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作者:這将是一場大火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下場造車的阿裡、提速當中的百度阿波羅,堅持不造車的騰訊在做什麼?

在北京車展之前,騰訊在智慧出行技術開放日釋出了汽車行業大模型“全域智能”解決方案,覆寫汽車研發、生産、營銷、服務、企業協同等五大核心場景,與此同時,騰訊還釋出了在智能汽車雲、智能座艙、地圖、出海等方面的更新方案。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在這個方案裡,模型、算力、AI工程平台(工具鍊)、AI應用等都被嵌入其中。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騰訊智慧出行負責人鐘學丹介紹,騰訊汽車行業大模型正與長安、廣汽、一汽豐田、東風岚圖、易車等十多家汽車行業夥伴開展應用實踐。

相比其他網際網路巨頭對于造車的熱情,騰訊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一直是不溫不火。

除了混元大模型應用正在加速落地,能給内部業務賦能之外,騰訊需要尋找更多行業應用場景,汽車行業成為騰訊發力的重點方向。

大模型加持下,騰訊布局多年的to B業務來到一個新的轉折節點,這是一次必須抓住的機會。

01. 釋出汽車行業大模型,加速“上車”

車企上雲的需求年年有,這并不是一個特别新鮮的話題。

但随着自動駕駛能力更新,帶來了龐雜的“資料海嘯”,産業競争已經從單車智能向雲端延伸,如何雲上進行高性能、低成本、安全合規的資料存儲、計算、模型訓練成為剛需,也進一步催生汽車行業雲市場規模的擴大。

車企本身也需要上雲,從内部管理、工廠制造再到後續車後服務等各業務環節,上雲能夠有效提升運作效率,實作企業數字化轉型。

實作車雲一體化的資料驅動成為關鍵。

騰訊在此次釋出會上公開了“車雲一體化”戰略布局。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表示,騰訊堅持“車雲一體、雲圖為基”的戰略。

騰訊集團進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面對AI驅動新智能的新階段,騰訊一方面不斷夯實雲和圖的基礎能力,為汽車智能化發展築牢底座;另一方面也與産業鍊夥伴一起,探索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在各個場景的創新應用。

湯道生也分享了騰訊在智慧出行領域的最新思考和方案。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首先,算力、算法、資料等關鍵能力更新,推動自動駕駛得到突破。騰訊以“車雲一體”的模式,為汽車研發和生産提供數字化基礎,助力車企自主創新,提升效能。

面對車企自動駕駛研發和營運的需求,騰訊雲在行業率先設立了“專雲專用”的智能汽車雲雙專區,為自動駕駛開發創造了一個端到端、全程合規的資料閉環服務。

湯道生透露:“目前,我們和蔚來、奔馳、博世等企業合作,讓他們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更專注到算法開發上來。”

同時,騰訊還打造了智駕雲圖,将自動駕駛地圖資料全面雲化,以更靈活、更鮮活的方式,為自動駕駛系統輸送地圖資料“養料”。騰訊聯合了元戎啟行打造了行業首個僅用導航地圖資料的高階智能智駕的量産方案。

騰訊還将持續投入和更新大模型能力,基于行業大模型、TI平台、知識引擎等工具鍊,為座艙打造更智能的體驗,讓汽車營銷更精準,讓售後服務更高效。此次釋出的汽車行業大模型“全域智能”方案就是一次實踐。

湯道生詳細透露了大模型與車企的合作進度。“我們也正與長安岚圖、廣汽、一汽、豐田等企業聯合打造汽車行業大模型方案,覆寫座艙助手、營銷客服等場景。比如我們将大模型能力應用在汽車的營銷全流程中,幫助銷售人員智能分析營銷資料,也生成營銷的内容,強化面向使用者的互動問答的體驗,促進銷售轉化。同時我們也還為東風日産、廣汽的租賃等企業提供金融風控大模型的能力,也降低企業營運的風險。”

據悉,未來,騰訊将持續開放座艙大模型、車載應用生态、智駕地圖等能力。

前不久騰訊雲就宣布,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騰訊樂享、騰訊電子簽、騰訊問卷、TAPD、騰訊雲AI代碼助手等騰訊協作SaaS産品,已全部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

混元大模型應用正在加速落地,除了給内部業務賦能之外,騰訊需要尋找更多行業應用場景,汽車行業成為騰訊發力的重點方向。

騰訊雲在汽車行業的業務拓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騰訊雲服務超過100多家車企和出行科技企業,其中,有30多家使用了騰訊的海外雲服務。

騰訊預計,截至今年底,智能汽車産品将搭載至超1500萬輛車上。

入局汽車産業已經五年的騰訊雲,逐漸畫出了一張覆寫“車雲一體化”的路線,在車端,騰訊此前已經推出了智慧座艙TAI、智駕地圖、高精地圖、智能場景引擎、車載小場景等産品,在手機端,微信“騰訊出行服務”小程式等産品;在雲端,行業雲解決方案覆寫車輛研發、營運全鍊條。

02. 車企需要什麼樣的汽車雲?

汽車雲市場的不斷膨脹,挑戰也随之而來。

車企上雲,除了要考慮性能和成本,還要面對車企與雲服務平台資料标準不統一,資料安全的問題。

針對資料安全合規問題,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劉澍泉在接受群訪時向智駕網表示:“不過今天來看,端側所部署的都是蒸餾過的大模型,而不是一個大的神經網絡放在端上,這是我的了解。是以在這個裡面去看的話,這種端側大模型會服務好車主,這個模型更新疊代更新是依靠于雲端的,也就是真正訓練大模型的時候是在雲端。是以整體來看,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挑戰。”

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新車上市超700款,其中具備L2級以上智能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42.4%,智能駕駛已成為左右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最大賣點。

相應地,智能車領域的資料量呈指數級上升,必然對算力的要求也呈激增态勢。

未來的智能化之争,核心就是算力之争。

尤其是在今年高階輔助駕駛開始爆發性上車,帶來自動駕駛研發上雲需求并噴,高階輔助駕駛功能已成為20萬元以下車型的标配,提升自動駕駛研發效率對于主機廠來說變得愈發重要。

自動駕駛在未來将會成為汽車雲體量最大的市場。何小鵬更是預測,2025年開始,小鵬汽車每年花在算力上的費用就會超過10億元。

從車企角度看,據沙利文資料顯示,單就2021年,國内規模較小的車企,汽車雲等方面的年度預算在1000萬元左右,而集團級大型車企預算在5000萬元左右。

這必然會普惠英偉達一類的GPU廠商,二類是将晶片算力通過雲計算向車企及算法公司普及的雲廠商。

如何給車企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算力解決方案,成為雲廠商的勝負關鍵。

To B解決方案的一個核心賣點就是降本增效。劉澍泉表示:“在算力資源強化方面,騰訊雲通過采用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叢集,實作了10萬卡GPU規模的超大算力,能夠快速訓練萬億參數大模型。結合自研星脈網絡的3.2T通信帶寬,GPU使用率提升40%。同時,自研訓練和推理架構在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中節省了50%的算力成本。”

騰訊對于汽車賽道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百度、華為、小米等巨頭,智能汽車雲業務是唯一拳頭産品,但除了雲,市場也尤為期待這個網際網路巨頭能在下半場的汽車智能化浪潮中仍保有它的一席之地。

一種現象是,雲廠商做汽車雲,某種程度上有對标移動網際網路生意的意味,智能汽車起來以後,有望開啟下一個移動網際網路級别的巨大增量市場。

03.

騰訊雲成長的煩惱

如果把時間軸拉回幾年前,騰訊雲對于汽車行業的熱情遠不如現在高漲,“汽車雲”也不是一個單獨的品牌,隻是做了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智慧出行的上層應用。

為什麼汽車雲在這幾年備受關注?對于雲廠商而言,這是一次有可能改變增長頹勢的機遇。

據IDC新釋出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規模為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場規模為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雲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但中國汽車廠商正積極擁抱公有雲。5月,IDC釋出了《中國汽車雲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下半年中國汽車雲市場整體規模達到53.5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35.2%。

騰訊如今的挑戰已經不是要面對一個與之地位比對的“華為雲、阿裡雲們”,而是在多個不同領域裡,試圖将市場佔有率一步步蠶食掉的小體量對手們。

過去一段時間,騰訊雲的增長逐漸顯露疲态。自2019年之後,騰訊就不再單獨披露雲業務收入,放入“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項下,該業務在從2022年Q2開始增速下降到0.8%,後來在2023年Q1-Q4增幅有所回升至15%左右,但并沒有持續到今年。日前,騰訊釋出了2024年第一季度最新财報,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

進一位遙不可及,退一位如鲠在喉,是騰訊當下面臨雲市場競争的真實寫照。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騰訊雲目前屬于騰訊旗下的CSIG部門(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在2021年5月,CSIG宣布新一輪架構更新,由騰訊進階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擔任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

CSIG部門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下騰訊在to B方向的壓力,至今尚未盈利。馬化騰在今年初的年會上也提出要求:“除了特别重要的戰略性産品和基礎性投入,必須盡快上岸、浮出水面。”

一位騰訊内部人士告訴智駕網,内部管CSIG調侃叫“慘死雞”,PCG叫“破産雞”。“從2022年到現在裁員的重災區主要是‘慘死雞’。

根據财經十一人的報道,有多位不同業務線的騰訊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事業群都在裁員,其中,今年3月,騰訊CSIG業務就已裁過一輪,比例大約是15%。

而幾乎所有騰訊人士都提到,裁員的原因是業績壓力大,需要降成本。

2023年10月,騰訊CSIG明确了以利潤為導向的新考核體系,專注于自研模式。其中,IaaS層面隻保留騰訊雲的基礎項目,PaaS和SaaS都會把重點放在分布式雲、騰訊企服(會議、文檔、企微)等自研項目中,會議、文檔、企微等産品均有良好的使用者口碑和市場佔有率。

在明确了不做硬體、不造車的前提下,這意味着騰訊雲整體戰略發展節奏會更看重利潤的落地,但除了雲,想要攻入汽車領域腹地,騰訊又還能做什麼?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騰訊在汽車領域隻剩下這朵雲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