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作者:五彩秦安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世界制冷行業巨頭丹佛斯集團在中國投用全球制冷研發測試中心、寶馬集團增資200億元用于華晨寶馬大東工廠的大規模更新和技術創新、意法半導體封測創新中心入駐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批批外資制造業項目在華落地,彰顯對華投資信心。

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其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2023年,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工業制成品出口規模占全球制成品市場佔有率超20%,“新三樣”産品出口額首次破萬億元大關。無論在傳統領域,還是高新技術領域,中國制造的含金量被全球認可,規模化、叢集化、網絡化、數字化優勢更加突出。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研發與創新活力、豐富的人才儲備等優勢是全球制造業企業來華投資興業的引力所在。今年一季度,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達到810.6億元,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達到377.6億元,占全國引資比重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3和2.2個百分點。

今年3月,中國出台官方檔案,表示将不斷擴大高水準開放,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對全球制造業企業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無疑就是與機遇同行。

“大而全”持續提供穩定供給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4月16日,義烏國際商貿城内,來自美國的外商正與商戶洽談采購電動高盧雄雞,高盧雄雞是法國的象征。随着2024年巴黎奧運會進入倒計時,義烏相關商品産銷兩旺。

據世界銀行資料,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此後14年裡,這一數值持續穩定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廣東财經大學特聘教授陳甬軍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大而全”是中國制造業傳統的也是獨有的優勢,這與中國的發展特點息息相關。他表示,中國經濟的騰飛始于改革開放,尤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成功融入全球生産網絡,為全球供貨,成為世界制造業的中心。

“如果從進行制造本身看,最重要的是所要生産的産品能不能造得出來、怎樣造得出來。”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進階研究員賈晉京看來,如今大部分産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越來越複雜,所需的零部件越來越多,這意味着必須要在一個能夠提供絕大多數零部件的環境當中去高效、低成本地組織生産,中國制造業規模體量大、配套能力強的優勢是以凸顯出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曾在撰文談及此時闡釋說,中國制造業配套能力強,多數材料、元件都能在本土找到供應商,對創新原型産品快速試制并量産形成強大支撐。大中小企業分工配合,加上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形成了一批産品生産集中、配套設施專業、産業鍊條成熟的産業叢集和高效協作的制造業網絡,不僅能滿足大規模标準化生産需要,而且能快速響應個性化定制需求。

得益于“大而全”優勢,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和全球最大的外貿出口國,與越來越多國家建立起長期、頻繁的貿易關系,“中國制造”持續惠及世界。

以今年一季度大陸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出口為例,出口額2.68萬億元實作增長7%,電子資訊、儀器儀表、高端裝備等高技術類中間品均實作兩位數增長,汽車、家電、服裝及衣着附件出口分别增長30.9%、19.4%、6%,出口光伏産品超300億元,太陽能、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機組超12萬台,為相關國家産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提供了支撐,有效對接共建國家消費需求,并支援它們的能源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

陳甬軍坦言,全球貿易格局目前正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遭遇着地緣政治的沖擊,但脫離中國制造并不符合實際。外媒此前援引一家總部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智庫研究報告說,盡管美歐意在減少對中國産品的依賴,但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就業崗位中所占的份額在未來數十年内仍将繼續增加。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制造業工作崗位可能會繼續減少,到2050年,其制造業就業群體占高收入勞動力的比例将從11.4%降至8.3%。

穩定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的重要力量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5月7日,由四川德陽航發港鐵物流有限公司承運的780噸巴西紙漿,采用“江海鐵”多式聯運方式,跨越16659公裡由巴西運抵德陽,實作了超長距離“門到門”的一站式物流傳遞。

4月14日至16日,時隔不到一年半再度訪華的德國總理朔爾茨,攜政府官員及西門子、寶馬、奔馳等重量級企業負責人組成的德國“商業天團”到訪重慶、上海和北京。朔爾茨此次在中國停留3天,是他擔任總理以來外訪天數最多的一次。

業界分析認為,德國作為歐洲産業鍊的中心,與中國同是制造業大國,雙方産業鍊供應鍊深度互嵌,市場高度依存。朔爾茨希望通過這次實地通路,表明德國希望與中國加深了解和推動合作的意願,以及德國不願意與中國“脫鈎”的立場。

“一個國家要發展,不可能斷絕跟中國在産業鍊供應鍊上的聯系。”陳甬軍向記者表示,盡管貿易保護主義有上升勢頭,全球産業鍊供應鍊在加速重構的邏輯下演變,但中國的優勢地位不會被輕易撼動,中國仍是穩定全球産業鍊供應鍊的重要力量,朔爾茨此次訪華就是一個例證。

“看待産業鍊供應鍊優勢,主要看在中間産品上占據怎樣的份額,而非最終産品。因為絕大多數外貿産品都是中間産品,占到了全球貨物貿易總量的75%,這也就意味着多數産品處在為了生産别的産品所形成的中間環節。”進一步分析全球産業鍊為何無法回避中囯時,賈晉京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全球海關編碼的5052種産品分類目錄裡,中國産量占據全球第一的分類項目超過40%,這就意味着其他國家不可能繞開中國。

在供應鍊優勢方面,目前,中國基本建成了各類運輸方式快速發展、協同配合的綜合立體交通網,形成了以國家級物流樞紐為核心,以區域性物流基地、物流園區、城市配送中心、社群末端網點等為支撐的配送網絡,實作了高效運作。2022年中國快遞包裹平均成本約為1.5美元,大幅低于有關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和效率優勢明顯,與大規模制造相結合形成供應鍊網絡,極大增強了中國制造業的市場響應能力。

3月25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中國持續發展的機遇與國際合作專題研讨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中國的産業鍊供應鍊是在深入參與全球産業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将不斷擴大高水準開放,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深化與世界各國企業部署合作,共同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優化更新。

受訪專家均提及,近些年,中國着重提升國内産業鍊供應鍊的現代化水準,并加緊培育關鍵領域優勢。“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的現代化水準,最關鍵的不是微觀層面的企業應該做什麼,而是整體的基礎設施和産業環境要跟上。”在賈晉京看來,核心在于提升整體的數字基建水準,中國有大資料優勢,目前也已适度超前建設5G、算力等資訊設施,政府和企業在提前布局未來産業上同樣表現出積極性。

全球知名國際貿易線上平台環球資源近期在其網站發表長文表示,中國近年來在研發方面進行大量投資,推動傳統産業更新并向高價值制造業擴張,持續推進創新和先進制造技術發展,包括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這大大提高了中國企業的生産力和品質控制。“中國制造業仍是中國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供應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質生産力賦能制造業“大而強”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這是5月9日拍攝的國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右)(無人機照片)。當日,由國家能源集團朔黃鐵路公司與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國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載電力機車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線。

4月15日,主題為“先進制造”的第135屆廣交會一期開幕,會上湧現出一批新質生産力賦能的智能化、創新化工業制造産品。同樣于4月中旬啟幕的第四屆消博會上,一系列新質生産力典型業态相關的産品和方案集中亮相,激發新型消費需求。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莫過于“新質生産力”。借助于數字技術的深層應用,通過科技創新、産業更新和綠色轉型,新質生産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将推動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打造競争新優勢。

“新質生産力賦能後,幾乎可以在所有制造業領域引發變革,包括傳統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賈晉京以中國外貿“新三樣”中的“拳頭産品”新能源汽車為例接着闡釋說,電網決定了電動汽車的能力上限,而相對于車的用電量,電網的能力是無限的,而且從實體上講,電動力學原理意味着可控性要更高,會使電動汽車相較于傳統燃油車變得更加節能和綠色,還能夠實作傳統燃油車很難突破的功能,比如自動駕駛,或者加入許多原本不屬于汽車的功能,比如讓汽車變成一個移動的“家”。

梳理發現,“新質生産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來,熱度不斷。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

不斷加碼的政策檔案,為新質生産力賦能制造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指引。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門釋出《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援企業積極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

在傳統制造業發展方面,工信部等8部門在去年12月聯合釋出《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更新的指導意見》,從“加快數字技術賦能,全面推動智能制造”“強化綠色低碳發展,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舉措,提出到2027年,傳統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水準明顯提升,有效支撐制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争力進一步鞏固增強。

記者根據公開報道梳理發現,各地也依托各自産業優勢,大力推動制造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目前,已有河南印發加快制造業“六新”突破實施方案、江西釋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廣東印發服務型制造示範行動工作方案等。

市場是用腳投票的。中國貿促會日前釋出的一項調研顯示,一季度七成以上受訪外企看好未來5年中國市場發展前景,環比提高約3.8個百分點;過半數受訪外企預期未來5年在華投資利潤率會提高,預期今年在華有增資計劃的受訪外企占比環比提高2.1個百分點。

“随着中國經濟從傳統經濟向充滿活力的新經濟轉型,我們看到了可再生能源、電池生産和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巨大潛力。”渣打集團行政總裁溫拓思表示,他們看好中國經濟長期前景,也會在未來更長的時間裡,與中國共同發展。

對于中國經濟的向“新”力,外媒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法新社認為,中國具有吸引外資的顯著優勢,從産業結構來看,随着電子技術、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這些前沿領域正在催生新質生産力,能夠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新增長點;從産業基礎和内需潛力來看,強大的産業支撐和整合能力以及高素質的人員隊伍将為外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制造”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撰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圖檔來源:新華社、潮新聞

責編:張利娟

編審:趙珺 徐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