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之旅,相機需得“守規矩”!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館

近年來,博物館作為文化打卡好去處吸引着各個年齡層的觀衆們,博物館中的藏品被大衆關注,其衍生的文創産品也風靡一時,形成了“博物館熱”,但很多去過博物館的人都會注意到,在館内許多地方存在“禁止拍照”的辨別。而且這種禁止行為并不是一家博物館的獨例,世界各地或大或小的博物館都有這樣的規定,這是為什麼呢?

博物館之旅,相機需得“守規矩”!

對于博物館内禁止拍照的原因,首當其沖的當然是出于保護文物的需求。雖然目前有很多證據顯示,單純的拍照行為并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但是拍攝時的閃光燈,對于珍貴的藏品來說,存在一定的風險。從理論上說,幾乎所有光線都會對文物造成損傷,尤其是紫外線和紅外線,能對器物表面造成結構性的傷害,促使其加速老化。很多秦兵馬俑在剛出土時表面都有彩繪,但是出土後不久多因溫濕度、光線等儲存環境突變而脫落。

博物館之旅,相機需得“守規矩”!

英國國家美術館的藏品保護專家大衛·桑德斯曾做過實驗,他将五組顔料分别暴露在閃光燈和正常的展覽用光下。結果表明,實驗時每七秒就被閃光燈閃一下、三年内一共被閃了四十多萬次的顔料,與放置于正常展覽照明燈光下的顔料所受的損害并無差異。由此,桑德斯認為,光線對顔料造成的損害程度取決于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間的組合。

是以,最理想的文物儲存環境應該絕對無光。然而在漆黑的環境中展示藏品顯然是不現實的,光線對博物館展覽必不可少。而閃光燈拍照則不是必要行為,其傷害完全可以控制和避免,是以,針對各種文物對于光線的敏感程度,文物保護部門出台了相關的規定,嚴格控制文物在展覽過程中承受光照的限度。

此外,還有部分材質的藏品對閃光燈較為敏感,需要特别注意。曾有研究者對六種由不同植物顔料浸染的絲綢,做了多達四千多次的閃光燈照射實驗。結果顯示,被閃光燈拍攝的絲綢不僅會出現褪色、變暗,甚至還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焦化點。由此可見,至少對于絲織品、古代紙張等藏品來說,閃光燈的頻繁照射确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也就是說,每一次對此類展品的閃光燈拍照行為,就會造成一次不可逆的破壞。

曾有媒體就閃光燈拍照行為,采訪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與修複中心的從業人員,他們表示:“閃光燈中含有紫外線和紅外線,在曝光過程中會對文物造成傷害。不同文物的光敏性不同,一般以三個梯度劃分。像對光特别敏感的紡織品,照度應該小于50勒克斯(照度機關);對光較為敏感的骨器、壁畫,照度應該小于150勒克斯;對光一般敏感的展品,如不帶顔料、彩繪的石刻,照度應該小于300勒克斯”。

而一般相機閃光瞬間的照度高達8000勒克斯。曾經有昆蟲标本在被多次閃光拍照後,出現褪色現象。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表示,“昆蟲标本在被閃光500次以上後,顔色會褪10%—20%,在被閃光2000次以上後,标本顔色會褪一半以上,希望遊客在參觀博物館時管好手中的相機。”

由此可見,閃光燈對文物的損害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些珍貴的文物穿越時光為人們所見,欣賞是第一位的,開閃光燈拍照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就得不償失了,是以博物館中展品的陳列會綜合考慮“如何更好展現藏品之美”和“保護藏品”的需求,從業人員會提前制定能夠最大限度延長藏品儲存時間的陳設方案,對于不能接受強光照射的展品,他們會挂上“禁止拍照”的牌子,并将展品陳列在光線較暗的展館内。

博物館之旅,相機需得“守規矩”!

不過也有人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即使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仍然有很多博物館不允許觀衆拍照呢?這一原因主要還是出于監管難的問題,囿于博物館的人力有限,很難保證每個人都關閉閃光燈拍照。是以為了保護文物,我們還是要遵從博物館的相關規定,将文物的美麗永久地流傳下去。與其用此起彼伏的快門聲記錄文物的魅力,不如“眼見為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