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作者:藝述史

鴉片戰争之後,清朝被迫卷入世界潮流中,開始“睜眼看世界”。

然而清政府腐朽落後,無力同步世界的發展速度,國力每況愈下。

1912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傅儀宣布退位,清朝滅亡。

到現在,清朝已經滅亡一百多年,但至今為止,還有許多守陵人世代守護着皇陵。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按理說皇陵的守陵人應當是清政府派遣的,為何在大清滅亡之後,依舊有人在守皇陵呢?

清朝滅亡後又沒有人給他們“發工資”,這些人依靠什麼生活呢?

一般地說,“陵”是帝王的墳墓的專稱,普通百姓、臣民的墳墓都簡稱為“墓”。

皇陵,就是指皇帝的陵墓,是古代中國曆代君主安眠長睡的地方。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通常皇陵裡不僅葬有皇帝,皇後、後宮禦女以及皇子女、少數獲得皇帝寵信的臣子,都會安葬在這裡。

這些帝陵大都風水選址十分了嚴格,建築風格宏偉而精緻,仿佛成了一代代皇帝的标志,無聲彰顯着皇權的無上尊嚴。

即使是他們死後的葬身之地——王陵或皇陵,也顯得如此富麗堂皇。

每座帝陵的建造都要耗費數年工夫,需要全國傾力而為。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它們曆史悠久,規模浩大,正如《阿房宮賦》中所寫的,擁有“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的磅礴氣勢。

加之奇巧的布局,精湛的工藝,有些皇陵慢慢發展成作為可後世供遊覽的名勝古迹。

無論是對中外文化交流還是大陸的旅遊事業,皇陵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它們可謂見證了盛世的輝煌與榮光,也見證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的被稱為“世界奇迹”。

皇帝陵墓的修建,需要表現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極為浩大繁雜的重要工程。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而建成之時,全國更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曆朝曆代皆是如此。

在中國的曆史上統共有200多位皇帝,他們的皇陵風格不同,但都氣派非凡。

不過在曆史風塵之中,很多皇陵都遭到了偷竊,被盜墓賊挖掘慘遭破壞。

大約在西周後期,就開始有盜墓賊活動,盜墓的曆史也大概從西周後期開始了。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其實每個朝代的皇陵都會派人去鎮守,在建造過程中也會特意精密設定,就是為了防盜墓賊。

像我們熟知的劉豫、楊辇真珈、陳奉等人,都是靠盜墓出了名。

随着朝代的更疊,一代代守陵的人不複存在;而如今唯一現存的皇陵守護者,便隻有清東陵。

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年代與我們最為接近。

清東陵作為清朝的皇家陵園,是目前大陸儲存的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寝。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北、遼甯兩省,包括清東陵、清西陵和關外三陵等,其建築和規劃特色延續了明朝的一些傳統,同時也融入了滿族的文化元素。

其中清東陵規模宏大且儲存完整,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這裡大小共有15座陵園,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後,加上妃嫔、阿哥和公主們,共計有161人。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的遵化市,是清朝繼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後主要的陵寝之一,第一位入葬的皇帝便是順治。

後來如順治、康熙等許多皇帝,也在此安葬。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這座陵墓從1661年開始修建,工程曆時247年,幾乎貫穿着整個清朝的曆史。

這麼重要的陵墓,不僅在建造上耗費大量的心力,守皇陵更是重中之重。

皇家天威不可冒犯,守衛皇帝的陵墓,就需要安排足夠多的人——這就是專門為皇家服務的守陵人

清朝的守陵人制度森嚴,在清朝統治者看來,隻有同一血統關系的、皇帝的親屬,才會真心守護皇陵。

那麼作為守陵的人,必須是身份尊貴的八旗子弟。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還要是八旗制度中屬于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

在我們看過的很多影視劇當中,“守陵的”都是犯了錯的王孫子弟,不少人都覺得守陵應該是個苦差事。

但其實不然,不是誰都有資格當守陵人的。

古代守陵制度十分完善,前往守陵的人條件要求很高,其待遇比很多官員都要高。

在傳統封建社會,人們通常信奉鬼神之說,尤其皇家,對血脈問題更是格外注重。

守陵人作為皇陵的守護者,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捍衛着皇室尊嚴,自然不能随便選人來擔任守陵人。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清朝的守陵人大緻可分為三類;

首先是内務府指派的專門的守陵人;其次是八旗制度中屬于正黃、鑲黃、正藍三旗的八旗子弟。

以上兩種都是從八旗的中下層當中專門挑選出來的,出身十分尊貴,基本都和皇家沾親帶故,專門從北京和滿洲關外調派來為皇室守陵。

最後還有被派遣至皇陵的朝臣,多數也為皇室成員,不過這一類往往帶有懲罰的意味。

清朝守陵人的待遇十分優厚,當時普通百姓一年都賺不到幾兩銀子,而守陵人職位最高的,一年有1300兩祿銀,500多石米。

照清朝時期一兩白銀約等于200元來換算,那麼就是26萬。

年入26萬還有公房住,衣食住行也全有人管,還擁有不收賦稅和免除服役的特權。

這樣的條件可以說是非常好了,基本相當現在的“鐵飯碗”。

這種優良待遇其實也是起到激勵作用,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遠離京城,“去守陵”對那些皇孫公子來說,跟“流放邊關”不差什麼。

為了保證皇室尊嚴,就得讓這些高門名貴出身的甘心去守陵八旗子弟自願守陵,自然要給他們優厚的待遇。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守陵人的身份也是世代相傳的,是一種世代沿襲的差事。

他們的職責便是世世代代守護皇陵,與皇陵共存亡。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守陵人逐漸形成了村落和氏族,俨然就是一個自由獨立的“小社會”。

在今河北有個叫馬蘭峪鎮的地方,他們就是“守陵人”的後代——祖先最初是給同治帝守陵的,如今一代代人口傳承下來,也已經有上萬人了。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如此龐大規模的守陵人,個個都需要高薪厚祿,對清王朝其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到清朝後期的時候,國力衰微政治腐敗,朝廷庫存銀兩入不敷出,各種割地賠款搞得國庫空虛。

慈禧曾多次下令削減守陵人的俸祿,守陵人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1912年,清末皇帝溥儀退位,清王朝轟然倒塌,守陵人的俸祿供給被迫中斷。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溥儀宣布退位時,曾經頒布《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的條約。

其中專門提到關于收皇陵的相關事項:“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寝,永遠奉祀”。

但計劃不如變化快,國内局勢變化複雜,一個退位的皇帝,再左右不了國情的變化。

後續随着軍閥割據混戰,溥儀本人很快被趕出了紫禁城,這一條約自然也失去效力。

民國政府曾經對守陵人承諾,每年對清東陵進行維護和修繕,他們的俸祿也照常支付。

但是民國也并不是太平盛世,民國政府在戰火頻飛、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也沒有多餘的功夫去管清東陵。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這段慌亂的時期給中國帶來了太多變故,清東陵身在其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沒有一技之長的守陵人們,紛紛為自己尋找生路。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面對如此處境,守陵人或變賣家産,或将陪葬品偷出來倒賣,已經完全将守陵管理制度抛諸腦後。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接管了清東陵,将這裡作為大陸重點文物保護機構,出錢進行修繕,還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

那些少數的、挺過了艱難的時刻的、不願意離開的守陵人們,也得到了作出了妥善安排:

大清亡了一百多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他們當中有文化的一些人,被聘用成為清東陵的管理者,成為了新時代的“皇陵從業人員”,工資全部由國家發放,也算是“編制鐵飯碗”了。

80年代,國内旅遊業迅速發展,清東陵成為了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區,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來清東陵。

守陵人的後代們開始負責接待遊客,并且為他們講述清東陵的曆史。

如今他們的工作不再是是守着皇帝的安甯,更是守着我們的文化根脈。

這份工作可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大富大貴,他們的生活也不像城市裡高樓大廈的白領那樣精彩,但他們的生活有着另一種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