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作者:史在沒有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文 | 編輯:史在沒有錢

前言

戰争不僅是一場血腥的角逐,更是對人性、信念的嚴峻考驗。在抗美援朝戰争中,中國人民志願軍以血肉之軀書寫了一段不朽的曆史。吳成德代表了這場戰争中衆多被俘的官兵,他的故事充滿了堅韌、信念與犧牲。從戰場到戰俘營,再到回國後的艱辛申訴,吳成德的經曆讓人動容,他最終得到了公正的待遇,這是否意味着所有戰争的傷痕都能被治愈?下面小史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吳成德生于1912年,出生地點在山西省新绛縣。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當他出生時,國内正處于軍閥混戰的時期,民不聊生。而後遭遇到日寇的侵略,使得整個國家陷入了危機之中。對于這一切,吳成德的心中燃起了對祖國的熱血,他決定義無反顧地投身軍旅,拯救這個千瘡百孔的祖國。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1937年他在太原市内發現了我黨創辦的軍政訓練班,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進去。從那一刻起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戰士,為了抗戰的勝利,英勇殺敵,浴血奮戰。

在抗戰的八年裡吳成德屢次面臨生死考驗,但每次都奇迹般地幸存下來。1950年,吳成德已經擔任了解放軍60軍180師的政治部主任,同時還兼任四川眉山軍分區的政治部主任。當年北韓戰争爆發,吳成德帶領180師奔赴前線,參與了抗美援朝的戰鬥。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争中,吳成德不僅肩負着180師的代政務和政治部主任兩個職責,還承擔了重要的作戰指導工作。随着戰争的持續到了1951年中旬,戰況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物資匮乏,導緻我軍在前線面臨着供給不足的困境。這對于戰場上的我軍形勢極為不利。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面對形勢抗戰總司令彭德懷下令,各部隊暫停作戰,退守三八線以北進行休整。180師接到指令後,被指派拖延敵人,為主力軍隊撤退争取時間。為了讓大部隊順利撤退,180師必須堅守,至少要拖延敵軍2-3天。然而前線的物資供給日益緊張,士兵們不僅吃不飽,甚至連彈藥都供給不上,形勢異常嚴峻。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減少傷亡,180師決定采取分散突圍的政策。吳成德帶領師部的官兵分成多個小隊,各自展開突圍行動。作為戰鬥的上司者,吳成德身兼數職,不僅要協調各個小隊的行動,還要時刻關注戰場上的變化。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一天吳成德前往一個小分隊檢視戰情,卻意外發現了被敵人打傷的傷員。他立即停下來,組織部下進行救治,并親自安置這批傷員。完成任務後,吳成德急速傳回師部,但卻發現師部已經撤離。他立即帶領部下奔赴原駐地,卻意外地落後了。為了追上大部隊,吳成德鞭策着馬匹,希望能夠及時趕上。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1951年4月下旬,為了加速解決北韓半島的問題,志願軍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發動了第五次戰役。戰役目标是在兩個月内盡可能多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給敵人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

戰場的殘酷卻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供應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戰線不斷拉大的情況下,物資運輸更加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志願軍司令部在5月20日向前線的所有作戰部隊下達了“停止進攻,主力北移”的作戰指令。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美軍也察覺到了我軍的困境,并開始對志願軍進行反撲。為了掩護主力部隊北撤,志願軍司令部指令各兵團抽調一部分兵力阻擊敵人。在此指令下,六十軍成為了阻擊任務的關鍵承擔者。

六十軍的首長們面對着重大的挑戰,任務雖然艱巨,但手頭的兵力卻十分有限。181師已經遠離軍部,而暫調給十五軍的179師也無法再調動。是以面對敵軍的壓力,唯一可以動用的部隊就是駐紮在春川加平一線的180師了。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180師接到任務後,迅速行動,并在戰略要地設立了三道防線,他們所面對的敵人卻是整整13個師的規模!第一日的戰鬥就使180師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滿編的連隊一天下來隻剩下了20餘人。由于對戰場形勢的誤判,180師錯過了突圍的最佳時機,陷入了敵人的包圍。

面對絕境師黨委做出了分散突圍的決定。盡管兵法雲:“兵散則勢弱,聚則勢強。”但在此刻,聚在一起隻會使局勢更加危險,唯有分散才能争取突圍的機會。夜幕降臨,突圍的戰鬥即将開始。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吳成德作為180師的代政委,巡視部隊時意外發現了被遺留在戰場上的傷員。這些傷員的存在成為了突圍計劃的重大難題。分散突圍會影響整個部隊的速度,但吳成德不忍心丢下戰友,決定與他們同生共死。

面對這一情況,吳成德和其他指揮官展開了激烈的讨論。部分傷員要求留下槍械,甯願戰死也不做俘虜。吳成德決心堅守自己的信念,不願丢下任何一個戰友。吳成德和他的戰友們被迫繼續堅守,他們身處困境,面對着敵人的猛烈進攻。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分散突圍對于當時的情況而言,雖非最佳選擇,卻是唯一可行之策,很快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27日夜晚預定的突圍行動即将展開,鄭其貴和吳成德各自上司着先頭部隊,負責開辟突圍通道。

當夜降臨,突圍行動開始了。在敵軍的照明燈下,山溝中的凹凸不平暴露出來,吳成德下令戰士們利用地形掩護,準備反擊。槍聲震耳欲聾,敵人逼近,吳成德率先躍出戰壕,奮勇沖鋒。他的心頭一震,他發現山溝中躺滿了300多名傷員!他們因傷勢無法随大部隊轉移,隻能藏匿在此。這意味着突圍任務的成功性岌岌可危。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傷員們驚喜地認出了吳成德,希望他能帶領他們脫困。吳成德内心痛苦,不能置傷員于死地。他決定放棄追趕部隊的機會,而是選擇組織傷員突圍。重新編組後,吳成德挑選了經驗豐富的幹部,将傷員分成十個小組。他用血淚之言鼓舞士氣,号召大家團結一心、互相幫助。

夜幕漸深,敵人的炮火和探照燈更加密集,坦克也加入了戰鬥。但吳成德和傷員們奮勇抵抗,決心突圍。盡管傷亡慘重,但他們毫不退縮,決心不向敵人屈服。突圍結束後隻有4000多人成功脫困,其餘成為戰場上的犧牲品或美軍的俘虜。這一悲壯突圍成為了抗美援朝戰争中永恒的傷痛。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吳成德和他的戰友們戰鬥到了最後一刻。整整14個月裡,他們在山區進行了頑強的遊擊戰。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吳成德的部隊陷入了物資匮乏的困境。戰士們一個個倒下,犧牲在戰場上。吳成德盡管想盡辦法,卻無法解決糧草匮乏的問題。最終隻剩下三個人,他們被俘,成為了戰場上的凄慘戰俘。

被敵人俘虜後,吳成德面對審訊,始終堅稱自己是“炊事員武德”,但最終還是身份暴露。美軍試圖通過策反他來動搖志願軍的軍心,但他堅決不屈,遭受了種種殘酷的折磨。在審訊中,吳成德被關押在昏暗潮濕的房間裡,耳邊不斷響起“快交代”的喇叭聲,但他以頑強的意志挺過了煎熬。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即便面對酷刑吳成德從未低頭,始終忠于信仰。他被折磨得幾近崩潰,甚至曾自缢以求解脫,但被及時救下。在吳成德等志願軍戰俘的故事中,我們似乎窺見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民族精神。他們是一群為了國家和和平而義無反顧踏上戰場的英雄,他們的身上閃耀着不可動搖的信念和堅韌的意志。

在戰俘營裡,吳成德等人面對種種折磨和誘惑,卻始終守護着心中的信仰。他們或默默承受,或頑強抗争,但從未屈服于敵人的摧殘。他們用自己的堅忍和不屈,為國家、為民族的尊嚴守護了一片淨土。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直到1953年9月,随着停戰協定的簽訂,吳成德等戰俘開始交換。然而經曆了磨難的他已然魂不守舍,精神和身體都遭受了沉重的摧殘。随着北韓戰争的結束,吳成德意識到自己即将回國,卻沒想到自己會是最後一批回國的戰俘。

敵人為了掩蓋對戰俘的折磨,甚至要求吳成德洗澡、換衣服,但他堅決拒絕了。回國後,身體虛弱的吳成德被送到醫院休養,等待着康複,卻遭遇了“歸管處”人員的審查,對他進行所謂的“交待”。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在“歸管處”的審查中,吳成德深受傷害。在敵人的俘虜營裡,他承受了折磨,然而在回國後,卻要面對精神上的摧殘。在審查者看來,戰俘與叛徒是一回事,甚至認為“隻有你死在北韓,才能證明你不是叛徒”,這話語幾乎讓吳成德崩潰了。

1955年審查結束後,吳成德被開除黨籍、軍籍,對于一個曾經在戰場上英勇作戰的将軍來說,這是莫大的恥辱。他被安排到遼甯的一個農場工作,起初他心灰意冷,不解為何回國後會有如此遭遇。他甚至自問,如果他是叛徒,為何會拒絕前往美國或台灣的機會呢?然而,這些疑問都得不到解答,吳成德隻能自我調整,期待着有朝一日會得到平反。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這段時間對吳成德來說是極為艱難的。他曾經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但在回國後卻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盡管如此他仍然選擇了堅持和等待。

直到1980年,中共中央釋出了《關于志願軍被俘歸來人員問題的複查處理意見》的檔案,對志願軍被俘歸來人員進行重新審查和正确處理。這也為當年180師的覆滅做出了公正的結論。吳成德終于得以恢複名譽,盡管此時他已經是70歲高齡。

志願軍被俘最高将領,回國後因不肯“坦白”被除名,62歲終被正名

得知自己和180師得以“正名”後,吳成德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盡管晚年時充滿了辛酸和委屈,但他從未放棄對國家、人民的忠誠。最終吳成德享受到了部級退休幹部的待遇,直到1996年去世,享年84歲。他的一生是志願軍精神的真實寫照,銘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