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張星圖,見證中西文明交流史

作者:京報網
一張星圖,見證中西文明交流史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清内府藏本。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供圖

迢迢群星,皎皎河漢。仰首可見的日月星辰,滋養了人類最初的好奇與信仰。作為觀星測天的記錄,星圖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1萬多年前。明清之際,科學家系統引入歐洲最新天文學成果,成就了星圖測繪會通中外、兼收并蓄的全新局面,成圖于近4個世紀前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日前落幕的“大道同行 海納百川——從‘絲綢之路’的曆史回響到‘一帶一路’的上海實踐”檔案文物展,展出了《赤道南北兩總星圖》的複制品。絡繹不絕的觀衆站在星圖前駐足觀賞,仿佛走進時光隧道,星空裡的文明交流記憶迎面而來。

調和東西方天文學傳統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是現存于世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東方皇家禦用星圖,制于1634年,由晚明科學家徐光啟主持測繪,欽天監學者與湯若望、羅雅谷等外國傳教士共同制作。藏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清内府藏本(以下簡稱“一檔本”),為屏挂式木印填色紙本,全圖分作8條幅縱向拼組,拼合後橫長449.6厘米、縱長202厘米。

星圖主體為北、南赤道星圖,星空着藍色,星體點染金色,每個半球圖直徑約160厘米,以春分點作為起點,中國傳統的赤道、歐洲黃道兩種坐标體系并存。在星座辨別方面,沿用中國傳統的星官命名和劃分體系“三垣二十八星宿”,參照西方星表及實測資料訂正。“三垣”指的是天空中以群星圍成的三片區域,如同三座城池,其中以北天極為中心的區域稱“紫微垣”,另外兩個分别為“太微垣”“天市垣”。在星圖中,紫微垣是星空中的紫禁城,天市垣為百姓的集貿市場,并以吳越、巴蜀等地域名稱作為市場城牆……世間萬物映照于星空,獨具東方神韻。對于舊圖未載或中國境内觀測不到的南極諸星等,則參照中國風物習慣,翻譯後增入星圖。例如“不死鳥”譯為“火鳥”,“大嘴鳥”則稱“鳥喙”,“天堂鳥”定名“異雀”。如此,測繪者将中國傳統星圖的1461顆恒星增為1812顆,并引入“星等”概念,将所有恒星區分為六等,依圖例以大小不等的圓點辨別。此外,貫通南北星圖、狀如白練的是銀河,其中無名衆星以細密圓點标出。根據望遠鏡觀測結果,将傳統上認為非星的“氣”明确為群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星雲。

在北、南赤道星圖之間及外沿,繪有古赤道星圖、黃道星圖、西式天文儀器圖等16幅輔圖,并配有相應的圖說注記。整幅圖首尾之處,分别是徐光啟署名《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叙》和湯若望所撰《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說》,闡述了制圖緣由、成圖規則以及調和東西天文學傳統的技術路徑。

《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最初以絹本屏風的形式制成,形制龐大,制作精美。歲月滄桑,這架屏風已不複存在,目前所見《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均為刻本。除現存的一檔本外,還有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比利時皇家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等諸家藏本。這其中,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所藏的明印設色本,或許是最接近屏風原貌的版本,而一檔本則是裝潢最為堂皇富麗的版本。見證17世紀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全面精準的皇家星圖,書寫了中國古星圖在世界天文學史上的重要一筆。

見證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與包容性

遠在文字誕生之前,古人類就已有意識地刻畫日月群星的形态。中華文明作為全世界唯一連續傳承、從未中斷的古老文明,在3000多年時光長河中,形成人類最為系統完整的天文觀測記錄。在殷商時期,甲骨蔔辭就記錄下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從公元前104年到公元17世紀,中國古代近百次修訂曆法,官方頒布的曆法至少有48種。

為友善觀測記錄群星運動,觀測者将衆星劃分成群、聯合成象,分作不同星座或星官。差別于地中海世界取法諸神與奇珍異獸的星座系統,中華文明将山川百物、人間百業映射至星空,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星官秩序——“三垣二十八星宿”。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漆箱蓋上,書寫有二十八星宿名稱,是迄今發現的完整二十八星宿的最早記錄。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獨創《天官書》一篇,記錄有星官91個,包括恒星500多顆。至遲到東漢末年,大陸已經出現比較科學規範的寫實性星圖。此後千餘年間,星圖的測繪制作不斷豐富、成熟。

17世紀初,根據元代郭守敬《授時曆》改制的曆法已使用200餘年,誤差累積明顯,需要對天文曆法進行修正。“大航海時代”開啟後,一批具有西方科學背景和專業天文學知識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加速了中西科學文化的相遇、交流、融合。1629年,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受命修曆,他延攬中外精熟天文曆算之人成立曆局,系統編譯歐洲數學、天文學著作,制作新型觀測工具。

此後5年間,由徐光啟引領的科學團隊共進呈曆書137卷(含恒星總圖8幅及由此制成的屏風1架)、天文觀測器具十數種。這些譯著、撰述及星表、星圖首次将歐洲最新天文曆算成果轉換融入中國傳統天文學體系,調和中西兩種曆算、星象系統,成為17世紀最為系統完整的中文歐洲古典天文學百科全書,見證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與包容性。

作為中國第一種會通中西兩大星象體系的星圖,《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深刻改變了大陸星圖制作形式與内涵。它呈現的中西星象會通格局持續影響着大陸古代星圖、星表繪制。直至清代乾隆朝《儀象考成》纂修完成,這一始自明末的中西星象調和工作方得完竣。

2014年,《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古老的星圖,承載着人類“極目楚天、共襄雲漢”的祈盼與探索,見證着不同文明之間和平共處、交流互鑒的燦爛曆史。中西科學交流的佳話将和星圖一起,代代相傳、熠熠生輝。

(作者機關: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

來源:人民日報國際微信公衆号

作者:吳煥良

流程編輯:u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