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小迷弟”的生意經:站在“機器換人”風口 探尋新的可能

作者:新華社客戶
華為“小迷弟”的生意經:站在“機器換人”風口 探尋新的可能
華為“小迷弟”的生意經:站在“機器換人”風口 探尋新的可能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鵬程 潘亮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潘亮

在東莞,有這樣一家企業:他們的“班子”不大,但一年的産值高達5000萬元;由他們研發的自動化生産線源源不斷地“進駐”企業工廠中的房間,助力企業智能化生産;即使在市場下行壓力下,他們也能實作訂單飽滿的佳績……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東莞市志為機電裝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志為機電”)負責人吉定家及其夫人劉俊宏,作為深耕機電制造領域的企業家,他們如今正站在“機器換人”的風口,探尋新的可能。“我給自己的公司起名叫志為,意思是立志成為自動化行業的‘華為’。”吉定家說。

“船小好調頭”

俗話說“船小好調頭”,用這句話來形容志為機電再貼切不過了。記者了解到,目前志為機電所有員工加起來僅40餘人,但每年創造的産值竟高達5000萬元。在吉定家夫婦看來,越是小而精的團隊,越擁有抗風險能力,進而更能靈活地應對市場風向變化。

1996年,大學畢業的吉定家從陝西老家來到東莞,開始從事工裝夾具的設計生産工作。由于工作機緣,吉定家遇到了當時還在打工的劉俊宏。根據自己公司生産現狀,劉俊宏建議吉定家在做好工裝夾具的基礎上,往自動化裝置方向發展。“她的眼界很長遠,我很崇拜她。”吉定家自豪地說。2012年,在劉俊宏的建議下,公司召集“一班人馬”,開始投身自動化裝置的設計生産領域。

相比于工裝夾具,自動化裝置設計生産有着更高的技術要求。為此,吉定家夫婦時常向客戶求教,做客戶的學生。由于團隊規模不大,志為機電可以随時“掉轉船頭”。吉定家表示:“通過和客戶深入溝通和請教,我們對自動化裝置行業有了快速了解,逐漸能夠準确評估客戶需求,并帶領團隊進行設計和報價。”

為适應智能化生産的浪潮,如今,志為機電這艘“小船”再一次“駛向”次元更高的領域——由聚焦單機裝置,發展到現在由多台單機組成的智能生産線。以牙箱(即“齒輪箱”)組裝為例,在機電裝置領域,牙箱的組裝是業界公認的難題。不同大小的塑膠齒輪要和馬達的鐵質轉軸緊密地咬合在一起,組裝時稍有偏差,就會導緻齒輪破碎。

經過反複研究,志為機電設計的生産線很好地克服了這一行業難題。“牙箱項目是我們全球首創的産品,整條生産線擁有32項專利,英國、墨西哥和塞爾維亞等地的客戶參觀後多次給我們比出大拇指。”吉定家拿着手裡的牙箱零件向記者介紹道。

憑借靈活的市場政策和強大的研發實力,志為機電開拓了大量優質客戶,其中不乏諸如以創科集團(TTi)為代表的電動工具行業、以深圳德昌電機為代表的馬達制造行業、以美的電器為代表的家用電器行業等。據吉定家介紹,即使在前兩年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嚴峻背景下,他們也能實作訂單飽滿的佳績。“我們預計公司在未來五年内銷售額将增長30%以上,隻要有市場需求,上升速度很快。”吉定家補充道。

營銷出身的老闆不做營銷

上料、組裝、檢測、裝盤……各個工序有條不紊……在這條馬達控制器(膠蓋)生産線上,每3-4秒鐘就會“誕生”一個小馬達控制器,而這些小馬達控制器在和馬達組裝後,不久就會被裝配在汽車、掃地機、醫療器械、家用電器、電動工具等産品中。在志為機電的裝配工廠中的房間,記者看到由該公司設計的自動化生産線已進入調試階段。除了中央作業系統,這條生産線上幾乎用不到其他人力。

在過去,研發這樣一台裝置需要不少人手,但志為機電颠覆了傳統的認知,記者了解到,在志為機電40多人的團隊中,僅設計師就有15位,占到企業員工的近半數,其餘多數是裝配調試人員,跑市場的幾乎沒有。難道這家企業不需要市場營銷?

“我們目前主要依靠口碑拓展客戶。”作為科班出身的“營銷人”,吉定家向記者解釋道,在企業發展中,做好裝置品控和售後服務才是秘籍所在。如果客戶對裝置滿意,他們自然會向同行展示,其他同行在看到效果後就會與其聯系,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營銷。“一直以來,我們設計的生産線都能保證按期傳遞,并且至今為止沒有接到過客戶投訴。”吉定家自豪地說。

品控,一個在制造業領域中老生常談的問題,被志為機電玩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在他們看來,自動化裝置要想生産出高合格率的産品,一定要從采購、檢測、售後三個方面發力。“為了保證品質,我們采取了最嚴格的采購政策,直接從工廠總代理或廠家進貨。”吉定家拿着手裡的馬達向記者介紹道。

“機器換人”換出了什麼?

如今,志為機電正站在“機器換人”的風口,不斷探尋新的可能。“以馬達控制器(膠蓋)自動線為例,客戶原先需要42個人才能滿足生産要求,引進自動化裝置後,隻需2到3個人就能滿足産能需求,節約了30個人的勞動力成本。”吉定家介紹道。

可以預見的是,“機器換人”浪潮催生出的生産自動化,勢必會解放多餘的人力,那麼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将往何處去呢?在吉定家看來,企業引進自動化裝置并不會導緻大量失業的現象,反而會促使勞工提升自身素質,從一線操作崗位轉向技術維護、裝置維護等高技術附加崗位,還有一部分人通過提升自身勞動技能或者再教育訓練後進入其他一些工作崗位。

除了對勞動力的釋放,“機器換人”還創造了“無人工廠中的房間”的可能性。“我們設計的生産線由幾十台甚至上百台單機組成,通過中央控制器統一協調操作,最終可以實作無人工廠中的房間的狀态。”吉定家補充道。

在交談中,劉俊宏還向記者揭示了隐藏在公司名字中的秘密。“我給自己的公司起名叫志為,意思是立志成為自動化行業的‘華為’,因為華為對售後服務的高度重視和全球服務的承諾是我所推崇的。”劉俊宏直言:“華為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受其啟發,我們日常生産中會盡量使用國産配件,同時我們也鼓勵客戶嘗試國産品牌,這樣一來,通過市場回報與投資研發,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最終促進國産品牌茁壯成長。”

在談到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時,吉定家信心十足。他認為,未來的自動化裝置在功能逐漸同質化後會更注重附加值,例如裝置的經濟性、操作的便利性、售後服務的及時性等,這就需要企業除了不斷創新外,還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對這個行業充滿信心,因為各行各業都面臨着人力成本問題,是以,投身‘機器換人’大潮,積極引入自動化裝置,是各家企業提高效率、解決人力成本問題的最佳方法。”吉定家補充道。

編輯:邬嘉宏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