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來在這!非洲草原“顯眼包”老家找到了

作者:中國科學報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李思輝 實習生 李佳彥

“我對小王子說,猴面包樹可不是小灌木,而是像教堂那麼大的大樹;即便是帶回一群大象,也啃不了一棵猴面包樹。”如果你讀過童話《小王子》,大概會對那“鑽透星球”的猴面包樹印象深刻。

原來在這!非洲草原“顯眼包”老家找到了

日落前的猴面包樹群。

現實中的猴面包樹最高可達30米,樹幹周長最大可達50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植物巨人”。它們生長在非洲稀樹草原上,樹幹極其粗壯,一般需要十幾個成年人手拉着手才能合抱。當地人甚至把樹幹中間掏空,搬進去當房子住,還有人直接在樹幹裡開起了派對。

5月15日,《自然》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研究員王青鋒團隊的一篇論文。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解析了世界上現存8個猴面包樹物種的完整遺傳資訊,重點闡明了猴面包樹的起源與物種多樣性發生曆史,同時結合遺傳、生态、地理資料分析,針對這些當地标志性物種的有效保護提出了科學建議。

原來在這!非洲草原“顯眼包”老家找到了

2010年,王青鋒在肯亞野外調查。

給猴面包樹“繪家譜”

高大粗壯的猴面包樹其實“外強中幹”——木質非常疏松,利于儲水。

“一棵猴面包樹就像一座小水塔。”王青鋒告訴《中國科學報》,猴面包樹樹幹内的儲水組織非常發達,每棵樹最大儲水量可達100噸。此外,猴面包樹能結出可食用的果實。它不僅為當地動物及人類提供了水源,還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如此魁梧的大樹為什麼叫“猴面包樹”?專家解釋說,猴面包樹的果實巨大且能食用,呈球形或橢圓形,是猴子、猩猩、大象等動物喜愛的食物。當果實成熟時,猴子會成群結隊地爬上樹去摘果子吃,是以這種樹被稱為猴面包樹。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猴面包樹的名字可能是從阿拉伯語詞彙演變而來,意為“多籽的水果”。

不管怎麼說,猴面包樹在非洲稀樹草原是地位重要且分布廣泛的“顯眼包”。它被喻為“生命之樹”,不僅是當地生态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承載着許多人的精神寄托。

“馬拉加西的生物多樣性一直備受國際社會關注,這裡的植物多達1.2萬種。神奇的是其中80%以上是島上特有的。”王青鋒介紹。作為中非合作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重要機關,中-非中心的研究人員很早就把目光投向馬拉加西,并且關注到島上的猴面包樹群。

王青鋒早年去非洲大陸考察時就對猴面包樹印象深刻。2013年第一次去馬拉加西,他驚喜地看到了其他猴面包樹物種。他了解到,全球有8種猴面包樹,馬拉加西獨占6種,另外兩種分布在非洲大陸和澳洲。這種特殊的物種多樣性分布格局是如何産生的,其起源中心又在何處……這些問題勾起了王青鋒的好奇心。“我們想要了解8個種之間的關系,就像給人類繪家譜一樣,要尋訪猴面包樹的‘老家’。”

從2018年開始,研究團隊聯合非洲的合作夥伴在野外取樣,3年間采集各類樣本總數超過300個。在破譯了8個種的遺傳資訊後,研究團隊通過對猴面包樹的遺傳資訊特征,及其分布區域的生态因子、地質變化等各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模型計算,最終得出結論——現存猴面包樹的物種起源與分化發生于馬拉加西,距今約2100萬年。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根據遺傳資訊計算和生态适應模拟,提出有兩個馬拉加西猴面包樹物種需要提高保護等級,同時呼籲在猴面包樹科學保護監測過程中增加對物種種間競争及雜交影響的考慮。

王青鋒表示:“我們希望從保護生物學的角度,為全球關注的生物熱點地區的生态保護提供中國方案。”

原來在這!非洲草原“顯眼包”老家找到了

研究人員調查猴面包樹野生個體生存現狀。

中非科技合作驚喜不斷

此次研究得到了中-非中心的大力支援。該中心是中國政府在境外建立的第一個綜合性科教機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非科技合作的生動案例之一。同時,來自馬拉加西、肯亞、英國等國的研究人員也作出了許多貢獻。

據了解,中-非中心的建立源于王青鋒與一名非洲留學生的緣分。1999年,還在武漢大學任教的王青鋒收到肯亞學生Robert W. Gituru的博士申請,Gituru成為他指導的首位非洲留學生。Gituru畢業後回國,成為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植物學系的一名教師,雙方一直保持着合作交流。2009年12月,王青鋒和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前往南非、肯亞通路,正式與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簽訂了合作研究備忘錄,非方負責人正是Gituru。

2013年5月,中-非中心由中國科學院準許成立,依托武漢植物園建設。該中心成立以來,始終圍繞生物多樣性與生态環境保護、農業科學等領域與非洲10多個國家開展合作,同時積極開展人才培養,包括招收非洲留學生。

在猴面包樹研究中,來自馬拉加西的留學生Guy Eric Onjalalaina即在作者之列。他也是武漢植物園培養的第一名馬拉加西籍留學生。

此外,2015年,中-非中心與肯亞國家博物館聯合啟動了《肯亞植物志》編纂工作。目前,《肯亞植物志》已出版首部分冊,預計總共出版31卷。王青鋒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已編纂出版的《肯亞植物志》(第23卷《茜草科》)。他介紹,肯亞大約有7000種植物,研究團隊計劃用10至15年完成這部植物志全書的編纂工作。

談及接下來的非洲植物研究,王青鋒表示:“中非科技合作前景遠大,相信中國和非洲國家在植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合作會帶給大家更多驚喜。希望更多喜歡探究植物奧秘、喜歡非洲夢幻星空的年輕人加入進來。”

原來在這!非洲草原“顯眼包”老家找到了

稀樹草原上孑然傲立的猴面包樹。受訪者供圖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