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作者:平安天山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從靖西到南甯,換乘航班飛新疆喀什,再坐8個多小時的汽車來到位于帕米爾深處的大同鄉,3天時間、5000多公裡路程,探家歸隊的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喀什邊境管理支隊大同邊境派出所民警李光禧除了随身行李,還背回三棵砂糖橘樹、三棵鳳梨蜜樹和兩棵荔枝樹的樹種。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回到機關已經是淩晨兩點多,他顧不上疲勞,和戰友們連夜把樹種進陽光暖房裡。

從老家帶樹苗,是大同邊境派出所民警的習慣,如今,這裡種植着來自全國不同省區的樹種,有人稱其為“陽光溫室裡的五湖四海”。

對于守衛在高原深處的民警來說,家鄉的樹既是一種寄托,更是一種信念,“樹能在這裡紮根,我們也能。”

“與鄉親們相依為命”

“大同”在塔吉克語中的意思是峽谷。一條河流、一條峽谷,在帕米爾高原深處形成一連串綠洲,1784名塔吉克族牧民零星分布其中。

大同邊境派出所就守在牧民身邊,用所長黃加勐的話說就是“與鄉親們相依為命”。

“扼塔莎古道,守葉爾羌河”,民警們的自我介紹充滿情懷和詩意,但實際上并不隻是這些,僅是進山的路就讓人幾乎心生絕望。從最近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出發,150公裡長的道路在帕米爾群山之間上下穿梭,似乎永遠都沒有盡頭。腳下是萬丈深淵,頭頂經常有落石滾下,民警們來這裡最大的感受是,“進去不想出來,出來不想進去”。

李光禧初次來大同是在2019年冬天,他和來自河北張家口的崔景松以士兵轉改民警的身份從内地來新疆戍邊,當時進大同的路大都還是搓闆路。乘車從喀什出發,穿過村莊、戈壁,不久就一頭紮進雪山間,從白天走到晚上,從人迹寥寥走到荒無人煙,原本還昏昏欲睡的他,最後卻變得格外清醒。

夜幕降臨,兩人看着車窗外漫無邊際的黑暗,聽着車輪碾過積雪、石子的“咯吱”聲和“噼啪”聲,默默無語。“這兒比草原五班還五班,我們都成許三多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光禧笑着說。

不隻是他們,就連常年在新疆戍邊的黃加勐也對大同的路心存畏懼。2022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他被任命為大同邊境派出所所長,支隊上司送他進山的路上,他一遍遍問“還有多遠”,被告知“還早着呢”,後來幹脆懶得再問。他此前任塔什庫爾幹邊境派出所教導員,“塔縣就夠偏了,沒想到大同更偏。”

還有更難的時候。依山傍水而建的道路經常被葉爾羌河的夏季洪水沖毀,與外界交通随之中斷。中斷最久的一次在2022年7月,洪水沖毀了路基,山上又落下一塊巨石擋在路中央。派出所把僅存的給養留下一部分,其他的則分給已經斷糧的牧民。眼看物資要全部告罄,民警聯系山外把給養送至道路中斷的地方,由對岸警務室民警和護邊員把物資扛到葉爾羌河上的一道索橋前,通過索道運進來……

記得到派出所的當晚,李光禧失眠了,“當時就想,咋會來到這個地方?”他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但後來,他成為融入大同最深的民警之一。

“多做點有意義的事”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大同的另外一大“特色”是山。派出所被夾在三座巨大的山峰之間,帕米爾冷峻的山峰時刻懸在頭頂,壓得人喘不過氣。每年7至8月是大同的雨季,山洪裹挾着巨石砸在山體上,沒日沒夜發出巨響,擾得人徹夜難眠。

除了心理上的壓抑,大山還威脅着民警和牧民的生命财産安全。2022年7月,一場泥石流突襲轄區的克其克同村,所幸民警疏散及時,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8戶牧民的房屋幾乎被泥沙淹沒,民警和護邊員連續奮戰一個星期,才将泥沙全部清理完畢。

山高與路遠一起,成為大同最鮮明的标簽。有一次,黃加勐給老家戰友展示自己工作的環境視訊,對方調侃說,“你們在那兒有啥意義?是怕山丢了嗎?”他一時語塞。

但年輕民警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多做點有意義的事”,每個人也都在這裡有了不同的人生收獲。1998年出生的崔景松原本是一名部隊駕駛員,來新疆前“隻會開車,家務也很少做”。在這裡,他在與牧民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簡單的塔吉克語,還有打馕、煮奶茶、種麥子、打牧草,這是他與轄區群衆打成一片的“秘訣”。

李光禧說話帶有明顯的廣西口音,初到轄區跟牧民溝通困難,他憑借紮實的群衆工作赢得大家擁護:照顧轄區兩位80多歲的塔吉克族老人、幫助身患殘疾的兒童治療疾病、幫助務勞工員要回5萬多元工資……他也成了轄區群衆口中的“廣西老表”。“你走在路上,老鄉們遠遠地跟你打招呼,叫你去家裡喝碗奶茶、吃一口馕,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李光禧說。

今年27歲的李明洋2016年分到大同,是派出所“資曆”最老的民警之一。“總不能做一輩子飯吧”,帶着這樣的想法,他通過努力學習,從一名炊事員成長為派出所能夠獨當一面的内勤。“跟大家一起守在這裡,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在經曆最初的思想波動後,黃加勐想到的是“至少要對得起轄區群衆”,他決心要把群衆工作做得更好,在他的倡導下,民警們入戶走訪時幫忙劈柴、耕地、打牧草,從塔縣為村民帶些磚茶,一對一結對關愛轄區孤寡老人,主動參加牧民的紅白喜事、幫助牧民發展旅遊經濟……

這點滴小事,積累起群衆對派出所最大的信賴。牧民不但遇到困難會率先求助派出所,還用自己最樸素的方式表達感謝,每到水果成熟季節,派出所每天都會收到牧民送來的杏子、桑葚和蘋果,民警也會回贈面粉、蔬菜等表達感謝。

“能得到群衆肯定,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能夠平平安安的,這就是我們在這裡最大的意義。”黃加勐說。

“總要有人守在這裡”

在社交平台上,大同以杏花聞名。每年4月中旬是杏花盛開的季節,外地遊客蜂擁而來,但這種熱鬧的情景隻有一個星期。當杏花凋謝,遊人散去,大同便重歸靜寂。

特别是在漫長而枯燥的冬季,一旦大雪封山,每晚8點以後,全鄉“幾乎見不到人影”,隻有偶爾響起的犬吠聲。來過大同的人都說這裡苦,但民警們不願說苦,“苦也好,不苦也好,總要有人守在這裡。”

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峽谷深處,每個人都學會苦中作樂。黃加勐利用休息時間刷完了電視劇《焦裕祿》《紅旗渠》……電視劇中的人和事,是他在大同堅守的精神源泉。

年輕民警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爬山、健身、在葉爾羌河上滑冰,最開心的是過集體生日。由于往來運輸不便,派出所每月會從縣城購買蛋糕,給當月過生日的民警一起慶祝。在做長壽面環節,其他人會為壽星們加入各種調料,加的最多的是酸、甜、辣三種,很少有人加“苦”。

當然,也有辛酸的時候。有一次,大同與外界的通信中斷,民警們隻能到十幾公裡外的庫克西魯克鄉給家人打電話報平安。還有一次,民警伊力亞爾頸椎錯位,幾乎無法行走,他乘車一路颠簸去塔縣看病,結果到了之後“脖子已經颠好了”。

2023年8月1日,崔景松的夫妻從河北來探親,一路上經曆了看到雪山的新奇、高原反應的痛苦和漫長旅途的絕望,才了解了丈夫工作環境的艱苦,最後她抱着崔景松哭着說,“再也不跟你吵架了”。

李光禧每次回家,都被大家戲稱為“新疆人”,但在大同,他又是大家口中的“廣西老表”,“其實挺正常,在家的時間還沒有在機關多,大家都把大同當成自己的家。”

2023年,上級為派出所建起一座玻璃陽光暖房,裡面設定了書吧、茶吧和點唱機。每當夜幕降臨,一天任務完成,民警們在這裡看書、喝茶、“吼歌”,點播率最高的是《兄弟抱一下》。

除了休閑,暖房還兼具“實驗室”功能。民警們利用休假時機帶來家鄉的特色植物,種在陽光暖房裡,如今,這裡種滿來自全國各地的樹種。“要是能成活,就把這些樹推薦給鄉親們種。”李光禧說。

其實在更早時候,牧民們就注意到派出所的花和蔬菜種得好,經常會來要些種子,民警們也樂得向他們傳授經驗。每年盛夏時刻,牧民們都能吃上自己種的新鮮蔬菜,大同的峽谷裡,長滿來自派出所的鮮花。

李光禧:為了1784名塔吉克族鄉親

來源丨劍蘭文萃作者丨張 佳

編輯丨盧志鑫

稽核丨賽 偉

簽發丨許宏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