那段驚心動魄的最後時光裡,這位曾幾近權力巅峰的奸臣終于徹底揭開了自己那張虛僞的面具:一個肮髒、貪婪、背信棄義的小人,一個禍國殃民的奸細。

結尾

當行刑的子彈擊中他的身體時,一個悲劇人生就這樣謝幕了。這是湯恩伯用權謀和陰謀織就的最終命運,也是他應得的、令人唾棄的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