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作者:李氏說曆史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這本是一段不太為人熟知的曆史細節。然而細細玩味,卻發現其中蘊含着丞相用兵深謀遠慮的智慧,以及蜀漢在險境中謀求生存的艱辛。究竟丞相是如何布置軍馬,使得魏軍上将郭淮竟然大意失荊州而被攻下武都陰平?武都陰平二郡地處何方,對蜀漢而言意味着什麼?又是如何讓蜀漢政權在艱難時期得以渡過危機?讓我們一一撥雲見霧,解開這最後的謎團。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一、丞相反殺王雙奠定勝基

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陳倉失利之後,并沒有就此放棄。在撤軍的過程中,他臨時調兵遣将,伺機反擊魏軍。當時,曹魏大将王雙率領精銳騎兵前來追擊,諸葛亮趁勢出其不意,将王雙的部隊伏擊重創。此戰不僅挫敗了魏軍的進攻,更關鍵的是困擾了曹魏軍心,打消了他們繼續追擊的念頭。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這場看似小小的遭遇戰,實則是丞相精心布置的一着大棋。諸葛亮深知蜀漢軍力孱弱,根基不穩,若是節節敗退,必将士氣盡失。是以他在撤軍之際,特意設下圈套,擊潰王雙騎兵,進而樹立軍心,為下一步行動造勢。果不其然,這一勝利振奮了将士們的信心,讓他們對丞相的指揮無比倚重。

撤軍回到漢中後,諸葛亮并未就此止步。他深知蜀地雖然險要,但終究是襲四陸之地,無法永遠自外于世。是以,丞相決定繼續北伐,直搗黃龍,一雪前恥。他先是命陳式出征武都陰平,為主力開路。不料魏軍郭淮聞訊,也率衆趕來增援。

二、武都陰平制漢魏咽喉

武都陰平二郡,位于今甘肅省西部,地處秦嶺與六盤山之間的狹長地帶。自古以來,這裡便是黃河流域與關中走廊的重要通道,對于進犯西北或防禦外敵入侵關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這兩郡東臨漢中,西靠祁山關隘,更是蜀漢軍隊北伐襄陽所必經之路。曆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曾短暫控制過武都陰平,但在街亭失利後不得不放棄。此次能攻克這兩郡,可謂是翻身之計。

一旦掌控武都陰平,蜀軍就能有效切斷魏軍由祁山關隘南下的通路,堵住他們進犯漢中的咽喉要道。同時也為日後大舉北伐掃清了障礙,從武都出發可以直接抵達隴西,節省了大量糧草和兵力。更為重要的是,武都陰平東接漢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線,徹底消除了防區被切斷的隐患。

就在諸葛亮發兵攻打武都陰平之時,魏軍也迅速派遣雍州刺史郭淮前來增援。作為一代名将,郭淮素來驕橫跋扈,自視甚高。他率領大軍火速南下,企圖一舉撲殺陳式的進攻部隊。

然而,就在郭淮兵臨城下,臨陣磨刀時,諸葛亮竟親自現身于附近的建威城。看到丞相的主力部隊就在眼前,郭淮頓時膽怯了。他知道上次在街亭被諸葛亮重重包圍,險些丢了小命,此時豈敢冒然行事。于是他隻得狼狽撤退,任由蜀軍掃平武都陰平。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三、蜀漢防禦新體系運動戰

經過第三次北伐的勝利,武都陰平二郡被蜀漢軍隊牢牢控制,自此漢中郡、武都郡、陰平郡一線被連成整體,蜀漢北部防區終于不再是半空中斷的殘缺之勢。然而,諸葛亮并未就此止步,他意識到防守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方能固本培元。

于是,在武都陰平告捷後,丞相開始着手修繕漢中的防禦工事。他運用運動戰的理念,主導修建了漢城和樂城兩座大型軍營城池。漢城駐防在今陝西勉縣一帶,負責對付由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入侵的敵軍;樂城則建在今陝西城固縣附近,其職責是防禦從傥駱道、子午道以及東三郡出師的曹魏大軍。

與此同時,丞相還制定了一套應對突發情況的作戰條例,規定聽到擂鼓五通的号令後,就需要擺開黃白相間的圓形陣型,三面對敵以備不虞。漢樂二城隻是蜀軍的大學營,平時并不會有大量兵力常駐,但一旦敵軍由任何一個方向入侵,便可以迅速集結主力出擊,進而減輕了各要道防禦的兵力負擔。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這個防禦體系很快就産生了顯著成效。公元228年,曹爽的大軍從褒斜道進犯關中,蜀将王平得知後,從樂城率兵前去迎擊。雙方在駱谷會師,爆發了一場殘酷的決戰,最終王平以弓箭手雲集之勢,全殲了曹爽麾下二萬鐵騎,赢得了一場彪炳千古的大捷。此役不僅拯救了關中大學營漢中,更證明了丞相的軍事布防之道确實行之有效。

四、孫吳結盟考量更上層樓

武都陰平之役過後,諸葛亮并未就此止步。作為一代兵家,他清楚地意識到,蜀漢雖小,但處于夾縫中求生存的鬥争永無止境。是以,必須把戰略目光放得更遠更高。

當年劉備與孫權結盟時,曾以"驅除奸兇,以讓天下"為盟誓。如今魏國專權日漸猖獗,踐踏禮義,背棄盟約,乃是真正的奸兇。再加上孫吳對魏國肆意擴張的威脅日益增長,似乎已到了與孫吳聯盟對抗魏國的時機。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值此時機,諸葛亮便暗中派遣辯士陳震前往吳國商談聯盟大計。陳震行事循循善誘,待到時機成熟之時,又推心置腹,切中要害,向孫權闡明結盟之利。他指出,如今三國鼎力方盛,魏國強大已是不争的事實,但若魏繼續加緊征伐,遲早會将矛頭指向備受其威脅的吳國。屆時吳國腹背受敵,将舉步維艱。

"然則主公奉遺志,督勵文武,與蜀國同心并力,方可衛祚永全。"陳震如是說道。果然,孫權受其影響,在公元229年正式自立為emperor,并向蜀漢遣使求盟。雙方商訂條約,大旨是分割曹魏疆土,但對于具體疆界線則沒有下太多功夫。畢竟當時形勢撲朔迷離,難料最終到底會怎樣。

不過,無論如何,這次結盟已然為蜀漢注入了新的動力,也讓諸葛亮對最終戰勝魏國重拾了信心。雖然盟約内容尚嫌粗糙,但眼下能與孫吳攜手對敵,已是莫大的勝利。有了堅實的後盾,蜀漢定能在生死存亡的危機中頑強求存,最終實作複興中原的夙願。

五、蜀漢艱難中堅持覺悟

雖然孫吳結盟讓蜀漢看到了一線生機,但諸葛亮心知肚明,這僅僅是解決燃眉之急的權宜之計,遠非永久之策。畢竟,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吳國對于蜀漢而言,更多是一味兒的依靠。要真正扭轉乾坤,唯有自身不斷壯大才是根本出路。

當年劉備在征讨川蜀時,就曾豪情滿懷地對親朋好友說過:"天下非有常理,惟勞謹者勝。"此話正是蜀漢的座右銘,也是諸葛亮執政十餘載一直秉持的理念。在艱難的年月裡,他不曾一味沉溺于暫時的勝利,更不會被一時的挫折所擊垮。相反,他總是保持着堅韌不拔的鬥志,循序漸進,穩紮穩打。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背後的時間謎團,武都陰平二郡對蜀漢的戰略意義

武都陰平之役固然取得了重大戰果,但丞相并未就此止步。他深知,這僅僅是開了個頭而已,想要真正鞏固蜀漢在西北的戰略态勢,還有更多工作要做。于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不遺餘力地在漢中、武都、陰平一線加強了防務設施,同時在附近的廖化、豐都等地也大興土木,以便形成堅不可摧的營壘。

與此同時,諸葛亮還大力整頓軍紀,嚴格訓練将士。每逢駐紮之處,必先墾田務農,供給軍需,進而減輕了後勤壓力。同時還興辦軍事教育,培養新一代軍事人才,為日後的北伐壯大實力做好準備。蜀漢雖然疆土狹小,但諸葛亮總是秉持着攻無不克的鬥志,戰略眼光向來放得很遠很高。

結尾

正是憑借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蜀漢才得以在艱難的歲月中挺了過來,否則絕難撐到後來的夷陵之戰、祁山之役。雖然最終蜀漢還是歸于覆滅,但那種巍然不渝的鬥志,已然銘刻在曆史的豐碑之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