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作者:國資報告

文 · 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國資報告》雜志2024年第4期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由軍轉企的中國安能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唯一一家以應急救援為主業的中央企業。2023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河北災後恢複重建工作時,專程來到白溝河治理工程(涿州段)視察,親切慰問接見參加過京津冀抗洪搶險的身着紅色救援服的中國安能救援隊伍代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三次到團組,三次談及新質生産力。中國安能作為應急救援國家隊、專業隊,就要服務國家大局、錨定戰略方向,從适應新質生産力的生産關系、新型生産工具、新型勞動者隊伍入手,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胸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大局,是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的前提條件

中國安能集團黨委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批示精神為指引,引導各級以擁護投身改革的實際行動,為更好服務黨和國家應急救援工作大局持續貢獻力量。一是強化政治引領永葆政治本色。轉企以來,中國安能集團黨委明确提出,要從政治高度看待轉企改革、要把政治标準貫穿始終、要以政治擔當抓好各項工作有效落實,将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批示,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等重要論述結合起來,發揮應急救援專業優勢、彰顯安能獨特價值,更好服從服務應急救援工作大局,以實際行動堅決捍衛“兩個确立”、做到“兩個維護”。二是融入國家大局确立戰略定位。中國安能以企業形式履行應急救援職責,既是黨中央賦予的重要使命,也蘊含了改革探索新路徑的囑托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明确的“建設非現役專業隊伍”目标,中國安能确立差異化、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思路,提出“一基兩翼、三新四成”發展戰略。國務院國資委重新核定集團公司的主責主業為應急救援和工程建設,使中國安能更加聚焦服務黨和國家戰略大局。下一步,中國安能将更加聚焦戰略定位,着力打造央企戰略救援力量體系、增強專業能力、提升技術水準、破解現實難題,進一步發揮中央企業專業化體系化優勢,以實際行動展現國之重器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2024年1月,中國安能第一時間參與雲南地震搶險救援工作三是牢記“兩個至上”履行職責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央企業作為維護人民群衆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守護好、發展好全體人民共同财富是最高價值追求和根本政治擔當。中國安能矢志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義不容辭、當之無愧擔當起應急救援“國家隊”“主力軍”“突擊隊”。集團黨委高度重視應急救援工作,持續加強工程救援中心建設,特别是每次受領救援任務,都第一時間召開常委會會議,認真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批示精神,研判災情形勢、科學部署排程,集中全集團精幹力量迅速投入搶險救援。上司人員帶頭示範、身先士卒,救援隊員攻堅克難、敢打必勝,始終戰鬥在最緊急、最危險、最艱苦的搶險現場,忠實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健全體制機制、完善體系布局,是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的重點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産關系必須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适應。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中國安能以深化改革為抓手,持續健全體制機制、完善體系布局,為提升應急救援戰鬥力提供組織機制支撐。一是優化力量布局。圍繞保持工程救援領域的專業優勢,在現有12個工程救援基地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規模、優化結構,提升重點區域力量覆寫率,實作能夠同時滿足2~3個方向重特大災害工程救援用兵需求。圍繞更好發揮應急救援國家隊的功能,按照拱衛首都、保障戰時、輻射全國,側重長江中下遊、西南地質災害多發地、重要地震帶,確定有效處置洪澇、台風、地震、地質災害、極端天氣和戰時引發的水庫大壩損毀、電力中斷、山體滑坡、堤防決口、城市内澇和堰塞湖險情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布局、建強力量、強化國家隊功能。二是完善指揮體系。中國安能雖然按照公司化運作,但在應急救援行動的組織上,要繼承和創新部隊時期的搶險組織指揮模式,保證應急救援任務的高效完成。要依托軍事化指揮體系,采取基指+前指+作戰單元的架構,建構了前後支撐、上下關聯、内外協調的扁平高效指揮體系,持續優化以突發事件為總案、自然災害工程救援為專案的應急預案體系。依托全國140餘支應急隊伍,落實24小時值班制,推動指揮系統資訊化,確定遇有情況能快速反應、高效應對。織密聯合化救援體系,主動融入政府主導的應急救援聯合行動體系,不斷提高組織指揮效能。 三是建好用好央企應急的綜合平台。按照全國央企應急資源一總庫、應急救援指揮一張網、應急教育訓練演練一中心、應急供應鍊服務一平台的總體要求,中國安能積極推進央企應急救援體系綜合平台建設。在國家有關部委的統一上司下,區分重點、把握急需、分步實施,紮實抓好相關工作落實,盡快完成工程類搶險救援平台建設,完成應用功能優化完善和各系統有效運作,全面建成央企應急救援指揮協調資訊化平台和安全應急産業綜合服務平台。

強化創新驅動、發揮牽引作用,是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的關鍵抓手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調研中國安能時強調,要堅持技術立企興企強企,立足目前着眼長遠,聚焦搶險救援、水電工程建設強化技術攻關,加快向技術先導型公司邁進。新型生産工具替代舊的落後的生産工具,是展現生産力發展的主要标志,其中的重點是掌握運用新技術、新裝備,賦能發展新興産業。一是研究創新“科技搶險、專業救援”的新戰法。工程救援戰法是中國安能安身立命的核心能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基礎動能,是最能展現不可替代性的“看家本領”和“獨門絕技”。要借助大資料技術,對工程救援的曆史案例進行深度挖掘,分析救援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和戰鬥成果,将施工工法轉化為救援戰法。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技術,預測災情發展趨勢,自動優化救援路徑和資源配置設定,最大程度提高決策效率。二是更新疊代“高精尖智、體系配套”的新裝備。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一系列高科技裝備和技術被應用于防災減災救災領域,在兼顧機動靈活性、操作簡便性等方面的同時,将進一步實作正常裝備智能化、大型裝備子產品化、小型裝備便攜化、單一裝備專業化,在未來的救災一線發揮更大的作用。要加大對高精尖技術裝備的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在應急救援領域的轉化應用,不斷提升救援裝備的智能化、高效化、協同化水準。裝備的應用重在人裝結合,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來掌握裝備的使用方法和維護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三是培育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新産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促進了應急産業創新,特别是通過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中國安能核心功能、核心競争力的重新定位,必須轉換賽道,圍繞應急救援、應急産業構築新的競争優勢、赢得發展主動權,反哺應急能力提升。要深入貫徹國有資本“三個集中”要求,進一步健全考核激勵和政策支援,發揮戰略、名額、考核、績效的指揮棒作用。借助“安能救援”品牌影響力,探索投資入股、整合并購、品牌合作等方式創新産業發展模式,優化應急産業結構。發揮央企應急救援綜合平台功能,以數字賦能為手段,重塑中央企業聯合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拓展應急知識教育訓練與普及、應急救援演練與推演、應急場景體驗與推廣、應急科技與創新、應急人才培養與應急文化傳播。同時,積極拓展大流域、大梯級、大管線應急綜合保障服務項目,推廣“工程建造+應急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形成以防災減災救災為核心的全新應急産業驅動模式,将應急主業做強做專做大。

加強人才培養、錘煉過硬隊伍,是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的決定因素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發展新質生産力,歸根結底要靠新型人才。随着中國安能快速發展,人才短缺的沖突日益突出,尤其是如何鞏固和保持應急救援基地、應急分隊以及專業化隊伍建設的常備力量,已成為基礎性、戰略性的緊迫課題,必須從長遠和發展的角度抓緊研究解決。一是搞好人才引進。中國安能要提高核心競争力,增強應急救援核心功能,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必須保持适當的規模體量。要着眼建強基本隊伍、推動高品質發展,考慮人員正常流失率等因素,合理确定人才招錄計劃。要依據集團公司勞動用工、公開招聘和從院校招聘大學畢業生等制度規定,繼續調整加大人才補充力度,確定品質效果。要針對應急救援力量和專業化隊伍建設,特别是裝備技能操作人才的需要,從大中專院校、技工院校以及退役軍人、退出消防員隊伍中招收畢業生和技能人才,為完成各類應急救援急難險重任務提供充足人才支撐。 二是加強能力培養。近年來,中國安能形成完善了爆破、測量、搜救、通信等8大門類140餘個專業工種,培養了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操作手等一大批搶險骨幹,建立了涵蓋水利、電力、地質等領域工程救援技術專家庫和多技術工種人才庫,探索走出了“以工練兵、以工備戰,工戰結合、專常兼備”的應急能力建設的路子。要堅持以工代訓、工訓結合的思路,采取架子隊模式,把救援力量嵌入到施工隊伍當中,子產品化組織,獨立式核算,促進了兩翼融合發展,持續強化了救援實戰能力。三是傳承優良作風。回顧中國安能轉企以來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發展曆程,最具安能特色、起決定性的因素,還是部隊時期傳承下來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作風優勢,是中國安能70餘年改革發展曆史積澱而成的“水電鐵軍精神”。但随着企業市場化程度加深,轉企人員特别是士官年齡變大,新招聘人員等新群體比例增多,傳承紅色血脈、發揚軍人作風出現了松動弱化的現象。要始終将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基層黨建“七抓”為抓手,推動中心工作與黨的建設深度融合、雙融雙促,開展新員工入職軍訓、企業史隊史教育教育訓練、文化核心理念宣貫、定期表彰評優等軍轉企特色活動。要把軍隊的作風傳承好,區分不同基層機關性質,通過準軍事化的訓練管理,培育激發戰鬥力。要把軍隊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載體突出出來,借鑒“三互”“雙四一”“八個到現場”等部隊時期行之有效的機制載體,切實把紅色基因的傳承發揚路徑研究透,更好服務應急救援工作大局。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左右滑動檢視2024年第4期目錄

将“國資報告”設為“星标”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掃碼進入小程式

閱讀《國資報告》電子刊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中國安能:加速培育應急救援新質戰鬥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