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者:鋒眼看世界
可憐天下父母心

刊頭題字 江蘇旅陝著名書法家 丁宏俊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潛意識裡,有一種或濃或淡,或輕或重的重男輕女思想。究其源,正如俗話所說,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到頭來一場空。隻有兒子不但可以傳宗接代,延續香火,還能為自己養老送終。為了兒子,不知有多少父母,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奉獻自己。

可憐天下父母心

,《風過窄門》封面

呂志軍短篇小說集《風過窄門》中《熬肉》裡塑造的黑黑與珍珍夫婦,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是中國式父母的一個寫照,一個縮影。

黑黑與珍珍夫婦兩人都是農民,卻與其他固守農村的農民有所不同。他們頭腦靈活,看到“土裡的錢不好刨,帶上積蓄進了城。”,開了一個賣水泥的小店。夫妻兩人分工明确,黑黑負責跑采購,珍珍負責守店銷售。小店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賺了不少錢。把老家“泥瓦房推倒,蓋了三層小洋樓。”可以說,他們是農村率先富起來的人。

他們不是那種小富即安的人,目光長遠,思想超前。兒子王朋結婚不到半年,兩口子就花了八十多萬,“挑了縣城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樓層,”買了一套三室兩廳的商品房,給兒子做婚房。又花了十幾萬,把房子“裝修得金碧輝煌,冰箱空調商法竈具衛浴,一應俱全。”當他們帶着兒子兒媳去看房的時候,聽到兒子兒媳一句滿意的話,“老兩口樂得就像樹枝上的喜鵲”。

小兩口住進了新房,老兩口臉上的笑容還沒完全散去,眉頭又緊鎖起來。“風裡來雨裡去,黑黑有了風濕關節炎,天氣有變,腿疼得不敢挨地。珍珍得了沙眼,迎風落淚,眼泡常年腫脹。”

可憐天下父母心

《風過窄門》作者

為了免受來回奔波之苦,老兩口隻好蝸居在小店裡。由于店小得不容人轉身,“搬水泥時,袋子一起一落,灰塵漫天。”,熬一鍋熬肉,“肉香在店裡飄蕩,和水泥的灰塵味兒勾搭在一起。”,碗裡來不及吃的熱面皮,“落了一層灰,隻好倒掉。”

無奈之下,珍珍就對丈夫黑黑說,與兒子一家住在一起。當她提着一盒親自做的熬肉去兒子家說的時候,沒等開口,兒媳卻建議讓他們老兩口去租房另住。

碰了軟釘子的珍珍,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寬慰自己,“終究一輩人有一輩人的世界,還是自己想辦法的好。”趁着空閑,給丈夫黑黑做工作。與兒子一起居住新房的願望成為泡影後,黑黑心中有一種《牆頭記》在自己身上上演的感覺。但是,他想到的是,“兒子畢竟沒有太多的違逆,等他和秀蘭當了父母,就會知道父母的辛苦和艱辛。”

這就是父母的愛,一種胸懷博大的愛,一種為兒子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忘我之愛。這種愛,讓他們不但原諒了兒子和兒媳的一切說辭,并義無反顧,繼續做着付出。

聽說兒子王朋想買一輛車,黑黑與珍珍夫婦不管自己艱難,哪怕東挪西借,也要滿足兒子的心願。

孫女出生後,由于小店生意清淡,不太忙碌的珍珍想着照看孫女,享受一下天倫之樂,沒想到這個小小的願望也落空了。看到兒子兒媳與親家住在寬敞的樓房裡,親如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着米飯,喝着豬腳湯。坐在沙發上,抱着孫女,搖着撥浪鼓,說笑,自己似乎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一個傾盡全力付出卻得不到回報的殘酷現實,如同一盆冷水潑在頭上,涼在她的身上,痛她的在心上。

通過珍珍悲喜兩重天境遇的描寫,有對黑黑與珍珍夫婦無怨無悔奉獻精神的贊美,有對他們被兒子兒媳忽略遭遇的同情,有對兒子兒媳自私的譴責,更有對獨生子女所産生的社會現實問題的反映。

可憐天下父母心

小說《熬肉》片段

倘若小說寫到這裡,也不失為一篇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但作者設定了黑黑因病住院,珍珍送飯,給病友兒子分食,黑黑讓妻子為病友交住院費而不聲張的這個情節,寫出了黑黑與珍珍夫婦心地善良,急公好義的淳樸品質,也讓黑黑和珍珍這兩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鮮活。

小說的結尾,令人拍案叫絕。作者描寫兒子王朋在工作中受到挫折與教育後,認識到“家就是家,在自己需要的時候,親情從來不會缺席。自己跌倒了,總有一雙無形的手扶持着他,給他依靠與力量。”

孫女生病住院,珍珍提着飯盒送飯。王朋看到蒼老的母親,“他忽然覺得,母親就像這隻保溫盒,風裡雨裡一輩子,不管外面怎麼樣,受到怎樣的碰磕,卻始終如一的裝着可口的飯菜。”

這兩處細節描寫,讓王朋幡然醒悟,悔過自新的變化顯得真實自然,也表達了作者對王朋變化的欣喜與肯定。

最終,一家七口人圍坐在一起,吃着肉香飄散的熬肉,其樂融融。

這種大團圓式的喜劇結局,符合中國人的認同感,也是作者最大的期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