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作者:花888

慈禧太後是清朝晚期最富争議的曆史人物之一。她在垂垂老矣之年,突然做出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立年幼的溥儀為皇帝。這個決定不僅與祖制格格不入,更為清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慈禧做出如此荒謬的選擇?她是出于某種私心呢,還是别有隐情?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一、慈禧的獨裁統治

光緒年間戊戌變法的爆發,令慈禧太後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年輕的光緒皇帝在變法維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更危及到了慈禧手中的實權。面對激進的變革,頑固保守的慈禧決不能坐視不理。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于是,在1898年那個風雲變幻的夏天,慈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先發制人,暗中痛下殺手,将維新派要員拿捕監禁。光緒皇帝雖仍名義上統治天下,但早已失去實權,隻能在紫禁城中被軟禁。此後數年,光緒的處境更是每況愈下,生活窘迫,連最基本的飲食無法得到保障,可謂是晚節不保。

慈禧獨攬大權的原因,固然與她個人性格因素有關,但更深層次的動機,是對皇權的極度渴求。她深知,隻有将皇權完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才能維系住清王朝的統治。因而,慈禧矢志不渎地剝奪了光緒皇帝的權力,獨自執掌朝政。

在這一過程中,光緒皇帝曾數度被迫寫下谪旨、遺诏等文書,以示服從。但無論這位年輕皇帝如何哀号,都無法改變已注定的命運。慈禧置若罔聞,固步自封,直至最後一刻,也未見有半點悔改的心思。

二、醇親王家族的特殊地位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自鹹豐皇帝駕崩後,慈禧便開始在朝中布局,力圖擴大自身的權力版圖。在這一過程中,她看中了醇親王的家族,将自己的妹妹嫁入其中,并将軍政大權移交給醇親王執掌。

醇親王是鹹豐皇帝的同胞兄弟,性格忠厚老實,深得慈禧賞識。慈禧不僅将妹妹許配給醇親王,更将自己的幹女兒嫁給醇親王的兒子載沣,希望藉此拉攏這個顯赫家族。

在這些安排中,慈禧頗費心思。比如,她曾在暴雨之中,故意讓醇親王府的人長跪苦候,以試探他們的忠誠度。正是憑借這般手腕,醇親王家族最終臣服,歸順于慈禧麾下。

醇親王不僅掌管軍政大權,更被慈禧委以重任,接管神機營。神機營乃是清朝當時最精銳的親衛部隊,擁有現代化火器,戰力卓絕。醇親王的控制,等同于掌控了京師的安危。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從此,醇親王家族在慈禧的眼中,獲得了極為特殊的地位。不僅如此,當同治皇帝駕崩之後,慈禧再次力排衆議,将醇親王的子孫載湉立為皇帝,即光緒皇帝。

這一決定的背後,固然有慈禧獨攬大權的算計在内,但更多的是出于對醇親王家族的信任與重視。畢竟,他們在維護慈禧權威的過程中,展現了足夠的忠心與能力。

可以說,在慈禧執政的幾十年間,醇親王家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與其他王公貴族相比,地位遠非同等。正是憑借這個家族的支援,慈禧才能長期坐穩皇後之位,獨攬大權于一身。

三、溥儀成為皇帝的内在邏輯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光緒駕崩後,清廷面臨着新一輪的皇儲之争。按照祖制,光緒皇帝的嫡長子溥倫應當為嫡傳皇儲,順理成章繼承皇位。但慈禧顯然另有打算。

溥倫已年過弦,繼承帝位後必将樹大權,而這正是慈禧萬分忌憚的。她需要一個年紀尚幼、聽話順從的新皇帝,才能牢牢掌控大權,延續自己的統治。

就在這時,醇親王之孫溥儀空降入選,成為慈禧青睐的新帝儲人選。溥儀那年僅三歲,自然無法獨立處理朝政,慈禧将可以借機繼續執掌大權,一如既往地"垂簾聽政"。

除了年齡因素外,溥儀的祖父載沣性格懦弱,向來唯慈禧馬首是瞻,這也是慈禧欣然将其立為攝政王的原因所在。有了載沣這個忠心耿耿的攝政,溥儀登基後朝政自然無虞。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不過,在立儲大計中,仍有一些隐秘的内情有待解開。比如,為何慈禧會罔顧祖制,不顧滿漢大臣的反對,硬是将溥儀扶上皇位?又是出于何種深層考慮?對此,曆史學家們至今仍有諸多猜測。

有人認為,這與載沣家族的特殊地位有關。慈禧希望借助這個權力家族,繼續延續自己的統治。但這顯然隻是一個方面,遠非全部原因。

另一種說法則指出,溥儀登基是慈禧為了整治滿漢大臣而做出的一招權宜之計。當年光緒被廢,曾引發不少大臣的反對,慈禧此舉或是回應這些反對聲音。但這種解釋同樣存在漏洞。

總之,溥儀成為皇帝的内在邏輯,背後還隐藏着一些未解之謎,有待後人進一步探索和解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決定注定将為清朝覆亡增添新的禍根。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四、不為人知的陰謀内幕

溥儀登基的決定雖然表面上看似慈禧一人的意願,但背後實際上隐藏着一系列撲朔迷離的陰謀内幕。

首先,需要追溯到光緒皇帝遭遇彈壓的那段歲月。當時,隆裕皇後與瓜爾佳氏雖處于被軟禁之中,但仍極力維護光緒皇帝的權威,屢屢與慈禧對抗。她們曾多次密诏軍隊力保光緒,但最終均告失利。

更為玄機的是,在光緒皇帝被慈禧廢黜後不久,這位年僅三十七歲的皇帝便神秘離世。當時朝野嘩然,普遍質疑其死因蹊跷,殊不知背後另有黑手在暗中操控。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根據一些從未曝光的内部檔案記載,光緒皇帝之是以突然夭折,很可能與慈禧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慈禧一方面擔心光緒重新複位,另一方面又需要早日确定新的皇儲人選,才有了這般行徑。

不過,直到現在這段黑暗曆史的真相仍未完全羅列,隻能依稀從一些蛛絲馬迹中窺見一斑。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慈禧在臨終之際,仍舊決意将溥儀扶上龍椅?她是出于何種原因,做出這般孤注一擲的決定?

一種解釋是,慈禧意識到自己将離世,便在最後時刻将大權繼續托付給溥儀一脈,以期維護清朝政權。但這種說法也存在重大疑慮,畢竟溥儀僅是個年幼的孩童,豈能擔當如此重任?

總的來說,慈禧立儲的陰謀面紗至今未能完全揭開。這其中暗湧曲折,似乎還隐藏着一些我們尚未覺察的秘密。不過,這段神秘的内情或許就是導緻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五、權力的代價與曆史的輪回

慈禧在垂垂老矣之年執意扶植溥儀登基,無疑是一場權力遊戲的最後一着棋。她希望通過這一決定,将自己的統治權力永垂不朽。但命運終究還是捉弄了她。

就在溥儀登基後不久,辛亥革命的烽煙四起,風雲突變。被革命軍攻陷的慈禧不得不做出逃離北京的決定。在那一路艱難的逃亡中,她不僅親眼目睹了國勢的頹敗,更飽嘗了權力的無常和陰暗面。

當慈禧到達西安扶風府時,已是體力不支、命在旦夕。她唯一的慰藉,或許就是看到自己最後一次決定的成果——溥儀仍是執掌大權的皇帝。但這種短暫的滿足感很快就被現實的無情打擊所取代。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扶風府中撒手西去,結束了她漫長而又動蕩的一生。不久後,溥儀在南京就職儀式上被迫退位,宣告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正式結束。

如此看來,慈禧為了維系自己的權力,不惜铤而走險地立儲溥儀,終究付諸東流。而她那隐秘曲折的内心世界,也随着清朝的覆滅,永遠埋葬在了曆史的沉澱中。

清朝的沒落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慈禧執政後期的種種錯誤決策。正是她那曠日持久的頑固執拗,最終将這個曾經輝煌的王朝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從這一角度來看,慈禧的确應該為清朝的覆滅付出一定責任。但如果将所有矛頭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顯然也是片面和不公正的。畢竟,清朝上下階層腐朽已久,早已暴露出各種各樣的體制性弊病,注定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

慈禧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她有何私心?簡直是中國的罪人

也許,慈禧最大的罪過,就在于她剛愎自用,固步自封,拒絕改革,進而加速了清朝走向崩潰的程序。她的命運可以說是權力遊戲的一個縮影,揭示了一個殘酷的道理:一味追求權力而不顧民心的統治者,終将在曆史的長河中被徹底淘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