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作者:上下五千年

引言

唐朝,一個曾經輝煌至極的帝國,為何從巅峰跌落至衰敗,幾乎隻在一夜之間?而這背後,又有多少人從歌舞盛世直接進入人間地獄,甚至失去生命?讓我們透過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一起揭開那段曆史的帷幕...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唐朝之強盛,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她的開放政策,是後世王朝所不能及的。她的文化和藝術也達到了高峰,如唐詩、唐畫等,對世界文化至今仍産生重要影響。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唐朝的唐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其成就是空前的,代表了中華文化的巅峰。其題材廣泛,内容深刻,形式豐富,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唐朝湧現出衆多傑出的詩人和作品。從初唐的陳子昂、張九齡,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他們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卓越的才華,共同構成了唐詩的輝煌篇章。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日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大量派出使團來中國學習。這一行為被稱為“遣唐使”,始于公元7世紀初,一直持續到9世紀末。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制度和技術,以促進日本的發展。

強盛巅峰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首先,讓我們通過一些唐詩或唐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來一窺那個時代大唐的輝煌與強盛:

1.《憶昔二首(其二)》杜甫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中國博物館藏杜甫像

這首詩的開篇“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點明了:回憶開元盛世的景象,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社會繁榮和人口衆多,即使是“小邑”(小城市)也居住着成千上萬的人家。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俱豐實”描繪了當時農業生産的豐收景象,稻谷如流脂般飽滿,粟米潔白如雪,公私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展現了經濟的繁榮和物質的充裕。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道出了:全國道路都很安全,沒有豺狼虎豹等猛獸出沒,我想這裡應該也可以暗指:沒有強盜土匪出沒。人們遠行不需要選黃道吉日,随意出行都可以,說明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穩定和安甯。

“齊纨魯缟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則描繪了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來自齊國和魯國的絲綢和細絹在道路上絡繹不絕,男子耕田,女子養蠶織布,各安其業,各得其所。這展現了當時經濟的繁榮和人民生活的富足。

2.《将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谑。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李白像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唐玄宗李隆基召李白進宮,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但不久之後,李白因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載(744年)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李隆基還是相當的明主,給了李白遣散費)。

李白寫這首詩時,已經被遣散了,雖然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李白懷才不遇的憤激、對功名富貴的蔑視以及及時行樂的頹唐,但整首詩的基調并非低沉消極,而是昂揚樂觀、氣勢磅礴的。

想想,如果不是大唐帝國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哪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自信和豪邁!同時,開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也反映了,大唐疆域之遼闊。

3.《過故人莊》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孟浩然像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反映了當時田園生活的美好、和農民生活的寶貴,“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裡觀賞菊花。重陽節賞菊、飲菊花酒是唐朝時期的一種風尚,這足以展現當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和享受。

4.《登鹳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王之渙 像

這首詩已經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篇。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畫面:詩人站在鹳雀樓上,遠眺黃河和群山,展現了一個宏偉壯觀的畫面。這本身就是對當時:江山壯麗、社會繁榮的贊美。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不僅是人生哲理,更是大唐盛世的時代精神,它鼓勵人們不斷攀登、不斷進取,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廣闊的視野。在這個時代裡,人們充滿了自信和進取心。

驟然衰敗

在早期的統治時期,唐玄宗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遠見卓識,塑造了一個國力昌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的大唐帝國。這一時期,被稱為‘開元盛世’,其輝煌成就令後世無數帝王望塵莫及。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然而,當唐玄宗步入五十歲之後,他開始逐漸放松了對自身的嚴格要求,轉而沉迷于享樂之中。尤其是當楊玉環這位絕世佳人走進他的生活,唐玄宗更是将政治事務置于次要,開始更多地展現他在藝術領域的才華...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李隆基,即唐玄宗,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統治者,更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他在音樂舞蹈、詩歌創作、書法藝術、繪畫藝術乃至戲劇藝術和園林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這些藝術對他來說,遠遠超出了個人愛好的範疇,他的作品和貢獻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大家'的水準,堪稱藝術界的翹楚。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然後,在唐玄宗與楊玉環在藝術道路上越走越遠時,一場危機正在醞釀,這場危機的暴發,讓大唐盛世,一夜間進入人間煉獄...

在唐玄宗的寵愛和信任下,安祿山本已權傾朝野。然而,随着楊國忠的崛起和對他日益加劇的打壓,加之安祿山内心深藏的政治野心,他終于決定铤而走險,發動了震驚朝野的叛亂,便是“安史之亂”。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安史之亂後,原來全國上下統一而和諧的面貌被一下時打破了,地方割據勢力開始形成,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戰後,唐朝雖然名義上維持了統一,但實際上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地方,為後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埋下了伏筆。

經濟基礎的遭到嚴重破壞,戰争導緻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失,農田荒蕪,手工業和商業活動也受到了嚴重影響。這種破壞不僅削弱了唐朝的經濟實力,也加劇了社會沖突,為後來的農民起義和黃巢起義埋下了伏筆。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文化繁榮的中斷,許多文人墨客在戰亂中喪生或流離失所,無法繼續從事文學藝術創作。

國際地位的變化,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國力銳減,使得唐朝的國際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唐朝由盛轉衰,對那個時期的人,仿佛隻發生在一夜之間。

透過這一時期的一些唐詩,我們來感受到那時“國破山河在”的悲涼與無奈:

我們通過三首杜甫的詩,來反映當時的動蕩和困苦。

1.《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這首詩直接描繪了戰亂後的景象,國家殘破,山河依舊,但城市已經荒蕪,草木叢生。

2.《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緻詞,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别。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寥寥數語,卻道盡了戰争的殘酷與無情,“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家中男丁盡失,隻留下孤兒寡母,這是怎樣的凄涼與悲慘;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昨日的富足與安樂,如今卻變得如此凄涼。誰能想象,轉瞬間,一個家庭(或整個社會)便從幸福美滿走向了破敗不堪,連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成了奢望。

3.《新婚别》杜甫

整首詩太長,是以截取一部分

...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暮婚晨告别,無乃太匆忙。

...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這首詩講述了一對新婚夫婦因戰亂而不得不分離的故事。詩人以兔絲和蓬麻的比喻,暗示了戰亂對人們生活的破壞和無奈。詩中還有兩句“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新郎即将奔赴戰場,面臨生死未蔔的境地,新娘内心感到深深的悲痛...

4.《古風·其十九》李白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至雲台,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淩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此乃何罪至?遭此胡虜情。

吾欲攬六龍,回天力不任。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這首詩前半部分,詩人描繪了一幅超凡脫俗的仙境景象,表達了對高遠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後半部分,詩人的筆鋒一轉,從仙境回到了現實。他俯視洛陽川,看到了戰亂帶來的悲慘景象:血流成河,胡兵橫行,豺狼當道。詩人對這種亂世感到痛心疾首,但又感到無能為力。

5.《連昌宮詞》元稹

整首詩非常長,僅選部分詩句。

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幹立。

樓上樓前盡珠翠,炫轉熒煌照天地。

反映安史之亂前的繁榮,描繪了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連昌宮中的奢華生活,宮殿裡珠光寶氣,繁華至極。

兩京定後六七年,卻尋家舍行宮前。

莊園燒盡有枯井,行宮門閉樹宛然。

這四句反映安史之亂後的衰敗,連昌宮及其周邊莊園的破敗景象,昔日繁華不再,隻餘枯井和荒樹。

大唐為何一夜間由盛轉衰,多少人是以喪生?唐詩中的大唐盛與衰!

元稹 塑像

昔日,詩人們筆下流淌的是對盛世繁華的贊美與描繪,然而,随着安史之亂的爆發,國破家亡的悲劇降臨,他們的詩作也随之發生了轉變。

在戰火與動蕩之中,詩人們不再歌頌昔日的輝煌,而是轉而沉浸在對那些逝去美好時光的深深懷念之中,同時,他們的作品也充滿了對未來和平與繁榮的渴望與期盼。

生命之殇

安史之亂不僅讓唐朝由盛轉衰,也讓大量的人失去生命,那麼,有多少人是以而喪生呢?

據資治通鑒記載是3600萬,但這一資料可能被誇大了,因為唐朝鼎盛時期也才4500萬,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約有1300萬~3600萬的士兵和平民在這場戰争中喪生。

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史蒂芬·平克統計了人類曆史上死亡人口比例最高的18次戰争,發現安史之亂的絕對死亡人口僅次于二戰的5500萬人口和蒙古西征的4000多萬人口,排在第三位。

然而,如果按照比例換算,安史之亂是曆史上最慘烈的戰争,因為它發生在全球人口僅2億多的唐朝時期,如果按照二戰時期的全球人口(26億)比例換算,安史之亂相當于造成全球4.29億人口死亡。

結束語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畢竟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這位當時的胡人,是大唐盛世的終結者,更是對生命的屠戮者。

而這僅僅是開篇,在中華大地上更多因戰亂、天災造成生靈塗炭的事件,還有很多...

《曆史上的生命之殇》合集,正在陸續推出更多文章,感謝您的關注,讓我們共同銘記曆史,祈願和平!

在劃圖檔、刷視訊的年代,您能讀到這裡,讓我感到萬分,也期待您的關注和互動!

聲明:文中圖檔來自網絡,若侵權請告知,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