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作者:冷炮曆史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公元前2世紀,華氏城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級大都會,南亞次大陸上的百城之王。但支撐其繁華的孔雀王朝,已經在風雨飄搖中分崩離析,取而代之的順伽帝國則尚未完全成型。

于是,盤踞北方的巴克特裡亞希臘人大舉南下,先後兩次兵臨恒河流域。雖未能将勝利持久延續,卻在無形中拓展了古希臘文明的東部邊界。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德米特裡一世 巴克特裡亞王國巅峰締造者

早在公元前206年,巴克特裡亞王國在塞琉古軍隊的東征中幸免于難。雙方在巴克特拉城下握手言和,而初出茅廬的王子德米特裡引起了安條克三世注意。基于對這位年輕人的欣賞,以及中央與地方利益集團的聯盟需要,向來心高氣傲的大王将其招為女婿。正是依靠這層外交加持,讓德米特裡能在稍後順利繼位,成為中亞各希臘城市的共主。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後期的孔雀帝國 隻能控制華氏城周圍區域

另一方面,長期稱霸次大陸的印度孔雀王朝也行将就木。在好大喜功的阿育王死後,沒有任何繼承者能順利維持龐大帝國,進而造成各地方山頭的逐漸壯大。例如位于今天阿富汗南部的阿拉霍西亞、巴基斯坦東部的旁遮普、西部的古吉拉特,以及正北方的馬圖拉,都在短時間内出現分離傾向。另有來自恒河下遊的摩羯托後裔,時刻準備着向世仇發起挑戰。至于更為偏遠的德幹高原,早已不再孔雀中央的節制之下。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在遠征恒河流域前 巴克特裡亞已控制印度西北部

此後,德米特裡治下的巴克特裡亞王國正邁向黃金時代。由于塞琉古帝國默許其獨占一方,邊上的帕提亞蠻族又遭遇衰退,因而在短時間内不受強敵威脅。本地希臘人得以大展拳腳,一面向撒馬爾罕等河中腹地挺進,并派先遣隊越過蔥嶺到西域開拓。但上述區域的收益較為有限,遠不及物産豐富的印度有吸引力。加之這些區域還有許多希臘遺民尋求庇護,便給北方大軍的全面入侵提供絕佳借口。他們在公元前190-187年間頻繁出動,将那些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失去的省份輕松收回。由于地方精英多為希臘化人口,是以整個過程都相當輕松。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乘坐戰象南下的希臘裔士兵

不過,希臘人的野心遠不止于此,開始向孔雀帝國的殘存京畿中樞推進。由于後者已喪失對外省的控制力,自然無法組建龐大軍隊進行抵禦,緻使華氏城向入侵者不戰而降。末代君主布裡哈德拉塔被俘,成為德米特裡的上門女婿。至此,巴克特裡亞王國走向極盛階段。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對印度的遠征 讓德米特裡的帝國面積翻倍

然而,德米特裡的印度政策并不能立刻收到效果,反而引起王國内部的利益配置設定不均。簡單來說,就是以宮廷為核心的南方派汲取大片新領地,隻用守成便能做到旱澇保收。但如此規模的軍事行動,必然需要從全國各地征召部隊。是以,原本重倉北方的利益集團就有被白嫖之嫌。他們不僅需要為國王提供士兵,還不得不面臨本土防禦能力衰竭。故而既不能通向花剌子模,也沒機會發展天山以東的商業據點。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歐克拉提斯原先是鎮守費爾幹納盆地的總督

于是,鎮守費爾幹納盆地的總督歐克拉提斯公然叛變,乘虛而入控制住都城巴克特拉。遠在前線的德米特裡大驚失色,匆忙将湧入恒河流域的遠征軍調回阿富汗平亂。奈何士兵們早就對經年累月的戰争感到疲倦,根本不樂于認真應付,鬧出數萬王師圍不住300變節者的驚天醜事。歐克拉提斯趁機突圍,傳回本部召集來更多邊軍對抗。結果,德米特裡在公元前180年病死于北印度,将巴克特裡亞本土的控制權拱手相讓。原先南下的各分隊則為繼承人糾紛而互相攻伐,不再有心思關注遠方的華氏城情況。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歐克拉提斯家族與德米特裡集團的南北對峙

三十年後,這場混亂終于落下帷幕。歐克拉提斯的北方集團日漸壯大,以巴克特裡亞本土為核心,逐漸收編阿拉霍西亞、信德等南方各省。德米特裡集團的後裔則蝸居旁遮普,形成以米南德一世為首的印度-希臘王國。由于被對方徹底包圍在次大陸腹地,他們實際上斷絕了同西方世界的任何聯系。或許是為彌補損失,争取更多資源來維持内戰,富庶的恒河流域再度淪為攻擊目标。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米南德一世繼位 挽救了印度-希臘王國的命運

公元前150年,米南德率領約60000多人的印度-希臘聯軍南下,一路朝華氏城方向推進。其中最精銳的分隊,是總數不過1000人的騎兵。盡管規模較先祖迷你許多,依然是區域内最令敵軍膽寒的王牌力量。餘下主力幾乎全都是步兵,包括由少數希臘樣闆部隊,以及更多仿照其模式訓練的本土輔助軍團。弓箭手通常是從土著人群中直接招募,而700頭随軍機動的大象,可以在正常作戰外肩負後勤運輸職能。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由于騎兵匮乏 米南德的軍隊主要依靠大象機動

與此同時,來自東南方的順伽王朝正牢牢掌握着恒河流域。他們在公元前180年大舉西進,把名存實亡的末代孔雀皇帝斬首示衆。他們的軍隊更偏向傳統印度模式,在戰象、騎兵、步兵分隊外,還保留着少量古老的貴族戰車。但要守住規模碩大的華氏城,就隻能依賴前朝留下的防禦設施。例如一條寬600英尺、深45英尺的環繞溝渠,用巨木構造的城牆,以及多達570座大廈。在阿育王的時代,帝國有充沛人力資源填充防線,如今的新貴們卻尚不具備類似能力。這就注定了攻防雙方的勝負歸屬。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取代孔雀的順伽王朝 仍舊以華氏城為首都

根據佛教經典《米蘭陀王問道》裡的對話内容,我們能大緻還原出希臘人在華氏城的攻堅戰術。他們依靠印度本地苦力,挖掘出包圍整座城市的戰壕,再用多出來的土構築城牆加強。進而初步斷絕内部居民同外界的大部分物資聯系。接着又依托封鎖線建造一系列瞭望塔,并在幾個方向上紮營、安排後勤倉庫。簡而言之,就是要用饑餓和絕望來迫使守衛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希臘王國的軍隊可能還保留着弩炮技術,能夠對城頭發射大型箭矢或小型石彈。尤其是部署在大廈頂端,能夠在某個局部形成火力壓制。古印度同樣存在某種遠射利器,但普遍被認為是放大版弓弩,在射程、威力方面都大為不如。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古典華氏城的面積非常碩大 對防守者反而是一種挑戰

由于相關記載缺失,今人已不清楚這場圍攻戰持續多長時間。但古印度的梵文經典卻留下了點滴片段,反映出城市外圍防線的崩潰。由于華氏城的總面積為25.5平方公裡,且整座城牆上分布着64座城門,故而很容易造成守軍兵力分散。希臘人在不間斷圍困+襲擾之餘,又從附近區域拉來巨木制造攻城錘。最後成功撞開某扇大門,讓大量步兵得以蜂擁入内。順伽帝國的駐軍卻沒有放棄,依托磚石結構的皇宮繼續打巷戰,進而避免全城完全陷落。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撤軍前夕 印度希臘人已攻破華氏城的外層防禦

關鍵時刻,來自西北方的警報将戰争叫停。原來,歐克拉提斯家族的軍隊正越過開伯爾山口,向着旁遮普五河流域進發。米南德隻能丢下奄奄一息的華氏城,率領所有人馬傳回首府薩加拉設防,甚至連先前控制的馬圖拉地區都無力顧及。索性巴克特裡亞軍隊的勞師遠征以失敗告終,雙方得以繼續維持某種南北朝格局。甚至是由于歐克拉提斯病故,南方集團得以重奪印度河流域,乃至更南方的坎貝半島。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米南德死前 一度将印度希臘王國擴大數倍

諷刺的是,當米南德在公元前130年死後,他的帝國同樣因糾紛而分崩離析。是以,當初對華氏城的大規模遠征,就成為中亞希臘人在東方世界的極限。

在此之後,他們即将為頻繁無度的内鬥而支付慘痛代價。先後面臨塞種人、帕提亞人和月氏人的輪番打擊,直至緩慢且徹底的消失于印度次大陸......

華氏城陷落:古希臘文明的東方極限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