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作者:雪域情懷吧

#頭條創作挑戰賽#

老戰友家的窯洞

賈洪國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鬓毛衰”。退役老兵的心中都有兩份濃郁的鄉愁情結。除了軍營駐地,就是我們出生的地方,河南偃師戰友馬險峰的故鄉在邙嶺,鄉愁就伫立在邙嶺的窯洞裡: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拜望戰友到此莊,

地坑土窯無廈房。

雖然不是神仙洞,

居住冬暖又夏涼。

這裡叫遊殿,偃師最東端、擁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于2016年光榮上榜第四批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該村現存有九連洞地坑院、地下街坊、月亮灣、玉皇閣、文昌閣等曆史景觀。

洛陽偃師,因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東征伐纣在此築城"息偃戎師"而得名,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

遊殿,據說是因北宋宋徽宗迷戀美景遊憩此地而得名,真假很難考究。走進村子裡的主街道,難得遇着幾個村民,電動汽車在高低不平、縱橫交錯、并不寬敞的街道穿行,十分局促。旁邊大大小小新舊不齊的院落星羅棋布。終于停下來,馬險峰帶我找到了幾處破舊的院落。從院中的布局以及樹木可以看出曾經的繁榮和生活氣息。一個廢棄的辘轳井,讓人想起打水的場景。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的場面浮現眼前。

多年前,馬險峰兄妹幾個讀書、參軍和工作,已陸續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窯洞窯院,可家裡窯洞連同裡面一些老舊物件便被廢棄了。如今,這些被廢棄的窯院窯洞,成為百裡邙山一道難得的人文民俗景觀。

一座山,源于秦嶺,逶迤向東,其餘脈,在洛陽稱邙山,到了偃師就叫邙嶺。

邙山上,矗立遠望,黃河水滾滾東流,伊洛河婀娜多姿,鄭汴洛高速村中穿過,明清老街、紅磚門樓、二層别墅訴說着現代與古老的千年巨變,鄉間小路與鄭汴洛高速滲透着浪漫與奢華的相伴。

從遙遠北方刮來的黃土在邙山層層漿積,雨水的沖刷、風霜的侵蝕,又讓這深厚的土層皲裂出無數盤根錯節的深溝巨壑,馬家和滑家人因勢就形,在土崖溝坎間,開鑿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窯洞和窯院。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南遊殿就是位于今偃師市山化鎮的遊殿大村,老戰友馬險峰就出生在那裡。到洛陽拜望戰友,臨别回川時,他非要帶我回他出生地的窯洞看看,帶上戰友尋鄉愁,這是軍旅情結留存心底的暖流。兒時的馬險峰,窯洞裡,爬在炕沿上圍着一盞煤油燈學習寫字,和哥哥比着數牆上誰的獎狀多,拱着被窩踢踏和嬉戲的歡樂時光;窯洞前,有姐妹們跳繩踢毽子扔沙包玩羊骨頭遊戲,有兄弟們草堆裡捉迷藏打牌下棋摔跤的快樂年華。窯院與溝壑,是遊殿古村落的兩大特色!

但其實,這是當時的無奈選擇。遊殿窯洞,是住在溝邊的馬家和滑家先民的主要建築。窯院有三類:一類利用溝邊的崖頭在向陽處挖窯洞,稱為靠山式窯洞院,另一類是在平地鑿坑七八米深,四周挖窯洞,稱之為地坑院,第三類為平地挖掘出一條街道,然後再街道兩側挖掘出一個個窯院,窯院自然連成街道,稱之為地下街坊。在中原大地,這可是不多見的村落。

地坑院在三門峽地區大多是相對獨立且封閉的,而遊殿的地坑院卻被一條明暗相間的地下道路一線串聯,連成“地下街坊”,其代表就是聞名遐迩的“九連洞”。“九連洞”往東,一處呈弧形凹進去的向陽崖壁上,密密麻麻、規規整整地開鑿了一排窯洞,當地人稱“月亮灣”,馬險峰的夫妻滑彩霞就出生在這裡。

馬險峰的嶽母滑奶奶,至今仍住在窯院裡,老人感歎說:“還不是因為沒錢蓋不起房嘛。當初挖這條地下街坊,還累死過兩頭牛呢。”聞此,同遊的老戰友郭勤學思忖片刻,斷斷續續念出一首詩:坑院深深九洞連,頹垣斷壁已斑斑。來人不問經年事,草木當知肇始艱。

我們走進村裡,透過時光隧道,延伸的深溝大壑,猶如大地的疤痕;錯落林立的峰巒,是黃土與風雨博弈的定格。那有着明顯節理層的喀斯特地貌,有流水沖刷的痕迹,有風雨剝蝕的雕琢,那既是流逝的光陰,也是凝固的時間。這不禁讓人聯想起湖南的張家界、廣東肇慶的丹霞山和新疆的烏爾禾“魔鬼城”。

張家界、丹霞山,多是石質的;烏爾禾“魔鬼城”是在幹旱中形成的一種風蝕奇觀。而遊殿那些亂石穿空的峰巒,卻基本是土質的。它的奇特在此,令人不安也在此。土質的峰巒是易變的,也許再過幾年,你可能看到的會是另外一番景象。那座圓柱形的問天峰還能矗立多久?指不定在哪一天就會轟然倒塌!韶華易逝,煙花易冷,有些景物,終究會被時光淹沒。

從滑家宗祠出來,幾個老太在古井邊樹蔭下坐着,見馬險峰回來了,她們七嘴八舌:“也不知道有啥好看的!我還沒下去過一回呢。”“當時都要推平呢,縣裡有個上司來一看,說可不能推,留下來儲存着,讓後人看看。”“往這裡邊可扔了不少錢,也沒見有啥用”。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我們又繼續向西,走向九連洞。這是一排地坑院用幾個洞連起來,形成的一條地下道路。全是土洞,又是土路。洞頂破舊,感覺有幾分危險。路面可能走的人多了,加上春日少雨,浮灰很多,走路撲撲響。

馬險峰忽然憶起小時候跟母親走親戚,來過的姑姑奶家就是這裡。可惜的是右面的地坑院落完好的不多。這洞,倒是很有特點。走在其中,有種英雄投入戰鬥的感覺!在第一個洞口,坐了許多老頭兒,看着我不斷問路,他們回答得自豪感滿滿:“這裡面就是,那邊也能走,連着九個哩!”

現在,随着年齡的增長,思鄉之情愈演愈濃。每到節假日,馬險峰都要回到遊殿,看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站在那裡,思緒萬千,心裡真的是五味雜陳,有痛、有苦又有樂……窯洞,雖然是普普通通的居所,但卻承載着兄妹幾個的快樂和情意,滿含着父母的辛苦與希望。現在想來,那段看似艱苦的歲月,才是今生無憂無慮的本色生活。

窯洞依舊滄桑伫立,但當年父親為了一家人彎着腰挖窯洞的身影,全家人擠在一個窯洞裡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情景,依然時常浮現在馬險峰的腦海中。

馬險峰猶記得那時,農忙時,田間地頭的熱火朝天,打麥場上的你追我趕,播撒着滿滿的希望,收割着濃濃的苦甜;閑暇時,男人的煙袋酒杯,女人的針線笸籮,父親的書法技藝,母親的柴米油鹽,恰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簡單的人相守着簡單的幸福!雖然,那時的食物單調匮乏,卻吃得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現如今,滿桌的珍馐美馔,卻吃不出開心快樂,吃不出健康如意。也許,精神和物質,得此就會失彼吧。記憶裡的幸福,已被欲望的風雪塵封,被年輪的黃塵淹沒,唯餘一縷鄉思,溫暖着他的去程。

質樸的大地,孕育了老戰友最純真的鄉情;古老的窯洞,蘊釀出了濃郁的鄉愁。然而,任何美好的過往,都無法阻擋時光遷徙的腳步。流轉的歲月裡,馬險峰身着一身軍裝,告别中原故土,戍邊西藏高原,駐守雪域哨所。故鄉,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彙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雲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老戰友家的窯洞,永遠是萦繞在夢裡的一絲惆怅

作者:賈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