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要不要設“家委會”?大家在争論什麼

作者:浙江融媒體
大學要不要設“家委會”?大家在争論什麼

(江蘇師範大學 圖源視覺中國)

家委會,這個在中國小出現頻率頗高的詞,最近時常在大學出現——

前不久,江蘇師範大學大學生家長委員會預備會議召開,共同審定并通過了《江蘇師範大學家長委員會章程》,遴選出了主任、副主任和秘書長人選。

大學開設家委會,雖然看似新鮮,但這并非個例。從早前部分高校的探索來看,大學家委會職責較為寬泛,其初衷不外乎增進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讓家長對孩子有更多了解,同時家長也可提供社會資源,協助學校進行人才培養。

不少網友表示不解,明明是已成年的大學生了,為啥還需要設立家委會?“大學家委會”的話題,猶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泛起陣陣漣漪。

風筝飛再高,也得有根“線”

“你支援高校成立家委會嗎?”前不久,有媒體在微網誌上做了一份調查。2880人參與調查,其中2437人表示不支援,大學生成年可以自己決定;還有236人選擇支援,家長需要和學校多溝通;其餘人持觀望态度。

從留言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都覺不需要家委會。他們覺得,自己都成年了,不需要父母幹涉太多。

“被父母管了這麼多年,大學終于自由了。”大二男生小徐看到微網誌熱搜時覺得有些不可思議,萬萬沒想到,大學還跟中國小生一樣,要設家委會。

在他的記憶中,家委會這個詞,幾乎伴随着他的成長。“國小就有家委會,那時候家長們負責搞活動、買校服,不知道大學的家委會都做些什麼,要是還管這麼細,那不太合理了。”小徐說。

也有不少大學生認為,大學組建家委會也要基于學生本人知情同意,并且需要明确家長參與的程度和方式,比如說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家長可以提建議,但是不宜插手和關注過多。

而支援的,大多是放心不下的家長們。在不少父母眼中,孩子上了大學後,就像放飛的風筝,雖然飛遠了,但總少不了牽挂。

“大學成立家委會,應該并不會過多幹涉孩子們的自由,怎麼大家都接受不了?”吳含看到網絡上關于這個問題的争論時,有些不太了解。

吳含兒子剛上大一,她還記得送兒子去學校的那天,心情有多複雜。“按理說孩子上了大學,總算解放了。但說實話還是放心不下。”剛開始,她還盡量說服自己,孩子大了,就别管了。

過了段時間,她還是找機會加了輔導員的微信,可也不好意思經常問孩子的情況。“沒消息就是好消息。”她經常安慰自己。

而對老湯來說,對孩子的大學學習,他總覺得有些自責。雖然過去了五六年,老湯還記得收到兒子的肄業通知時,腦子幾乎是空白的。

“兒子上的是一本大學,大二時發現他沉迷于遊戲,但跟他交流了幾次都沒有效果,學校也從來沒回報過成績。”這些年,每次看到兒子履歷中的“肄業”兩個字,他的心都隐隐作痛,如果當年盯得緊一些就好了。

一場關于“大學家委會”的争論,更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情感的牽絆。人生的路上,父母望着剛成年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可總想再為孩子多做點什麼。可一直渴望自由和獨立的孩子們,還需要嗎?

孩子成長,到底需要什麼

不少人會好奇,大學家委會,家長們都做些什麼?帶着大家的疑問,記者在部分高校的探索中找到一些答案。

由于中國小家委會的存在,不少人會順理成章的用相似的了解去定義大學家委會。而從幾所高校的探索來看,大學家委會的外延或許更加寬泛。

江西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設有家委會,主要由來自省内各地市的學生家長自願組成,這項探索從2011年開始,已經持續十餘年。

張豔國曾任江西師範大學副校長,是國教學院家委會制度的主要倡議者。如今已是華中師範大學博雅學者特聘教授的他,仍然記得初推推行家委會制度時遇到的一些反對聲。“大約有三分之一家長不認可。有部分家長認為,家委會是把中國小的一套帶進了大學,矮化了大學生。也有家長覺得,孩子上大學了,家長沒必要參與這些。”

但在張豔國看來,越來越多獨生子女進入高校,也提示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要及時改變。簡單來說,不僅要對學生負責,要對學生家長和家庭負責,更要對社會負責。而大學家委會更多的是幫助新生盡快适應大學生活,落實大學生涯規劃等。

從那時起,家委會和學校建立起較為緊密的聯系,家委會發揮的作用主要是結合自身優勢,解決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以學生就業為例,部分地區家委會成立了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團隊,家長們結合自身工作經曆,給大三大四學生進行職業指導。

經過十餘年的探索,效果如何?“通過家委會,建立了更為便利的家校溝通平台。家長更加了解學生在校動态,學生有需要時,學校和家長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國教學院副院長熊智偉說。

不過,他們也意識到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家委會制度也需要與時俱進。熊智偉說,學院也在探索如何進一步完善制度,推進數智賦能,在新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下,讓家委會進一步發揮作用。

“感受最深的是家長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家長們利用各自的資源搭建平台,最終目的還是着眼于孩子的成長。”一名曾經擔任大學家委會成員的家長認為,大學家委會實際上更像是給學生提供社會銜接課程,給他們走上社會提供更強的賦能。而效果的明顯與否,在于學校的重視程度,家長們的參與力度。

此外,還有不少人擔憂,大學家委會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獨立性,讓他們産生依賴心理?

對此有專家提出建議,考慮到大學家委會和中國小家委會功能上的差異,簡單認為大學設定家委會等于限制學生自由、影響學生獨立性可能有失偏頗。但如果在學校或學院層面成立家委會後,繼續往下延伸設立班級家委會,那就要慎重了。

補上缺失的一課

教育是社會的其中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窺見的也許更多。當我們讨論大學家委會該不該存在時,也許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深層次的原因,為什麼近年來大學家委會不斷地出現?這背後折射的,僅僅是教育現象嗎?

在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看來,近年來陸續有大學成立家委會,實際是國内高等教育普及化後的一個結果。

2009年5月,浙江大學外語學院王玲玲發表的署名文章《家長委員會在大學生教育中的作用及機制建設研究》中也到了類似的觀點。

“大陸教育系統培養的學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中國小階段,學校和家長都給了孩子十分明确的奮鬥目标,比如,要上什麼樣的國中、高中,哪一種類型或者層次的大學是孩子的努力目标,等等,十分明确,學生也清楚自己的奮鬥目标。然而,一進入大學,反而失去了明确的奮鬥目标。”

原因也不僅僅在學校,恰恰是大量家長強烈要求呼籲的結果。陳志文認為,獨生子女時代,造就了一批“直升機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成長過于緊張和擔憂,扮演着直升機一樣的角色,無時無刻不在上空盤旋。

“這些父母的共同點是,全方面重視孩子的發展,甚至是過度關注,即便孩子已成人也不願意放手。”陳志文說。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生在大學階段遇到的難題越來越複雜。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不想成為無限責任公司,希望通過成立家委會的方式,讓家長能參與進來。

“針對少數存在學業、健康或情感等方面問題的學生,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并不足以保駕護航,是以迫切需要家長的參與。”一位高校輔導員告訴記者。

不過,無論是高校還是家長,都應認識到家委會的首要功能在于支援而非幹預,邊界感尤為重要。在不少專家看來,大學階段科學化家校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适度性,不能過度地幹涉學生的自由,而是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出現。

在這之外,更應該看到的是,大學是大學生們從家庭向社會的重要過渡階段,多已成年的他們,應當适度接受社會的曆練,獨立應對挑戰。當他們離開校園走上社會時,才能擁有更強大的力量,開啟新的人生。

來源:潮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