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城市共成長,今日青年之“新”這般模樣

作者:澎湃新聞

百餘年前,《青年雜志》一紙發刊詞振聾發聩,于1915年的上海平地驚雷。陳獨秀言之切切:“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

次年8月,《晨鐘報》創刊,李大钊的發刊詞同樣擲地有聲,其言青年“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銳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曆史……”

《青年雜志》後更名為《新青年》,彼時“新青年”,在于棄舊,在于破而後立。時移勢易,中華民族已然屹立世界之林,上海也從舊租界長成了國際中心。而青年的腳步在民族曆史中總是铿锵,更與城市共同成長、一道向前。

5月18日,第五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将舉行,青年力量齊聚,論創新、論未來。研修營、服務團、創業基地、扶持計劃、研究報告……更多推動青年力量向前的引擎,亦在轟鳴,蓄勢待發。

與城市共成長,今日青年之“新”這般模樣

今日青年之“新”,在更遠的未來,在從0到1。

1991年出生的楊钊,和其他三名創始人夥伴一起來到上海,2022年正式開始運作公司能量奇點。他們要用高溫超導的技術路線,改寫科學界口口相傳“可控核聚變永遠需要30年”的梗。

2024年3月,能量奇點研發的全球首台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洪荒70”總裝完工,在人類探索終極能源的道路上更進一步。楊钊用造船來類比,在有人提出用鐵造船之前,所有的船都是木船。在這個意義上,“洪荒70”就像第一艘鐵船,它證明了鐵船能夠下水、能夠運作。它還不是航母,但有了它,航母才可能出現。

秦楚漢同樣受邀參與此次論壇。今年32歲的他,人生至今将近一半的時間在加拿大求學。大學畢業兩年後,他錨定垂直農業領域開始創業。2022年,他把技術和團隊從加拿大帶回上海,創立墨泉生物。這家企業探索的,是在室内進行立體種植,利用算法實作自動化,追求實時建構作物生長環境最優解。同樣的占地面積,豌豆尖的年産量可以達到一般農田的400倍以上。此外,這樣的種植技術能夠近乎無視地域氣候條件的限制,保障品質的同時削減物流等成本。

農業聽起來并不酷炫,但秦楚漢視之為有潛力的賽道。“技術雖然現在可能還在早期發展的階段,但是我們肉眼可見地可以做到對大家有益處,甚至是對國家有益處,這還是很有滿足感的。”作為一名“90後”,他相信這代人除了追求财務自由,還要做一些幾十年後回頭看來不後悔的事。

從終極能源到一粥一飯,青年人的身影無處不在。在各自的領域,他們是這個時代執火把的人。他們從上海出發,讓這座城市多了一些光亮,而他們選擇上海,因為這座城市秉持的開放态度和蘊含的發展機遇。

2022年,“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打造年輕人的希望之城”被寫入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此後連續兩年,“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都未缺席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如今,這樣的點位已經深入到街鎮。

去年的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甯表示,上海将用心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創設更多創新創業的空間,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場景,推出更多精準高效的服務,讓廣大創新創業者在上海這座創新之城心無旁骛追逐夢想、成就事業。

這座城市迫切地希望看到更多活躍在科創前沿的青年,從市級到區級,各類人才計劃、研究基金、創業賽事比比皆是。2024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副市長劉多在談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時還提到,今年将實施一項人才計劃,支援優秀青年科學家“十年磨一劍”開展高風險高價值科學研究。

在闵行“大零号灣”,高校與科技企業緊密融合,原始創新成果高效轉化落地,不斷激發着高校師生的創新創業潛力。在徐彙“模速空間”——全國首個、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創新生态社群,高平台、高學曆、高視野創業團隊快速集聚,其間打造的西岸國際人才港,把人才服務直接帶到青年人才身邊。臨港新片區的口号則更是旗幟鮮明,要打造“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

一往無前,更要無後顧之憂。面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上海不斷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十四五”期間,上海全市計劃新增籌措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間)以上;到“十四五”期末,累計籌措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總量達到60萬套(間)以上,其中形成供應40萬套(間)左右。而為了讓需求對接更聚焦,上海連續多年舉行“保租房進校園”活動,為應屆畢業生提供更廉價、更安全的租房選擇。

去年10月,《上海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五大服務計劃”行動方案》正式釋出。該計劃聚焦青年創新、就業、宜居、健康、婚戀等五大領域,拟推動政策內建和普惠性、标志性政策舉措的落地。今年4月26日,集合了700多個和青年發展相關政策檔案的“上海青年政策線上平台”上線,為青年提供“一站式”解答。

青年人與這座城,是雙向奔赴、共同成長。回到上海創業,秦楚漢無疑考慮到上海的“前沿”和“求新”,而更重要的他覺得是“尊重”。他說:“不把技術人才視為螺絲釘,尊重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樣才能有更好的創新。”

上海卓道醫療的創始人王道雨生于1990年,和浦東開發開放“同齡”。談起昔日對張江的初印象,他形容為“就像個小縣城”。如今,偏遠的市郊已成為科創高地,卓道醫療也已坐擁百餘項專利,核心産品覆寫近千家醫院。企業過去的高速發展,是智能時代和區域騰飛的機遇使然,而如今在浦東,王道雨看到的是面向全球和未來的可能性。

5月18日與“50人論壇”同日舉辦的,還有2024上海科技節。如此科技盛會上,兩院院士、青年科學家、科學工匠、科技傳播紅人和科學教育人物都将走上紅毯,一一亮相。在科技之巅,青年科學家們正不斷湧現,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4年,上海建設國際科創中心行至十周年。城市如水,科創似舟,青年執楫,三者一俱長風而往。從百餘年前望至今日,青年人仍如陳獨秀所希望那般,堅守在“賽先生”身邊,如此這般模樣。

郁斐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