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劇廠牌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作者:南方都市報
喜劇廠牌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喜劇廠牌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電影《夏洛特煩惱》讓開心麻花嘗到電影回報的甜頭。

喜劇廠牌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為内娛輸送了一批年輕喜劇人。

娛樂廠牌觀察❸

從綜藝到話劇、電影,大衆的娛樂消遣中,喜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在國内喜劇發展過程中,也湧現了許多優秀廠牌,如喜劇泰鬥趙本山的本山傳媒,新晉名導賈玲的大碗娛樂,郭德綱領銜的德雲社和以脫口秀為特色的笑果文化等等。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開心麻花,從舞台劇發家,演出的步伐由北京邁向全國,又接連開辟電影版圖,成為百億出品方,國内頭部喜劇廠牌之一。

本期南都娛樂獨家策劃的“文娛廠牌觀察專題”,将目光投向喜劇,邀請開心麻花董事長兼創始人張晨展開對談,以開心麻花為切口,探讨喜劇廠牌的發展路徑。 采寫:南都記者 餘曉宇 朱雯怡

01

喜劇廠牌的營收公式 線下演出+影視綜産品+藝人經紀

讨論任何一家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營收。據南都娛樂觀察,目前國内大部分喜劇廠牌的業務模式都可以概括為三大類别:線下演出、影視綜産品和藝人經紀。開心麻花也不例外,在超過20年的發家史中,這家從舞台劇起步的喜劇廠牌從劇場走上熒屏和銀幕,逐漸形成了一套由演出及衍生、影視及衍生與藝人經紀構成的業務組合模式。

2004年,成立不久的開心麻花打造了賀歲舞台劇《想吃麻花現給你擰》,自此制作了以《烏龍山伯爵》為代表的許多經典舞台劇,逐漸成長為國内喜劇表演的頭部廠牌之一。2012年,開心麻花以獨幕喜劇《今天的幸福》完成春晚首秀,成為近十餘年的春晚常客,也大大提高了廠牌的全國知名度。如果說央視春晚是開心麻花從北京邁向全國的“跳闆”,那麼“觸電”大銀幕,進軍電影界,則是它發展曆程中的一次“飛躍”。2013年,開心麻花開始嘗試将成熟的舞台劇内容改編制作成電影,兩年之後,由開心麻花出品、改編自同名舞台劇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上映,以14.41億元的票房成為2015年國慶檔票房冠軍及年度國産票房黑馬。

相比票房,更令張晨興奮的是“5000萬人的觀影數量”。他曾表示,“這個數字把我們全公司都震撼到了。這是什麼概念?做電影前,我們主要精力是做舞台劇,但2003年到2015年12年間,我們舞台劇的觀看人數遠沒有這一部電影帶來的觀影人數多。從經濟回報角度看,舞台劇也遠沒有電影的回報大。”

作品大受歡迎的同時,開心麻花旗下的演員也在全國觀衆面前頻繁刷臉,知名度飙升,沈騰、馬麗跻身最熱門喜劇演員行列,艾倫、常遠等演員也成為大衆熟臉,綜藝、片約不斷。這直接推動了開心麻花在藝人經紀上的業務拓展。2017年,開心麻花公示的收入構成中,在原有的“演出及衍生”和“影視及衍生”兩大類的基礎上新增了藝人經紀收入,占比達到10.82%,在2018年,藝人經紀業務快速增長,收入較上年增長了213.83%,占比達到28.92%。

目前,内容生産仍然是開心麻花的核心業務。張晨在接受南都娛樂采訪時透露,目前舞台劇和電影是開心麻花的雙主業,隻是發展路徑不一樣。

以“線下演出+影視綜”内容生産為核心業務,用喜劇“造星”後通過藝人營運實作輔助收益,這樣的營收政策成為大部分叫得出名字的喜劇廠牌選擇。德雲社的《德雲鬥笑社》,本山傳媒的《鄉村愛情》和《鵲刀門傳奇》,笑果文化的《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等等,基本都是遵循了這條營收公式的規律。

誠然,線下演出是喜劇表演無法動搖的根基,但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數字化娛樂方式日趨豐富的現在,線下演出也存在面向不廣的缺憾,對觀衆的黏性和經濟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與之相對,對觀衆來說門檻較低的影視綜産品盡管在制作成本上可能高于線下演出,但無論是從經濟效益、大衆傳播度還是造星功能上,都發揮着強效的功用。

02

内容開發的關鍵思路 轉換與創造,提供多元化的喜劇産品

歸根結底,喜劇廠牌是一個内容生産者,如何持續開發精品内容是一個廠牌長遠發展的重要挑戰。

各個廠牌應對挑戰的方式也不盡相同。本山傳媒一手營運劉老根大舞台,一手制作鄉村喜劇《鄉村愛情》系列和《劉老根》系列,去年還創新融合武俠題材,聯合騰訊視訊打造了《鵲刀門傳奇》;德雲社除了線下演出之外,曾經将相聲與脫口秀融合,和江蘇衛視聯手制作美式風格脫口秀節目《郭的秀》,近年來德雲社另辟蹊徑産出“相聲偶像”,把《德雲鬥笑社》做成了閱聽人黏性高的團綜,近期還有情景喜劇《萬春逗笑社》上線;笑果文化則是從線上延伸至線下,用脫口秀綜藝吸引了觀衆走進線下觀看演出;而以獨幕喜劇為主産品的大碗娛樂線上下演出缺少優勢,将重心放在了電影上,用《你好,李煥英》和《熱辣滾燙》兩部作品成就了國内商業價值最高的女導演。

“線下演出+影視綜”的“轉換”成為一種靈巧的途徑。喜劇廠牌打造的影視綜産品多與其線下表演的形式或氣質存在相同之處,如德雲社和笑果文化,在網絡綜藝中仍然分别以相聲和脫口秀作為核心元素。

以舞台劇見長的開心麻花,也在舞台劇和電影作品的轉換中交出了不少優秀作業。除了首作《夏洛特煩惱》之外,《驢得水》和《羞羞的鐵拳》等作品同樣是由同名話劇改編而來,在票房和口碑上都表現不錯。在采訪中,張晨向南都娛樂表示,開心麻花的舞台劇經驗對于電影創作意義匪淺。“舞台劇對喜劇這個門類的創作有一個巨大的幫助,就是它可以幫助‘壓包袱’。語言類的喜劇,核心的表達方式就是語言包袱。舞台劇可以見到觀衆真實的回報,我們能夠判斷這個包袱的有效性。”

但另一方面,舞台劇向電影的轉換并不是一個機械的省力捷徑。張晨承認,舞台劇和電影在表達上無法畫等号,“它的難度挺大的,并不是說照搬,把舞台的台詞、橋段照搬拍成電影,就是一部電影。”一個鮮明的例子是,同樣是改編自同名話劇,電影《李茶的姑媽》豆瓣評分僅有4.6分,票房也不及同年上映的《西虹市首富》三分之一。

此外,依賴舞台劇改編也可能會造成劇透或觀衆對于套路的審美疲勞。是以,在電影創作中,跳出舞台劇架構之外的創造也至關重要。不過從現有的作品來看,開心麻花在電影内容上并沒有産出完全的原創電影作品,更多的是将本土化改編作為了一種讨巧的轉換和二創結合的手段。譬如,《西虹市首富》改編自美國電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财》,《獨行月球》改編自南韓漫畫家趙石創作的同名漫畫,幾部電影雖然評分不如《夏洛特煩惱》,但票房成績更勝一籌。

電影内容上,開心麻花産出過佳作,也有個别口碑不如意的作品,但線上下演出中,深耕演出市場多年的開心麻花還是在老本行上發揮穩定,緻力于線上下空間打造内容多樣、形式多變的多元喜劇産品。

在演出形式上,開心麻花也順應近年來的互動感趨勢,開發了諸如驚悚爆笑環境戲劇《開心聊齋·三生沉浸版》和沉浸式帶餐喜劇《撈金晚宴》等不同産品,将從前單純的觀看表演變成一種更加具有娛樂性的體驗。

03

長遠發展的必要覺悟 競争很激烈,新鮮血液很重要

喜劇市場有着廣闊前景,但也競争激烈。張晨說,開心麻花的核心競争力在于他們常年做舞台演出形成的一套“系統”。“我覺得這套系統是核心的競争能力,包括喜劇内容的創作、制作、營運,很重要的還有演員的教育訓練體系,這些其實是有高門檻的。”

事實的确如此——在演出市場,開心麻花是喜劇乃至話劇的頭部廠牌,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釋出的2022年度中國演出市場票房榜,開心麻花出品劇目前五占三;拓展影視業務不到10年,它出品的電影總票房已突破百億大關;“造星”履曆上,“沈馬組合”已雙雙登頂,成為票房最高男女主演。

但競争壓力始終存在。這些年來,各個平台也在聯合廠牌進行布局,搶占喜劇市場,前有《脫口秀大會》,後有《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幾乎将喜劇綜藝賽道的路人盤流量全然收入囊中,所剩不多的被飯圈化的德雲社女孩貢獻給了《德雲鬥笑社》,開心麻花與優酷聯合打造的《麻花特開心》有沈馬組合加持,反響卻并不及預期。

張晨坦言,開心麻花的弱勢線上上,各個平台在自制喜劇内容的布局和簽約人才方面的确對開心麻花造成了沖擊和壓力。

從喜劇發展的角度出發,開心麻花乃至整個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培養更多能獨當一面的年輕人才。人才稀缺,極度依賴頭部演員是喜劇廠牌存在的共同問題。本山傳媒的新作品《鵲刀門傳奇》仍由年逾花甲的趙本山坐鎮;大碗娛樂由賈玲和張小斐擔任“雙女主”;德雲社的招牌是雷打不動的郭德綱和于謙;笑果文化雖然捧紅了不少脫口秀藝人,但多數人想到的還是李誕;在開心麻花,沈騰馬麗則成為檢驗品質的“驗金石”。

坊間有笑言,大意為:“開心麻花的電影,要分為有沈騰的和沒有沈騰的。”2018年,開心麻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着力進行體系化建設,張晨告訴南都娛樂,開心麻花有一個喜劇教育訓練班。“有點像(畢業生工作上崗前的)入職教育訓練。”他坦言,這個教育訓練還存在不足,“我覺得這個可以把它更系統化、應用化,這塊我們做得還不太夠,但這塊是一定要深耕的。”

教育訓練體系的建設并不是為了複制已有的成功案例。“一定無法複制,沈騰、馬麗是獨一無二的。”張晨強調,“我們現在是在他們的加持和幫助之下,培養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但是不同風格個性的演員。”

這句話不算是空喊口号。各個廠牌也都在有意識地加強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試圖吸納更多新鮮血液。德雲社懷抱飯圈文化,玩轉流量大力造星,将旗下“雲鶴九霄”四輩弟子中的潛力股打造成“德雲男團”;笑果文化線下的開放麥、訓練營等項目讓許多人加入脫口秀表演,龐博、王勉、楊笠、徐志勝等綜藝熟面孔都是通過《脫口秀大會》走出來;近年來加入喜劇賽道的米未傳媒,用兩季《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為内娛輸送了蔣龍、張弛、“皓史成雙”“少爺和我”等一批優秀的年輕喜劇人。

或許喜劇人和喜劇廠牌都會在競争和時間中一茬茬更換,但隻要大衆需要快樂,喜劇便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