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作者:中國旅遊地圖

#聚光創作大賽#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西南最冤的美食,

也是中國最獨特的發酵食品!

如果給你盤食物,原料是由牛、羊腸胃裡未完全消化汁液做的,你敢嘗試嗎?

有人答:我們不僅敢,還吃了上千年!中國飲食裡不乏各種重口味的“黑暗料理”,皮蛋、活珠子、臭豆腐……雖然味道、視覺都非常有沖擊力,但往往,愛的人十分摯愛。

堪稱“重中之重”的,就是這幾年不斷被各類美食部落客挑戰、嘗試、測評的——癟(biē)。簡單來說,癟的原料是牛、羊腸胃裡未完全消化的青草汁液,它的味道十分特别,聞過、嘗過就終生難忘。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翠綠色的牛癟湯,人們口中的“黑暗料理”。

這種“重口味”并非純粹的獵奇,它是一種曆史悠久、底蘊厚重的美食哲學,發源于中國西南山地,也是獨一無二的頂級中國發酵美味。

細細品味癟的滋味,你還會發現癟絕不是想象中的臭氣熏天,而是帶着一絲草的清新、一絲膽汁的甘苦和一絲發酵的複雜,用美味來形容過于單調,用獨特來描述,則剛剛好。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牛癟火鍋和牛癟幹鍋,牛癟的兩種美味形式。

發酵,是人類與大自然共生,發掘出的天然美味。在中國大江南北,各地都有一系列發酵而成的美味,雲南的火腿、東北的酸菜、安徽的臭鳜魚、廣西的酸筍、貴州的茅台,各種滋味精彩紛呈。但要說中國最獨特的發酵美食是什麼,那一定是,也隻能是——

癟。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癟,西南山地的頂級發酵哲學

說到牛癟,不得不提的是貴州黔東南榕江縣,一個嗜癟如命的地方,大街小巷遍布牛癟店,甚至在下轄的忠誠鎮還有一個牛癟城,而如果在清晨4、5點,進入牛癟城小巷子的牛棚中,你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殺牛師傅蹲坐在小木凳上,拿着一個紅色的水瓢,從剛殺的牛胃中舀出一堆堆綠色草料放入袋中,這是牛癟的“原始版本”。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牛癟的原料,便是牛胃中未消化的青草。

随後這袋牛癟又會被餐廳取走,帶到後廚進行第一次加工,加入少量白酒和清水沖泡,再倒入濾網中過濾,擠盡汁液,這是牛癟的初加工版本。這樣做出來的一桶牛癟原湯,可以煮開做成牛癟火鍋,也可以做成幹鍋牛癟,還可以用來炒菜。

上面的場景,隻是西南山地“癟”文化的一個縮影,如今雲南西部和西南部,貴州黎平、從江、錦屏,以及廣西三江、融水、巴馬等地區,仍然能看到當地人民各種各樣的吃癟風俗。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抹茶色的牛癟,在魯迅口中被形容成“青菘”。

如果再将目光着眼于更遠的曆史長河,其實,“癟”早在千年前的唐宋就有記載,那時的癟被叫做“聖齑”“青羹”等,晚唐五代時期,劉徇在《嶺表錄異》中就已記載,“容南土風,好食水牛肉......既飽,即以聖齑消之。”魯迅在給此書的校勘中曾寫,“聖齑如青菘,雲是牛腸胃中已化草......者。”

誰是第一個吃癟的人已無法考證,但關于癟,我們不僅要贊美發現這種美味的人,更要贊美的是大自然和牛、羊。世界上的大多數發酵産品,都是在室内或室外環境下發酵的,但癟則不同,癟的發酵更接近前些年大火的貓屎咖啡,都是讓食物在動物體内的消化道中進行發酵。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重瓣胃中的牛癟。

而相比貓屎咖啡,癟的發酵更為複雜,這種複雜源于牛、羊胃構造的複雜,牛羊作為反刍動物,一共有四個胃,青草先進入瘤胃存儲食物,再進入網胃粗消化,反刍後進入瓣胃,最後進入皺胃完成最終消化,而牛癟的原料就取自瘤胃和重瓣胃,此時胃裡的草料并未完全消化,反而經過發酵,形成了複雜且清新的風味。

反刍的過程中,那些人類不能消化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牛、羊的體溫下緩慢發酵,反而釀造出獨一無二的發酵滋味,這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美味。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癟不僅是美味,

也是西南山地人們的生存智慧

即便了解了癟是什麼,在外人看來,這仍是一種需要做心理建設,才能捏着鼻子挑戰的食物。但如果深入西南山地,從這裡的氣候、物産和飲食習慣來看,就會發現,癟不僅是陪伴了西南山地人們的千年日常飲食,也是這裡的人們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智慧。

癟誕生的前提是牛、羊和草料,西南山地多山的環境和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讓這裡植被豐富,世代馴化的黃牛、水牛、山羊等更是當地人祖輩為生的家畜,再加之一年四季漫山遍野都有各種野菜、牧草,牛、羊吃進肚裡的新鮮草料,自然生産出了大量優質的青綠色的癟。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西南山地的牛羊,一年四季都在吃新鮮百草。

西南山地的其他特色物産,和癟搭配也相得益彰,比如榕江牛癟火鍋的調味裡,必定少不了吳茱萸、花椒和山奈,在辣椒傳入以前,這些中國本土香料掩去了癟的發酵異味,增加了癟湯滋味的層次。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牛癟火鍋中肉的調味,也加上了許多本地香料。

當然除了味美,吃癟更重要的原因,是西南山地的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在曆史悠久的當地文化中,人們認為牛的一生奉獻給了農耕,是以對于牛宰殺後給予的一切都必須接受,做到來于自然歸于自然。

這種敬畏也反哺了人們,放養在西南高山上的牛、羊在覓食的過程中食百草,草中自然也有藥,再加上癟汁中還會加入膽汁,故而在當地人看來,癟也叫做“百草湯”,可以強身健體。同時,癟流行之地,也是食糯人們的集中分布之地,糯米不易消化,癟湯源于牛、羊腸胃,也可助消化。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貴州、廣西、雲南......

中國的癟到底有多少花樣?

抛去有色眼鏡,細細品味,你其實會發現癟并不是想象中的隻有臭味,青草的滋味讓癟入口微苦,但發酵的作用讓癟湯多了一絲回甘,除此之外,還有各種草料等複雜香味的疊加,構成了一株中國獨一無二的美味奇葩。

同時,外地人可能會覺得這是“重口味”,但實際上,這更是一種地域限定的美味,因為吃癟是一件需要争分奪秒的事情,從牛羊肚子裡取出來之後,癟就停止發酵,開始轉向變質,最好吃的癟,隻能在當地吃到。且因當地物産的不同,各地的癟味美食,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一鍋牛癟火鍋裡,還有許多本地香料。

在最近幾年随着“村超”火遍全國的榕江,人們更習慣把癟做成火鍋,胃中的草料取出後,經過水洗和兩重過濾留下湯汁;随後蔥、姜、辣椒爆鍋,倒入癟湯和膽汁下鍋煮開,再加入吳茱萸、花椒、山奈等本地香料調味,激發牛癟鮮香;最後倒入用茴香、蔥、香菜等調味後的新鮮牛肉,一鍋牛癟火鍋即成。

作為一個充滿想象力的食材,癟的吃法也同樣充滿想象力,癟汁可熟食,做成牛肉炒牛癟、牛癟火鍋;也可生食,做成牛癟汁拌生牛肉、生牛癟蘸水......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牛癟汁拌生牛肉,癟的獨特吃法。

而到了廣西西北一帶,羊癟則呈現出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人們不取羊胃,直接将帶有癟汁的羊腸放在鍋内爆炒,一直到羊腸内的物質炒至爆出,加油炒幹後再加水熬煮,一鍋羊癟湯即成。與用胃裡草料制作不同,廣西部分地區的癟湯原料的部位是羊腸,是以要對腸子部位進行嚴格的取舍,為了避免消化過度産生異味,取癟的位置不能太靠後,以前段為佳。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幹炒帶有癟汁的羊腸,是廣西部分地區的羊癟吃法。

再往雲南看去,在德宏、耿馬、西雙版納等地,有一道同樣特立獨行的美味,叫做“撒撇(sā piě)”,讀音和癟(biē)類似,其實同樣也是牛、羊腸胃中的汁液。隻不過和貴州、廣西不同的是,雲南撒撇(sā piě)通常被做成涼菜,且在殺牛前一個多小時,還會給牛喂一些傣鄉特有的野草,比如五加葉和香辣蓼草,這樣癟汁會呈現出清涼、辛辣的滋味。

撒撇這種美味同樣也在泰國、越南等地流行,癟不僅是美味更是一次人類飲食智慧的風味流轉。

中國最“奇葩”的重口美食,連螺蛳粉都甘拜下風!

清涼的撒撇,是雲南特色美味。

圖/圖蟲·創意

說到底,說的“重口味”,更像是一種現代人為建構的概念,其實每個地方,都可能有在外人看來重口味的食物,它們都是當地自然環境、飲食結構、民族心理和集體意識等的總和。

癟的滋味複雜且有層次,一面是清苦鮮香,一面是發酵風韻,給癟一個機會吧,如此豐富濃郁的口感,你一定會打開味蕾新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