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作者:上遊新聞

鑿山劈石的浩蕩長江已經流淌千年,這不光創造出了雄奇壯麗的三峽,更留下了一段段堪稱華彩樂章的燦爛文明和悠久曆史。

長江三峽也是以成為了長江上遊人類文明的重要源頭。在迄今世界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三峽文物保護工程中,重慶三峽庫區出土文物18.3萬件。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精品,今天都煥然一新出現在了我們面前——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即将到來之際,5月17日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代表性展覽《壯麗三峽》改陳後的開展儀式如約舉行。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在現場,巴渝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濃濃煙火氣穿越曆史而來;透過一件件鎮館之寶,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熠熠生輝的巴渝文脈像浩蕩長江一樣奔騰至今……

在這裡 “壯麗三峽”觸手可及

衆所周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建成開館已有近20年。

自2023年開始的這次改陳将“根植巴山蜀水,傳承長江文化”作為了叙事主基調,通過豐富多樣的文物将三峽文化起源、形成、衍生、交融及其時代變遷等等,都生動、詳實地呈現到了廣大觀衆面前。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本次《壯麗三峽》的改陳共使用文物展品321件/套(703單件),其中一級文物37件/套,二級文物27件/套,三級文物93件/套。珍貴文物占比約50%,展品更新率達60%。

走進序廳,光是廊道的構成就大有來頭。看上去黑乎乎的石頭其實是在三峽工程蓄水前就在瞿塘峽切割來的瀑石和黑石。置身其中,“天開一線、峽張一門”的壯麗景觀仿佛就在身邊。

目光再稍稍往前,“自然奇觀”部分中的大型三維數字展項“三峽形成”可以說是撲面而來。巨型的液晶顯示屏連同延伸到頂層的天幕,逼真地還原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巫山雲雨”“巴山夜雨”“霧都重慶”等三峽代表性氣候特征,好像在現場就觸手可及。

鎮館之寶 盡顯三峽兒女豪情壯志

對更多的普通市民來說,《壯麗三峽》展廳的本次改陳更亮眼的标簽無疑是可以一次把三峽博物館的六件鎮館之寶看個過瘾。

三峽博物館館藏十大鎮館之寶中的六件彙集在本展廳,分别為舊石器時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商三羊銅尊、戰國銅虎鈕錞于、戰國銅鳥形尊、東漢“偏将軍印章”金印、漢代景雲碑。

這些寶貝之是以能被稱作“鎮館之寶”,稀罕固然是重要原因。更加不容忽視的是透過它們,傳承千年的巴渝文脈已經清晰地展現到了我們面前:

舊石器時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

翻開東亞兩百萬年人類史新篇章

在《壯麗三峽》展廳的“曆史長卷”部分,觀衆們看到的第一件鎮館之寶就是1985年發現于巫山龍骨坡遺址的舊石器時代“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它是目前中國境内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巫山猿人也翻開東亞兩百萬年人類史的新篇章。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更為重要的是,在和巫山龍骨坡遺址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員黃萬波看來,“巫山人”是重慶史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和巫山玉米洞、奉節興隆洞等等遺址一同證明了早在遠古時期,重慶就已經是長江上遊史前人類的樂園。

戰國青銅虎鈕錞于

見證古代巴人的骁勇善戰

緊随其後闖入眼簾的戰國青銅虎鈕錞于同樣不容小觑。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從表面上看,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隻罐子。其實它是一件巴人特有的軍樂器。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超過28萬件藏品中,虎鈕錞于一直被視為巴文化最傑出的代表。

據史料記載,巴人當年處在大國的包夾之中,生存環境險惡,是以全民皆兵,長期征戰。虎鈕錞于敲擊時聲震如雷,威懾敵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振奮精神,威懾鬼神。它一直是巴人天性勁勇、質直好義的英雄本色的展現。

更為重要的是,包括虎鈕錞于在内的諸多巴蜀式青銅器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青銅文明的重要樣式,豐富了華夏文化的“多元”成分。

商代三羊尊、戰國鳥形銅尊

彰顯濃郁的地方特色

雲雷紋、夔紋和獸面紋全都精緻如初……就在距離虎鈕錞于不遠的展櫃裡,同為鎮館之寶的商代三羊尊的身世也相當不俗。從它的身材看,其口徑達到了43厘米、通高也有41.2厘米。據介紹,這件于1980年在巫山縣大昌鎮大甯河畔李家灘出土的銅尊是巴人在商文化強烈影響下的一件自制重器,它也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整個三羊尊的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獸面紋,造型與紋飾總體呈中原文化商代末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紋,粗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對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礦冶技術、文化程序以及商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三峽博物館的諸多館藏寶貝中,要論觀衆最熟悉的,那戰國鳥形銅尊一定可以排到前列。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整個鳥形銅尊具有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等特征。其造型、紋飾極其精美,其體輕、壁薄、中空,鑄造難度極高。因出土于涪陵小田溪巴人貴族墓地,是以它對研究巴人的審美情趣、工藝水準和鑄造技術等均是難得的藝術精品。

東漢“偏将軍印章”金印

古代官印制度的見證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東漢“偏将軍印章”金印發出的金燦燦的光芒又足以讓觀衆側目。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這枚金印印面篆刻有印文“偏将軍印章”五字,呈三行排列。據文獻記載,偏将軍系将軍的輔佐,此官制始設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由大将軍所拜授。金制官印流行于漢晉時期,全國發現的數量不多,偏将軍金印形制完整、成色足,甚為珍貴。

景雲石碑

為研究三峽地區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在本次改陳後的《壯麗三峽》展廳中,最後和大家見面的鎮館之寶就是2004年雲陽舊縣坪遺址出土的東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石碑。

三峽博物館再“上新”!透過鎮館之寶看巴渝文脈千年流淌

整個景雲碑造型古樸,仔細看可以發現碑額正中雕刻有婦人倚門像,左右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側浮雕青龍、白虎。隸書碑文,共13行367字,記述了景雲的祖先由楚地遷入漢中、廣漢等地,景雲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愛戴等情形。該碑是東漢朐忍(今雲陽)令雍陟于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雲而立。

據了解,它不僅是目前三峽地區唯一出土的漢碑,且品相極佳,在全國漢碑中也極為少見。其碑文内容為三峽地區的政治、地理、移民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曆史與文化價值。且書法美、雕刻精,是漢碑中的精品,又極具藝術價值。

一個時辰 還你李白筆下的壯美三峽

而在展廳的“人文古迹”部分,種種地面文物古迹的加入,又揭開了三峽兒女的内心世界。他們崇尚英雄、寄情山水、和諧包容。塗山寺、黃陵廟、張飛廟,承載了人們對曆史英雄的敬仰;白帝城、點易洞、三遊洞留下了無數文人的足迹,也抒發了他們的萬丈豪情;巍巍神女峰早已被賦予了濃烈的人文色彩,代表了神秘而浪漫的巫文化,其内涵也有着與世界大河文明的諸多共性。

有意思的是,如果大家看得仔細,逛完展廳大約剛好在古時的一個時辰内。換句話說,走進《壯麗三峽》壯麗的自然風光迎面而來,壯麗的曆史畫卷徐徐展開,壯麗的人文古迹一一再現;李白筆下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就在你的面前。

上遊新聞記者 裘晉奕 攝影 張錦旗 實習生 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