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作者:傑絲聊曆史

在唐朝的開元盛世,大家都以為國家富強、民族昌盛,可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呢?其實那個時候,國家的财政收入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連維持基本開支都成問題了!這種狀況在繁榮的表象下怎麼會發生呢?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開元年間,被譽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執政期間,國家表面看來文治武功,國力強盛。就在這片繁榮的背後,一個嚴重的問題正在醞釀——國家财政的枯竭。這聽起來似乎很諷刺,一個看似強大的國家,怎麼會突然間變得入不敷出呢?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事情的起因要從“逃戶”現象說起。何為逃戶?簡單就是那些為了逃避重稅和苛役,而悄悄離開本地戶籍管理的人們。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比如土地被兼并、稅負過重等,選擇了逃離,成為了“隐形人口”,不僅不納稅,也不為國家提供任何形式的勞務或兵力。你可以想象,當大量的勞動力和納稅對象消失,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會怎樣受到影響。

那時候,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土地政策的限制,許多人開始面臨土地不足的問題。開元初期,人口雖然稀少,土地還算充足。但随着時間推移,人口激增,土地卻沒有相應增加。這就導緻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土地兼并。一些有勢力的大家族和官僚開始大肆兼并土地,普通百姓隻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土地被奪走,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這種情況下,普通百姓怎麼辦?很多人選擇了成為逃戶,他們有的遠走高飛,有的成了山野中自耕農,有的則成了地主的佃戶,勉強糊口。更有甚者,一些人因為無法生存,隻能流浪街頭,成為乞丐。這樣的生活狀态,對于一個号稱盛世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而唐玄宗在得知這一切後,深感頭痛。好在,有位叫宇文融的低級監察禦史站了出來,他不僅指出了問題,更提出了解決方案。宇文融提出要徹查逃戶并重新納入戶籍,這一政策聽起來簡單,但執行起來卻極具挑戰。他提出的方案包括五個方面:首先是重新編制戶籍,将逃戶一一查清并恢複其原有的戶籍狀态;其次是調整稅收政策,減輕百姓負擔,避免他們因重稅而逃離;第三是恢複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防止土地繼續被兼并;第四是強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職能,確定政策的有效實施;最後則是加強法律的執行力,嚴厲打擊那些利用職權侵吞百姓土地的貪官污吏。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宇文融的提議在當時可謂是一劑強心針。他的行動不僅赢得了百姓的支援,也讓唐玄宗看到了希望。可惜,好景不長,宇文融因為得罪了權貴,在執行改革政策的過程中遭到了排擠和打壓,最終悲劇收場,死于非命。這一事件,不僅是宇文融個人的悲劇,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種病态——即使明知是正道,但在權力和貪欲面前,正義往往顯得無力。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回到土地兼并和逃戶問題,我們可以發現,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當大量的土地被少數人控制,大量的農民失去生存的基礎,他們沒有别的選擇,隻能逃離,成為逃戶。這種現象,從表面上看,是人們對生存的一種選擇,但實質上,是制度和政策的失敗。當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不能通過合法的途徑維持生活,這個社會的制度就需要反思和改變。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而土地兼并的另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社會階層的固化。當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時,社會的流動性就會降低。這種固化不僅僅是财富的固化,更是機會的固化。當下層人民連最基本的生存資源都無法保障時,他們的子女也很難通過教育等途徑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的活力和創新能力,也是導緻國家長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從唐朝到現代,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千年,但土地和财富配置設定的問題依然是許多國家和地區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在今天,雖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那些導緻不公和社會不穩的根本原因,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他為大唐立下殊功而慘死流放途中,唐玄宗很後悔,後世評價不公平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雖然無法給出所有答案,但卻能提供寶貴的參考和啟示。開元盛世背後隐藏的财政危機和社會問題,提醒我們,一個國家的繁榮不能隻看表面的光鮮,更要關注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隻有真正解決了這些深層次的問題,一個社會才能實作真正的穩定和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