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夏之後,喝湯還有這些講究

作者:每日食訊

立夏之後,天氣逐漸炎熱,喝湯養生成了熱門話題。怎樣喝湯才能安全又健康?食品科學領域的專家提醒消費者,這些和煲湯喝湯有關的知識點,值得了解一下。

夏天适當多喝湯

夏季氣溫升高,人體出汗量上升,水分的流失可從食物和飲料中加以補充。明明喝水就能補充水分,為什麼還提倡喝湯呢?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範志紅教授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水在體内的停留時間相對較短,喝下後很快就會被排出。而含有各類食材溶質的湯,部分水分子因為被溶質所束縛,是以能在體内停留相對較長的時間。含澱粉或可溶性膳食纖維的湯,部分水分會被帶到小腸,乃至大腸當中,進而延長了體内的停留時間。蔬菜和水果湯中的部分水分(當然也包括蔬菜和水果本身的水分),有些存在于沒有充分嚼碎的細胞裡,會随着蔬果的消化緩慢釋放,在體内停留的時間就更長一些。

需要說明的是,人的汗水并不是純水,裡面還有鈉、鉀、鈣、鎂,B族維生素,以及少量的蛋白質、氨基酸、尿素等含氮物。制作湯羹時,食材中的鈉、鉀、鎂等元素、水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抗氧化成分等,都會有一部分溶解在湯羹裡,進而起到補充微量營養素的作用。

比如瘦肉湯,瘦肉的鉀含量比較高,高度可溶的鉀會在煮肉湯的時候進入湯中,而鉀是細胞内液的主要成分。瘦肉還是各種 B族維生素的好來源,同時還有多種含氮物質,包括可溶性蛋白質、遊離氨基酸、鮮味肽,還有肌酸、肌醇等小分子含氮物,都會跑到湯裡來。是以,喝瘦肉湯有助于補充出汗時的氮素損失,也有一定的開胃促消化作用。

再比如紅豆湯、綠豆湯等豆類湯,小米、糙米、玉米等全谷物湯,則有助于人體擷取豆類外皮和谷物中的大量多酚類抗氧化成分以及鉀元素和B族維生素。

濃湯并非越白越有營養

有些消費者對飯店裡奶白色的濃湯情有獨鐘,認為湯越白越有營養。但事實上,食品科學領域的專家建議消費者盡量避免和這些高顔值的湯湯水水打交道。

範志紅分析說,大多數時候,湯的乳白色,意味着其中存在乳化現象。在湯水持續保持沸騰的狀态下,脂肪被打散成小滴,再由蛋白質或磷脂等有乳化作用的溶出成分把脂肪包裹起來,形成乳化小球,均勻分散在水中,進而形成了乳白色的奶湯。

也就是說,制作乳白色的湯,必須要有一定量的脂肪。牛奶含有3%—4%的脂肪,豆漿含有2%—3%的脂肪。乳白色越濃郁,脂肪含量就越高。 如果喝一碗(約200 克)脂肪含量是2%的奶白色魚湯,就可能會喝進去4—5 克的脂肪,而每500毫升的大骨湯中,約有25克脂肪,幾乎達到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薦的成人一天油脂攝入量,對健康的影響,顯然不可小觑。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檢索公開報道發現,有些飯店為了給湯“增白”,還會使用豬油作為乳化劑,脂肪在高溫下乳化懸浮在水中,導緻湯看起來白白的。但是,長期飲用乳白色的湯,易增加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除了少喝白色的湯,範志紅提醒消費者喝湯時,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控制脂肪的攝入:

煮蔬菜湯、雞蛋湯的時候可以不加油或少加油,最好不要用先炒菜再加水的煮湯方式。有些地方喜歡先爆香蔥姜,把菜炒一炒,或者把雞蛋、肉絲等炒一炒,然後再加水煮成湯。這樣做出來的湯味道很香,但并不是蔬菜本來的味道,而是用油爆炒調料後的味道。相比之下,直接用清水煮的菜湯、雞蛋湯,油就很少了。

煮肉湯、雞湯的時候,用小火來煲湯,湯成之後把浮油去掉。所謂油水不相容,如果沒有加入乳化劑,而且沒有大火沸騰讓脂肪和蛋白質形成乳化顆粒,那麼,脂肪總是會浮在上面,下面則是脂肪含量較低的清湯。

酸梅湯可偶作解暑飲料

不少人認為夏天酸梅湯除了解暑解油膩,甚至還有降血脂、幫助減肥的功效。事實果真如此嗎?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阮光鋒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酸梅湯隻是一種普通的飲料,因為酸梅本身味道很酸,還有點苦澀,是以做湯的時候需要多加糖來“美化”口感。把酸梅湯當作解暑飲料,偶爾喝是可以的,過多地喝并不會起到保健功能,也不是健康安全的選擇。

阮光鋒解釋說,傳統的酸梅湯主要以烏梅、山楂加水加糖煮制而成。人們對烏梅的好感度以及由此衍生的“健康認同”,主要和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烏梅中含有豐富的多酚類抗氧化物質,新鮮烏梅的多酚類物質豐富,100克中的抗氧化物總含量大約是175—345毫克。有觀點說這些物質有利于清除脂肪代謝的過氧化産物,加速脂質代謝,是以有助于清除血液内多餘脂肪,進而有利于控制體重(體脂)。阮光鋒分析認為,從現有的研究來看,還不能充分證明這些抗氧化成分能幫助減肥。而且,制作酸梅湯時用的烏梅很少,湯裡的抗氧化物質其實很少。消費者想要獲得更多的多酚類抗氧化物質,還不如多吃點蔬菜和水果,直接吃富含大量膳食纖維的烏梅,也比喝酸梅湯好一些。

有研究發現,多吃富含多酚類抗氧化物質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降低血脂,緩解高血壓,有利于心血管健康。酸梅湯中是否真有什麼特殊的降血脂成分呢?阮光鋒分析說,目前确實有研究用烏梅提取物熊果酸喂養老鼠,發現能降低老鼠血脂含量。不過,動物實驗中使用的烏梅提取物量很大,其結果不能等同于人體研究。雖然說多吃蔬菜水果除了有利于控制血脂、血壓外,還有均衡營養、攝入足夠膳食纖維、避免多吃動物性食物等好處,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健康飲食習慣,但這并不意味靠吃單一的某種水果或者蔬菜就能達到降血脂的效果。偶爾喝點烏梅湯,作為平衡飲食的一部分還是可以的,但不能依賴喝烏梅湯來降血脂。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