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大招!支援收購存量房,央行創設新工具

作者:中國證券報
放大招!支援收購存量房,央行創設新工具

天天财經獨家,速關注

5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設立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援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已建成未出售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權威人士表示,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是人民銀行作為支援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出台的重要舉措,有利于通過市場化方式,實作多重目标。包括加快存量商品房去化、加快保障性住房供給、助力保交樓和“白名單”機制等。

據了解,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規模3000億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4次。發放對象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21家全國性銀行。銀行按照自主決策、風險自擔原則發放貸款。人民銀行按照貸款本金的60%發放再貸款,可帶動銀行貸款5000億元。

記者調研了解到,鄭州、南京、珠海等地國企已先行先試通過直接收購、以舊換新等方式參與到存量房的去化過程中,初步統計目前各城市公布的計劃收購住房已超過1萬套。本次人民銀行及時設立專門的再貸款工具,支援地方國企收購存量房産用作保障性住房,展現了對黨中央決策的落實和地方政府主動化解存量住房風險的支援。

要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的政策要點一覽

收購對象是什麼?

收購對象嚴格限定為房地産企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對不同所有制房地産企業一視同仁。按照保障性住房是用于滿足工薪收入群體剛性住房需求的原則,嚴格把握所收購商品房的戶型、面積标準。

收購主體是什麼?

收購主體由城市政府標明,被標明的地方國企及所屬集團不得涉及地方政府隐性債務,不得為政府融資平台,同時應具備銀行的授信要求和授信空間。堅持市場化營運,收購資金通過租賃經營收入和未來售房收入回收,確定商業可持續,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債務。

收購用途有哪些?

收購的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配售或租賃。

如何參與?

自願參與,城市政府根據當地保障性住房需求、商品房庫存水準等因素,自主決定是否參與。符合保障條件的工薪群體自主選擇是否參與配售或租賃。房地産企業與收購主體平等協商,自主決定是否出售。21家銀行按照風險自擔、商業可持續原則,自主決策是否向收購主體發放貸款。

保障性住房再貸款規模适度

“新工具是對租賃住房支貸款持計劃的延續。”權威人士表示,此前人民銀行已設立租賃住房貸款支援計劃,并在部分城市試點市場化批量收購存量住房、擴大租賃住房供給,試點在各城市有序落地,商業可持續的模式初步形成,此次政策調整也相當于是将實踐經驗推廣至全國。

對于廣大購房者來說,能否按時交房無疑是最關心的事。前期已出台的保交樓專項借款、城市房地産融資協調機制等政策,有效緩解了房地産項目融資困難。

市場專家分析稱,人民銀行新設立的保障性住房再貸款,将與保交樓“白名單”機制形成合力。房地産企業出售商品房後,回籠資金可用于在建項目續建,切實履行保交樓法定責任,維護購房群衆的合法權益。房企回籠資金能力增強後,也有利于其更多項目滿足“白名單”條件,形成良性循環,提振購房人的信心。

收購存量房改為保障性用一舉多得

此前也有專家建議,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是大方向,在房地産供求關系變化的大背景下,通過收購存量房改為保障性用,一舉多得。

具體而言,一方面,有利于加快商品住房市場“去庫存”。引導地方國有企業在金融機構支援下市場化參與收購,能夠快速形成團體購買力,加快存量商品住房去化速度。對于目前房地産庫存量大、去化周期長的城市,無疑是起到一定支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市場供給。通過盤活存量,有助于緩解目前房地産市場中商品住房供給多、保障性住房供給少的結構性沖突,更好解決工薪收入群體住房困難。

權威人士表示,盤活存量也是化解房地産風險的關鍵。房企賬面上一頭是土地和待售房産、一頭是債。要償還債務、化解風險,除了盡可能協調各管道的融資支援,主要還是要靠賣掉房産和土地,通過盤活存量資産化債。過去房企大部分土地和房産對應的債務最終都會随着商品房交易轉給居民,但在房地産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原有“征地拆遷戶—地方政府—房企——居民”的房産和資金循環被打破,房子很難再按原計劃賣給居民,房企和地方政府都面臨庫存積壓的問題。在新工具支援下,地方國企可以成為市面上房子的新買主,打通市場循環。市場專家建議,從更長期來考慮,未來土地等資産都可以作為盤活資産的對象。

審讀:張勤峰

編輯:焦源源

校對:張 晶

監制:張 楠

簽發:彭 勇

放大招!支援收購存量房,央行創設新工具

戳!

放大招!支援收購存量房,央行創設新工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