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速看︱掌握新品種的“話語權”!看孝直鎮如何種“活”一顆馬鈴薯

作者:掌上平陰

“今年下半年,新一季馬鈴薯種植就能用咱們自己研發的品種了!”

就在5月2日,平陰縣馬鈴薯育苗基地暨鄉村振興科技顧問專家工作站在孝直鎮揭牌,齊魯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多所高校的20餘名專家共同關注到了當地的支柱産 業 —— 馬鈴薯種植 。

“孝直馬鈴薯”作為納入全國名優特新農産品名錄的農産品,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依賴外地種苗、土壤闆結難以提升産量等瓶頸。如今,專家們帶着新技術來到這裡,不僅要提升産量和品質,還要從育苗育種、深加工産品等方面,種“活”這顆當地百姓依賴多年的馬鈴薯。

種植遇到瓶頸

專家帶來新技術

“你看這馬鈴薯個頭多大,而且口感特别好,能賣出好價錢!”

采訪當天上午,盡管烈日當頭、汗流浃背,孝直鎮東勝村的馬鈴薯種植戶董家強卻在自家的田裡久久不願離去,眼前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秧苗,是他幾個月來的心血。董家強拔出一棵馬鈴薯秧苗,扒開蓬松的土壤,六七個分量十足的馬鈴薯鑽了出來。“馬鈴薯生長周期在120天左右,現在隻有90天,但是個頭已經很可觀了!”他又拿出幾個前陣子收獲的成品馬鈴薯,隻見它們個個比成年男性的手還要大上不少。

這樣的種植收獲,是董家強從前不敢想象的,因為多年種植下來,該産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孝直鎮發展馬鈴薯種植,已經有三四十年曆史,董家強是第一批種植戶。他記得最初全部是大田露天種植,後來逐漸有了地膜技術,又發展出三膜棚、四膜棚等大棚種植,可降解液态地膜等新産品也在廣泛應用,馬鈴薯産量、品質不斷提升,被納入全國名優特新農産品名錄。如今,孝直鎮依托馬鈴薯産業成為全國農業産業強鎮,全鎮目前約種植2400公頃馬鈴薯,該産業也逐漸向周邊縣、市輻射發展。不過,随着各類化肥、農藥在土壤中的堆積,馬鈴薯産量和品質繼續提升成了難題。“土壤闆結嚴重,秧苗根系不發達,也就沒法吸收養分。”董家強說。

速看︱掌握新品種的“話語權”!看孝直鎮如何種“活”一顆馬鈴薯

那為什麼今年馬鈴薯收成格外好?原來,董家強用自己家的土地當試驗田,用上了專家帶來的新型肥料。

2023年,齊魯工業大學教授綦振寶作為濟南市鄉村振興科技顧問來到孝直鎮,帶來了研究多年的生物菌劑——貝萊斯芽孢杆菌。綦振寶告訴記者,貝萊斯芽孢杆菌具有固氮、溶磷、将不可溶性鉀及三價鐵轉化為可溶性鉀和可溶性鐵的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鹽性,所分泌的次生代謝物能抑制多種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修複、減肥、減藥方面作用很大。“這個菌種在國外主要以藥品的形式進行研發和應用,我們率先把它作為肥料菌劑應用在農業上。”綦振寶說。

速看︱掌握新品種的“話語權”!看孝直鎮如何種“活”一顆馬鈴薯

提升産量是開始

專家工作站在當地落戶

“用上這種生物菌劑後,馬鈴薯不僅個頭大,而且口感也更好。”東勝村黨委書記盛連平看着種植戶滿足的笑臉,心裡也格外高興,“試驗田裡的馬鈴薯畝産從3000公斤提高到了4000公斤,而且化肥使用量明顯減少,種植戶賺得多了,成本還下降了!”綦振寶告訴記者,在将生物菌劑應用在馬鈴薯種植産業之前,他的團隊已經在當地的果蔬種植上進行了多次實驗。

速看︱掌握新品種的“話語權”!看孝直鎮如何種“活”一顆馬鈴薯

“去年我們做了大白菜根系生長實驗,發現生物菌劑能讓根系更長、更粗壯,毛細根也明顯增多,小麥實驗和蕃茄實驗也證明了這種菌劑的應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産量及品質。”綦振寶粗略算了一筆賬,菌劑應用能使化肥使用量減少30%至40%,費用每畝減少約100元,“貝萊斯芽孢杆菌相對于其他生物菌劑來說,應用範圍更廣、效果更好,而且不會産生堆積、破壞生态,能長久修複土壤。”綦振寶說,這意味着這項技術在農産品種植領域擁有相當高的經濟價值、生态價值和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番茄種植戶同樣享受到了貝萊斯芽孢杆菌帶來的紅利。“植株長勢特别旺,葉片顔色也更深、更綠,番茄水分更足、口感更好,采摘時我發現每一桶都比從前重了好幾斤!”種植戶說,使用生物菌劑後,番茄上市時間提前了半個月左右,是市場上的稀缺貨,收益自然更加可觀。

更讓盛連平和種植戶們高興的是,平陰縣馬鈴薯育苗基地暨鄉村振興科技顧問專家工作站就落戶在了自己村,今後東勝村的種植戶會是各類新技術、新成果的第一批受益人。綦振寶告訴記者,孝直鎮與齊魯工業大學、青島科技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等高校的20餘名專家合作組建專家工作站,将共同開展馬鈴薯育苗,為馬鈴薯形成特色産業提供基礎支撐。而生物菌劑的實驗和應用,隻是助力當地産業更新的第一步。

新品種研發進行中

填補全縣薯類育苗空白

“這是我們的實驗室、組培室等研發場所,今後會在這裡誕生屬于孝直鎮當地獨一無二的馬鈴薯品種!”

綦振寶帶記者參觀了工作站内部,各類實驗裝置已經就位。“我們邀請的專家,覆寫了育苗育種、脫毒、土壤修複和植保的全産業環節。”他說,當地多年來由于缺乏育苗這個基礎支撐,馬鈴薯種苗都是從外地大量購進,存在品質衰減、病毒侵害不可控等問題,一直沒有形成特色産業,農民增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現在有了專家、技術支撐,将圍繞土壤改良、種子研發、脫毒育苗3項重點工作,讓當地農業産業再上一層樓。

速看︱掌握新品種的“話語權”!看孝直鎮如何種“活”一顆馬鈴薯

“預計今年下半年種植的新一季馬鈴薯,就會是我們研發的本土新品種。”綦振寶提到,團隊将利用分子标記技術找出适合培育的新性狀、對莖尖分生組織試管苗進行病毒檢測,這些“高大上”的專業技術名詞,很快就将在孝直鎮落地,轉化為促進農民增收、推動産業更新、優化土地環境的成果。除此之外,用當地優質馬鈴薯研發糖尿病群體專用的抗性澱粉,也已經在當地的發展計劃中。

孝直鎮黨委書記蘇東潤表示,專家工作站的落成、馬鈴薯育苗基地的建設,将彌補孝直鎮乃至全縣薯類育苗的空白,進一步增強“濟南市種子小鎮”建設的核心競争力,“我們會全力支援馬鈴薯育苗基地建設,全方位服務好項目發展,為育苗産業的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提供陽光雨露。同時,還要把鄉村振興科技顧問專家工作站的建設和營運作為孝直‘築巢引鳳’工作的重要抓手,力争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孝直創業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